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2.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8年12月…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0.5%~1%,其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瘤手术采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技术使手术病死率控制在4.2%以内。1999~2001年我院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9例,术中、术后无1例死亡,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吉林医学》2010,31(28):4896-48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1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GO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93.4%(5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的消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再出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常见可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入院。且再次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40%以上。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极为重要。我院自2001年7月~2005年12月对2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经DSA诊断后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施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敏  汤树洪  甘渭河 《广西医学》2008,30(5):698-701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首次发生破裂出血后约有8%~32%的患者死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1~3],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行病因治疗.如何在最佳时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每一个神经外科医师都应该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快而且比较严重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0%,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造成的.由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2/3,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3.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半数由动脉瘤破裂所致,其破裂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达50%[1].尽早确诊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CTA)参数设置及图像处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钱畅 《广西医学》2008,30(4):536-538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每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8/10万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非常凶险,死亡率和残废率非常高[1],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常致患者残废和死亡[2]。文献[3]报告未经治疗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在CT上表现有一定特征胜。结论通过CT检查,根据不同脑沟、脑池及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及形态改变,发现潜在动脉瘤的部位,可初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定胜诊断,大致提示潜在动脉瘤的存在及部位,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建民  王勇杰 《浙江医学》2023,45(14):1457-1460
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目前干预手段主要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就动脉瘤破裂治疗方式的选择、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介入抗血小板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安全性、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研究应用进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背景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等展开述评。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约占75%-80%[1],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方法是手术,主要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目前主要有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均能有效的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但各有利弊,不同的单位选择各不相同。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所有脑卒中的5%-10%,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SAH的主要病因(约占85%)。IA在脑血管疾病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形成,极易破裂出血。在普通人群中,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2%到3.2%之间,男女比例为1:2。首次破裂死亡率为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SAH是最为危重的脑血管病,一旦发现IA应尽早积极处理,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本文拟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清钠浓度进行了研究。发现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中合并低钠血症者7例(54%),32例其他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动脉硬化性26例,脑肿瘤继发者3例,原因不明者3例)合并低钠血症者25例(79%)。结合文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病率和病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合并低钠血症,而且其他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多合并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天内。本文仅是一个粗浅的研究,对于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低钠血症中,限制液体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致死原因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1/4[1].动脉瘤破裂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动脉瘤至关重要.颅内动脉瘤常发生于血管分叉处,特别是弯曲血管的凸侧,与血流的冲击有关,多见于Wills环的动脉分叉部,以囊状动脉瘤最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倒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