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针治疗小脑脑干梗塞所致平衡障碍2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自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4月使用电针调理髓海方法治疗 2 6例小脑、脑干梗塞所致平衡障碍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门诊及住院患者 2 6例 ,其中男性 1 5例 ,女性 1 1例 ;年龄 42岁~ 68岁 ,平均年龄 5 2岁 ;病程 30天~ 2年。所有病例均以行走 (坐位 )不稳、头晕为主要症状 ,同时有进食呛咳、声音嘶哑、共济失调等脑干小脑症状体征 ,头颅MRI明确诊断为脑干、小脑梗塞。其中脑干梗塞患者 1 9人 ,小脑梗塞患者 7人。以上患者均排除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肿瘤、炎症、药物等所致的平衡障碍。2 治…  相似文献   

2.
袁威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41-142
小脑梗塞发病原因多为椎—基底动脉异常和心源性栓子导致。临床上一般将小脑梗塞分为三种类型:良性型、假肿瘤型和昏迷型。因小脑解剖位置特殊,急性梗塞脑水肿高峰期(发病7~14d)其下方的脑干受压,脑干内有生命中枢严重时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其病情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我院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时我院2009年9月~20l眸9月间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栓塞,血耱升高、溶辁及抗凝治疗可能与出血性脑梗塞有关.本组脑梗死经综合治疗后好转34例,死亡2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及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扎冲十三味丸治疗脑梗死4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种,主要以脑动脉血栓形成,栓子、炎症、损伤等导致局部脑组织急性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类型有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等〔1〕。脑梗死在蒙医称之为萨病、白脉病;扎冲十三味丸主要功能为祛风通窍、舒筋活血、镇静安神、杀黏、除黄水等作用,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类疾病的首选用药。1一般资料我们共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2〕的脑梗死患者800例,蒙医诊断符合脑梗死病诊断标准〔3〕,全部病例均为我科同期住院患者,进行随…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我院28例确诊为小脑梗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的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7.4%,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是小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达60.7%,应行头颅CT或MRI检查。结论通过详细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脑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对小脑梗塞患者平衡障碍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48例小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均予小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较大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小脑梗塞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对小脑梗塞患者平衡障碍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48例小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均予小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较大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小脑梗塞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小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对50例经CT或MRI证实的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及50例经CT或MRI证实的无癫痫发作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病死率42%,未发癫痫者病死率26%,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病死率更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1病历资料 患者,男,68岁,因“右侧口角及面部麻木两月”入院,有高血压病及脑梗塞史。查体:血压160/90mmHg,体温36.5℃,心率70次份,呼吸18次份。头颅MRT:右侧小脑脑梗塞,脑萎缩。入院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一中经络,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脑梗塞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我院近年来24例确诊为小脑梗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的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7.6%,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是小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达58.3%.应行头颅cT或MRI检查。结论通过神经系统详细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脑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血供不足而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脑梗死。临床上常见有脑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有时统称为缺血性中风或闭塞性脑血管病。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增进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增进氧的供应和利用、降低脑代谢和防止并发症。由于脑梗塞病情复杂,在具体处理时常有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2.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髓.后循环缺血[1](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PCI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7.6%[1]。TOBS是因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现将TOBS3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死是脑部血流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流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为110/10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CT检查是脑梗塞的重要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类型,并有助于梗塞病例的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收集CT诊断的60例脑梗塞病人资料,对其CT表现、病因、分型、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做了探讨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中老年发作性眩晕相当多见,病因复杂,发病率高,易复发,现将笔者几年的内诊治47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7例中男17例,女30例。年龄:45~50岁9例,51~60岁14例,61~70岁19例,71岁以上5例,平均62.8岁。病因:高血压病11例,小脑梗死1例,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4例,小脑半球出血1例,梅尼埃病2例,耳源性药物中毒1例,慢性中耳炎感染8例,安静环境中7例,转劲发作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0-2011年期间脑病科住院患者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加经皮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对神经功能评分差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皮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明显改善,缩短住院时间,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患者的生活质量[3]  相似文献   

17.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脑干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笔者自1999年11月~2003年1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38例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病人,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特点,旨在提高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105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做了发病早期(1-6h)CT扫描及发病后24hCT扫描,总结其CT检查.结果:105例病人中致密动脉征25例,脑组织低密度征19例,灰白质交界不清18例,后均经临床诊断证实.结论:早期脑梗塞患者CT表现各有特点,掌握早期CT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多层螺旋CT平扫,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2小时-3天复查CT1-3次,分析大脑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早期改变。结果: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中具有特异性,CT复查动脉致密征较首次CT表现明显多提示梗死进行性加重。结论:致密动脉征强烈提示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在国内外均有报道。据统计该病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 7.6 %。本组 5例为 2 0 0 1年 6月—2 0 0 2年 6月的住院患者 ,均由MRI确诊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6 1~ 78岁。意识不清 4例 ,眩晕、视物成双 1例 ;5例均有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大小不等 ;睡眠过度 1例 ,幻觉 1例 ;5例均无运动及感觉障碍。既往均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及高黏血症史多年。1 2 影像学检查  5例患者均在发病后 10~ 4 8h做头颅CT检查 ,其中 4例正常 ,1例丘脑小脑低密度灶。全部患者均在12~ 72h做头颅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