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10%[1-2],在我国其发病率较高,占尿路上皮癌的18%[3]。UTUC标准手术方法是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袖套状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otertectomy,RNU),但术后常出现膀胱肿瘤复发,影响预后。膀胱灌注化疗对减少膀胱肿瘤复发具有重要作用,但灌注方案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丝裂霉素定期灌注化疗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0例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患者行丝裂霉素定期灌注化疗,每次化疗时对患者进行灌注前心理疏导,灌注全过程系统指导及护理,随访3个月至2年,6例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复发率10%,复发患者均再次行TURBT及膀胱灌注化疗(1例行TURBT手术3次)。4例患者出现化学性膀胱炎,给予控制药物浓度、延长灌注间隔时间后好转;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征或下腹部不适,大量饮水后症状消失。提出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让患者自觉返院完成整个灌注化疗,并在膀胱灌注全程实施有效的护理,包括掌握丝裂霉素配制的浓度,做好灌注前的准备,灌注后卧位的指导,认真观察灌注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等,能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表浅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130例表浅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和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其中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70例,吡柔比星60例.观察术后1年肿瘤复发和灌注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①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11.4%(8/70)和16.7%(10/60)(P>0.05).在丝裂霉素组,病理分级G1、G2、G3级肿瘤1年复发率分别为12.2%、8%和25%,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吡柔比星组,病理分级G1、G2、G3级肿瘤1年复发率分别为4%、12.5%和54.5%,其中G3级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G1和G2级肿瘤(P<0.05).②130例患者中,进行即刻膀胱内药物灌注(24h内)和非即刻灌注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4%(1/25)和16.2%(17/10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后全身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18.5% 和 1.5%(P<0.05),局部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3% 和 33.3%(P<0.05).结论 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G3级肿瘤的复发率高于G1和G2级肿瘤,对其灌注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术后即刻膀胱内药物灌注可有效降低肿瘤1年复发率,值得推广;术后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的副作用在全身和局部发生率不同,但均可耐受;由于观察时间短和例数有限,观察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上尿路上皮肿瘤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提高异时性上尿路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22例浅表性膀胱癌(低危178例,中危136例,高危108例)和215例浸润性膀胱痛患者术后上尿路上皮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37例膀胱癌患者发生异时性上尿路肿瘤16例,其中浅表组10例,浸润组6例。浅表组和浸润组、浅表高危组和中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中危、高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上尿路肿瘤患者均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3例死于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肿瘤数目、原位癌等是发生异时性上尿路肿瘤的危险因子,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发生上尿路肿瘤的预后较浅表性者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化疗药物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型膀胱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154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成表阿霉素组(EPI)、米托蒽醌组(MTZ)、吡柔比星组(THP)、丝裂霉素组(MMC)、羟基喜树碱组(HCTP),进行膀胱内灌注并随访观察3年。结果表阿霉素组、米托蒽醌组、吡柔比星组、丝裂霉素组、羟基喜树碱组无瘤生存率1年为80.6%(25/31),79.3%(23/29),80.6%(25/31),71.9%(23/32),71.0%(22/31);2年为73.3%(22/30),72.4%(21/29),71.0%(22/31),64.5%(20/31),71.0%(22/31);3年为60.0%(18/30),62.1%(18/29),61.3%(19/31),60%(18/30),61.3%(19/31)。结论五种药物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膀胱肿瘤复发3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发生在肾盂和输尿管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尿路上皮癌(UCC)的5%~10%。无论是否接受治疗,15%~50%的患者在原发性UTUC治疗后会在膀胱内复发。但是目前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不明确,很难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预测。因此,本文主要对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浅表性膀胱肿瘤 ( STCC)是泌尿系常见肿瘤 ,其治疗目的有 3个 :第 1 ,消除肿瘤 ;第 2 ,预防复发 ;第 3,防止肿瘤浸润或转移。目前治疗膀胱肿瘤主要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STCC的特点之一为多中心性和多发性。由于再次复发可能不在原来位置 ,故手术不可能达到第2、第 3个目的。因此 ,大多数学者主张术后采用不同方式的辅助治疗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定期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 ,后者为 STCC患者最有力的保护措施。常用的膀胱腔内灌注制剂有阿霉素 ( ADM)、丝裂霉素 C( MMC)、噻替哌 ( TSPA)、羟基喜树碱( HCPT)…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疗泵行膀胱内灌注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以来我们采用化疗泵行膀胱内灌注化疗 1 5例 ,疗效满意 ,特别适用于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5例 ,男 1 1例 ,女 4例 ,5 8~ 83岁。全部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变移上皮细胞癌 ,临床分期T1 ~T2 期 3例 ,T2 ~T3期 1 2例 ,复发者 2例。全部病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其中 4例行输尿管移植。膀胱内灌注药物 :1 2例采用 1 0 羟基喜树碱 1 5~ 2 0mg及 5 Fu 1 .0g交替灌注 ,每周 2次 ;3例采用塞替哌 6 0mg及丝裂霉素 2 0mg交替灌注 ,每周 2次。