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中对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效果。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椎管狭窄,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在术中应用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复位椎管内骨折块,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直角形复位器复位椎管内骨折块。随访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局部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椎管截面积以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获得随访34例,对照组获得随访33例,随访时间均为6~12个月,观察组平均7.9个月;对照组平均7.8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矢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恢复15.32°±5.81°和17.58°±7.3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7.32±11.74)%和(66.67±10.78)%;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率分别为(54.68±20.13)%和(45.53±32.99)%;脊髓神经功能ASIA评分分别恢复34.53±19.81分和26.97±12.57分;Frankel分级恢复中位数分别为1.0(1.0,2.0)和1.0(1.0,1.0),两组之间的恢复率或恢复分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椎管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85.97±8.74)%和(76.30±6.6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中采用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对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可较好地恢复椎管容积,优于传统的直角形复位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用脊柱固定系统(USS)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后椎管形态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USS椎弓根螺钉联合支具治疗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椎管形态和神经功能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患者均随访1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占位和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比例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神经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1年SF-36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术前(P 0.001)。结论后路短节段USS椎弓根螺钉联合支具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椎管形态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保留后韧带结构的AF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截瘫的方法 ,使术后脊柱稳定性较好。方法 用AF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5 4例 ,手术时保留脊柱后韧带结构。统计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资料。结果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 ( 95 1± 8 5 ) % ,后缘高度恢复至 ( 98 5± 7 2 ) % ,Cobb角恢复至 ( 4 8± 2 5 )°。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随访 0 5~ 3 5年 ,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定 :46例提高 1~ 3级。结论 后韧带结构为坚韧有弹性的骨 -韧带条 ,在维护脊柱稳定的过程中 ,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行椎管减压术应保留后韧带结构 ,术后脊柱稳定性较好 ,拆除内固定后脊柱不易滑移后凸 ,疗效优于单纯AF系统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形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梅州市人民医院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1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患者椎管形态等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术后1年患者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人数占比为15%(6/41),椎管占位百分率为(1.6±0.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0%(33/41)和(34.8±6.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神经功能方面,术后1年患者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SF-36量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椎管形态,减轻脊柱侧弯程度,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后路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对椎管减压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胸腰段爆裂骨折应用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治疗45例,从影像学方面分析疗效。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腰椎后凸畸形(Cobb’s角),椎管的正中矢状径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51%恢复到术后92%;伤椎后缘高度由术前56%恢复到术后93%;Cobb’s角由术前28.6恢复到术后5.8。椎管受压程度,删除椎管开放减压4例,余受压的椎管正中矢状径由术前58%恢复到89%。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对椎管减压的疗效满意,术中C臂透视分析影像学椎体后缘骨块形态有助于提高椎管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49-1852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椎体矢状面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因胸腰段爆裂骨折在本科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内植骨术的4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CT矢状面重建图像,比较分析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Cobb角的变化,同时分析椎体骨折块向椎管内压迫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3.31±9.12)%恢复至术后的(98.23±8.68)%(P<0.001),椎体中央高度由术前(64.14±8.79)%恢复至术后的(92.52±6.01)%(P<0.001),Cobb角由术前(22.92±6.88)°恢复至术后的(8.17±6.06)°(P<0.001),骨折块压迫程度由术前(31.12±11.66)%恢复至术后的(9.30±4.68)%(P<0.00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量为(44.92±3.90)%,优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量(28.38±3.67)%(P<0.001)。[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通过间接复位的方式改善椎管内压迫,但并不能完全有效恢复椎体中央高度。  相似文献   

7.
