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心房纤颤(房颤)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房颤及房颤相关卒中/血栓风险随增龄而显著增加。中国房颤发病率波动于0.5~1.4/1000患者-年,西方房颤发病率为1.7~3.7/1000患者-年;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2%~7.9%,西方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5%~7.5%。中国人群房颤生命风险略低于西方人群,每5个中国成人有一个可能发生房颤。过去十年,中国房颤患病风险增加20倍,房颤相关卒中风险增加13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可以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功能不全、血栓形成及卒中等,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房颤还可以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础心脏病,年龄,自主神经以及各种诱因。房颤会增加血栓栓塞(主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一些并发症,从而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如何作好房颤的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增加。近期有研究显示,中国房颤发病率为0.05/100患者·年[1]。在年龄调整后,女性房颤发病率及患病率低于男性[2]。但老年女性房颤患病率显著增加[1]。所以女性房颤总体患病率与男性一致。女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更快,症状更明显,同男性比生活质量更低[3]。女性房颤相关病死率不低于男性[2]。故及时恰当的治疗对于改善女性房颤患者的预  相似文献   

5.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einberg等[1]对全球4个主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国一项来源于29 079例30~85岁患者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房颤的患病率必将不断攀升.然而房颤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机制方面入手,寻找预防和治疗房颤的新方法、新手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而房颤控制不佳易导致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明确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关键危险因素对于防治房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能通过影响机体炎症反应、心房电重构及心房纤维...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致残率、致死率高,发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且逐年增加~([1]),截止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约3350万例。研究表明,房颤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升高有关~([2])。不同的风险因素对房颤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是否存在房颤来进行评估,而不是房颤负荷。本文就不同风险因素与房颤负荷关系作一综述。1房颤分类及房颤负荷的定义1.1分类按照"房颤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中的分类标准~([1]),房颤一般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1.2房颤负荷的定义房颤负荷指的一个人发生房颤的数  相似文献   

8.
瓣膜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房颤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病残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我国尚无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欧美的资料,普通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约0.4%,随年龄递增。男性在年龄校正后发病率较高。随慢性心力衰竭或瓣膜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增加,房颤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47(HSP47)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60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各组20例,于手术中获取右心耳心房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SP47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房内径,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中HSP47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0.05)。房颤患者HSP47mRNA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80,P<0.01)。结论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HSP47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与房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和缝隙连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细胞缝隙连接 (GJ)与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有密切关系。各种病因引起的GJ的异常变化可引起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明显延缓及传导安全性增加 ,并可增加心房肌细胞不均一各向异性从而促进房颤的产生 ,而房颤引起的GJ重构对房颤的维持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主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一些并发症,从而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外科手术解决了部分房颤的治疗问题,但目前仍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故药物治疗仍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法。确诊为房颤患者应初步评估,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1心房颤动短期快速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短期迅速控制心室率是指突然房颤的心室率…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77%[1],即目前大概有房颤患者约1 000万.无论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还是永久性房颤,亦或是症状性房颤及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均显著增加血栓栓塞风险.非瓣膜病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所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和20倍[2],并且随年龄增长这一风险继续增加.此外,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可见对于房颤患者采取适当的抗栓治疗尤为重要,加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新发与复发对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70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3.7%~4.2%,超过80岁房颤患病率可高达10%~17%[1]。因房颤可导致脑梗死、心力衰竭等,老年房颤病人的卒中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均较非房颤者显著增加[2]。衰弱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临床症状群,通常表现为多个器官系统的生理能力下降,导致对应激的易感性增加,当发生应激事件(如急性疾病)时,  相似文献   

14.
肾功能不全与房颤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也会改变某些生理机制,对凝血机制造成潜在的影响。多项实验及临床研究认为肾功能不全不仅增加房颤及房颤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而且增加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但并不能作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初始小剂量,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并反复评价病人血栓及出血风险,及时谨慎的调整药物剂量将使病人受益。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而房颤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5%~20%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引起[1]。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的预防血栓栓塞的药物包括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对于上述抗栓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欧美及国内学会  相似文献   

1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增加患者病死率,并与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认知障碍的发病相关,造成患者生存质量及寿命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心脏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病机制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是房颤的结果,更是房颤发生、持续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7.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心房颤动 (房颤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 ,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房颤不但发生率高 ,持续时间长 ,也可引起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房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约在 4 0岁房颤的发生率开始增加 ,6 1岁以上增加更明显[1]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原因除左房血栓外 ,还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颅内出血和其它病因引起的心源性栓塞 (如主动脉碎屑、左室血栓等 )。非瓣膜性房颤的存在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5~ 6倍 ,年发病率约为 4 5 % [2 ] ,并且随年龄的…  相似文献   

18.
[]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对心房颤动发生及左心结构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科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就诊患者120例患者,其中永久性房颤40例,持续性房颤40例,阵发性房颤40例,选取同期住院的窦性心律患者40例,测24h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对160例患者检测,比较四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房内径。 结果 心房颤动组的血压变异性、左房内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房颤组内比较,永久性房颤组较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结论 心房颤动的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加,且心房颤动的严重程度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NL[关键词]心房颤动;血压变异性;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ATRIA研究报道房颤发生率为0.4%~1%[1],并随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房颤患者将会显著增加.房颤增加了心力衰竭、卒中和全因病死率的长期危险性.因此探索房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意义重大.通讯作者:黄卫斌,361004福建省厦门市,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Email:xmhuangbo@163.com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房颤使心房发生电重构及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发生的同时也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有多项研究证实,氧化应激产物如活性氧能够影响房颤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而房颤本身又使心房肌的氧化应激产物增加。房颤时心房氧化应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离子通道功能失调、NADPH氧化酶途径及线粒体损伤等有关。在一些近期的研究中也发现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如他汀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可能通过防止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