并辅助以其他药物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内复发(IV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年1月—2017年7月收治317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及高NLR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导致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有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1.877,单因素分析示BMI<18.5 kg/m2或≥24 kg/m2、肿瘤分期、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查、既往或合并膀胱癌、高NLR是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各项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的获取简易经济,高NLR水平对UTUC患者术后出现IVR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辅以膀胱内灌注化疗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bladder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5例PUNLMP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行TURBt组(A组)和TURBt术后辅以膀胱内灌注化疗组(B组),比较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下,PUNLMP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8例PUNLMP患者中有3例术后复发,B组17例患者中1例术后复发,所有复发患者均再次行"TURBt术后辅以膀胱灌注化疗"方案治疗,随访期间,除A组中1例复发病例于二次TURBt术后第11个月再次复发,且病理被证实为低级别乳头状癌外,其余复发病例在二次术后随访期间无再次复发,肿瘤分级无进展。两组PUNLMP患者术后复发概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TURBt治疗后出现复发的PUNLMP患者,存在进展为低级别乳头状癌的可能性。TURBt术后辅以膀胱内灌注化疗能够降低PUNLMP患者术后复发,改善PUNLMP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处理上尿路医源性异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使用腔内技术处理上尿路医源性异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共处理12例上尿路医源性异物,其中1例由放置鼻导管引起,1例由放置硅胶管引起,6例由放置双J管引起,这8例均有石垢引起;双J管远端上移2例,拔管困难2例。结果12例平均手术时间50(15~95)min,均成功取出异物。随访3~6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处理上路尿异物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后腹腔镜技术在上尿路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应用后腹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对部分上尿路疾病的治疗,总结和提高后腹腔镜技术水平,逐步扩大后腹腔镜技术的适应证,为进一步治疗下尿路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镜组188例(A组),开放手术组139例(B组)资料,分别就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等进行比较,统计学t检验。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疗效无差异(P0.05),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后腹腔镜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部分长于开放组,部分短于开放组。结论:上尿路疾病应用后腹腔镜技术,不会干扰和污染腹腔脏器,具有出血少、损伤小、痛苦少、康复快等优点。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手术时间必将进一步缩短。在泌尿外科领域后腹腔镜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We evaluated the long-term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esection in 2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renal pelvis, and reviewed the medical literature on similar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indications for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in the upper urinary tract.
Results Indications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in the 2 patients were renal insufficiency and unsuitability for major open surgery. The patients had no recurrence during follow-up. Seven previous reports described percutaneous resection of upper urinary trac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in 82 patients. Although 72.6% of the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resection, half of the patients with grade 3 carcinoma developed recurrenc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together with those of the 7 published repor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resection should be limited to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ow-grade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4.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i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3月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8~61岁,平均47岁。其中经皮肾镜(PCNL)治疗者4例,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者2例,均表现为术后3~16h内出现高热(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mmHg(1mmHg-0.133kPa)以下,心率〉110次/min。根据临床表现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6例均给予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在10~52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物,1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最后治愈出院。1例因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于术后第6天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感染性休克是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合理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NI。)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9年9月~2010年12月应用mPNI。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4533例,其中肾盂及。肾盏结石患者3434例,部分鹿角形肾结石患者324例,完全鹿角形肾结石患者38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737例,结石大小12~103mm。采用肋上或肋下入路,经肾乳头穿刺后组肾盏建立手术通道。结果:4528例(99.8%)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0~185min,结石清除率分别为:输尿管上段结石99.2%,肾盏或’肾盂结石96.5%,部分鹿角形肾结石92.3%(联合ESWL),完全鹿角形结石86.2%(联合ESWL)。并发症为输血,占1.39%;术后出血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占O.13%,胸腔积液占O.13%,结肠损伤占0.11%,液体吸收综合征占O.11%,术后感染性休克占O.06%,无死亡及失肾。结论:采用mPNL治疗包括部分鹿角形肾结石在内的上尿路结石可获得较高的结石取净率,手术安全性高,在减少手术出血、降低输血率和其他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微创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上尿路结石微创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方法:采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逆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L)、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等方法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52例,其中采用MPCNL治疗52例,俯卧位44例,侧卧位8例;采用URL治疗31例;采用ESWL治疗16例。最大结石直径1.7~4.0 cm,平均(2.40±0.07)cm。结果:52例患者住院天数9~22天,平均(15.27±0.46)天。Ⅰ期结石清除率71.1%(37/52),Ⅱ期结石清除率60.0%(9/15),总的结石清除率88.5%(46/52);Ⅰ期结石清除率与总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前肌酐平均值为(326.87±63.28)mmol/L,术后1~3个月拔管后血肌酐平均值为(142.60±28.53)mmol/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最后6例有残余结石,术中大出血3例(5.7%),肾对穿(孔)2例,输尿管穿孔2例(7.7%),尿外渗5例(9.6%),术后休克1例(1.9%),发热9例(17.3%)。结论:在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过程中,制定个体化微创综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明显提高结石清除率,有效保护和改善肾功能,减少机体损伤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孤立肾、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盂内或双输尿管内复杂上皮癌患者多镜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3例均以间断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入院,通过尿脱落细胞学、IVU、CT、膀胱镜、输尿管镜等检查确诊为尿路上皮癌。例1为左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重复肾上肾盂内、双侧3个输尿管内均为上尿路癌,采用经皮肾镜和输尿管镜联合行左侧重复肾上肾盂、双侧3条输尿管内肿物切除术;例2为肾功能不全、右肾萎缩,发生左侧肾盂、膀胱癌,行膀胱镜肿瘤电切及输尿管镜、经皮肾镜联合左肾盂癌局部切除术;例3为左侧肾盂癌根治术后3年,右孤立肾再发肾盂癌,经输尿管镜及经皮肾镜行右肾盂癌切除术。3例均成功保留肾脏。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尿路上皮癌。早期经肾造瘘灌注化疗1~2次,之后常规膀胱化疗,分别随访13、14、15个月,B超及CT检查无肿瘤复发及死亡。例3孤立肾患者术后2天、2周时经肾造瘘化疗,术后1个月拔出输尿管支架管,于第2日夹闭肾造瘘管,出现发热,输尿管镜检查考虑输尿管狭窄明显,留置支架管,以后定期更换,1周后拔除肾造瘘管。结论对于孤独肾、对侧肾无功能、肾功能不全、年龄大、伴有禁忌证的内科疾患的复杂上尿路癌患者,采用输尿管镜、经皮肾镜联合治疗是可行和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术后严格的随访和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尿路梗阻与伴发慢性膀胱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尿液细菌培养、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对35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350例上尿路梗阻中,75例(21.43%)伴发慢性膀胱炎;254例肾盂、输尿管结石性上尿路梗阻中,伴有慢性膀胱炎51例(20.08%);96例其他原因上尿路梗阻中,伴有慢性膀胱炎24例(25.00%)(P>0.05).在75例慢性膀胱炎中,非细菌性膀胱炎58例(58/350,16.57%),其中腺性膀胱炎38例(10.86%),膀胱白斑病11例(3.14%),增生性膀胱炎9例(2.57%).58例上尿路梗阻伴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中,6例(10.34%)尿液细菌培养阳性;275例不伴有膀胱炎中,27例(9.82%)尿液细菌培养阳性(P>O.05).16例上尿路梗阻伴有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获术后随访,其中10例膀胱病灶区炎症消失.但其他6例炎症仍较严重而需进一步治疗.结论:上尿路梗阻与伴发慢性膀胱炎之间具有相关性,长期上尿路梗阻可诱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的发生,其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坦索罗辛对上尿路结石ESWL后辅助排石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Ovid、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在线数据库,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系统收集国内外有关上尿路结石ESWL后使用坦索罗辛辅助排石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完成文献的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781例,其中坦索罗辛组393例,对照组3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ESWI。后给予坦索罗辛辅助排石治疗可提高结石清除率[RR=1.18,95%CI(1.10,1.28)],减少肾绞痛的发生率[RR=0.42,95%CI(0.31,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仅予保守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排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ESWI。后给予坦索罗辛辅助排石治疗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肾绞痛的发生率。但因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及样本量有限,上述结论需要大样本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更好的循证证据。  相似文献   

20.
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附106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内镜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3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mPCNL技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061例的临床资料。肾结石92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41例。651例进行了Ⅰ期取石,374例行Ⅱ期取石,36例行Ⅲ期取石。手术通过单通道取石863例、双通道取石181例、三通道取石17例。结果:平均结石清除率90.1%,平均手术时间86min,肾造瘘管平均留置6.5天,平均住院13天。术中8例输血,6例术后因发迟发性大出血需要输血,其中3例经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5例术后出现尿外渗,经调整肾造瘘管位置及充分引流肾周后治愈。在开展的早期,1例患者因出血、冲洗液外漏并大量重吸收而致死亡。结论: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高效,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