AF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808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型骨折434例,爆裂型骨折217例,骨折脱位型157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72例,完全性神经损伤61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111例。结果经1-6年随访,根据手术前后X线摄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8%,术后96%。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3%,术后98%。Coob角术前23^o,术后降为2^o,完全性神经损伤完全恢复8例,部分恢复30例,无恢复23例,不完全神经损伤完全恢复73例,大部分恢复38例。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容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的良好器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SS-2通用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方法对4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GSS-2通用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椎体恢复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结果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Cobb角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2例A级,4例B级,5例C级,4例D级,25例E级。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GSS-2通用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改善Cobb角,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9.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间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2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术后9~13个月的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恢复(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牢靠,椎体高度再丢失少。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形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4-06收治的56例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实施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管形态变化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D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治疗前后组间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obb角均显著降低,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可以有效改善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椎管形态,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与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相当,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胸腰段椎体多节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巧华  吴国正  龙超 《中国骨伤》2006,19(6):370-370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是指多于一个节段,并且骨折节段被正常节段分隔.随着CR、CT、MR等设备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骨折诊出率明显增加,该骨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6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灵活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再手术的因为及其手术策略.方法 2000年7月至2008年1月,对14例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患者施行再手术.软骨肉瘤5例,骨巨细胞瘤5例,血管肉瘤、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各1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行单个椎节切除6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三个椎节3例,经后外侧入路行单个椎节切除1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除2例三个椎节切除分二期进行外,其余均为一期完成.前路采用钛网或植骨、骨水泥加带锁钉板内固定系统或单棒内固定,后路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术后血管肉瘤患者接受化疗和局部放疗,其余患者接受局部放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改善.3例脑脊液漏,经引流、换药处理后愈合,2例Horner综合征和1例声音嘶哑于术后2~5周自行恢复.随访18~108个月,平均45个月.7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22个月再次复发,其中5例分别于术后30~38个月瘫痪、死亡,2例带瘤生存.结论 颈胸段脊柱骨肿瘤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因为是肿瘤局部复发或肿瘤残存.复发与肿瘤病理类型、切除方式和相关综合治疗的衔接有关.应该珍惜第一次手术机会,力争将肉眼可见的肿瘤彻底切除.与初次手术相比,再手术具有更高的风险及难度,术者应熟悉颈胸段脊柱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3.
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结核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7.5岁。C71例,C7T1 4例,C6-T1 2例,Cλ-T2 3例,T1.2 4例,T1-3 2例,T2.3 4例,T2-4 3例,T3-4 2例;合并截瘫17例,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6例;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5.0^o~65.0^o,平均32.5^o。17例行经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术,其中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10例,下颈椎低位结合胸骨柄劈开入路7例;2例行高位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6例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18个月。结果随访时间18-84个月,平均34.8个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行纵隔引流10d后愈合;2例喉返神经受损,3个月后症状均缓解;1例窦道形成,经换药后4周治愈;胸膜撕裂1例,术中修补;前路钢板螺钉置入椎间隙1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合并截瘫者11例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D级者无恢复。术后6-12个月,23例植骨融合,2例至最终随访时骨融合不确切。术后Cobb角平均13.4^o(-8.0^o-24.0^o),随访末Cobb角平均15.2^o(-8.0^o-27.0^o)。结论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累及范围而定,前路钢板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都能为颈胸段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内固定的应用有利于彻底减压、矫正畸形,促进截瘫恢复和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14.
刘峻  张恩忠  谭远超 《中国骨伤》2008,21(8):574-577
目的:评价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GSPS)治疗脊柱失稳性伤病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新鲜猪胸腰段脊柱标本(T10-L3)制成失稳模型和骨折模型各4具,分别用自行研制的GSPS模拟手术固定。对试件进行轴向和弯曲扭转加载测试,观察GSPS的应力、应变关系特点。测试GSPS连接棒从弹性夹块中的拔出力。结果:在0~600N轴向加载范围内,GSPS各点应变与应力呈线性关系;弯曲扭转实验中,试件两端之间相对扭转角与弯扭矩呈线性关系,当弯扭矩达到300N.cm时,扭转角不到6°;GSPS的连接棒从弹性夹块中拔出的最小拔出力大于3300N。结论:GSPS具有较高的抗轴向和弯扭载荷的能力,显示出高弹性。采用弹簧垫连接钉棒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胸、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一期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2年5月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脊柱外一科收治的颈、胸、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7例,均施行一期椎管扩大减压手术,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颈髓病评分评级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C)、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评级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B)、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分析一期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时间180~430 min,平均263 min。术中出血量350~1 500 m L,平均632 m L;JOA-C、JOA-B评分术前分别为(12.6±1.5)分、(14.2±5.3)分,术后(15.6±1.9)分、(20.2±5.5)分,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57.8±7.6)%,术后(28.3±6.8)%,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5.71%(6/7)。结论对颈、胸、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一期椎管扩大减压手术,有一定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并与同期的16例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比较围手术期参数与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等较术前均具有显著的恢复(P〈0.01),2组间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差异并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较传统切开组不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P〈0.01)。随访1年后,32例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且微创组较传统切开组明显。结论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系统操作简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X线暴露时间长,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脊柱颈胸段全脊椎切除术内固定重建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在T1椎体全脊椎切除术后,前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的生物力学的优缺点。方法:使用6具颈胸段脊柱标本。在完整状态进行力学分析后,T1脊椎根据WBB脊柱肿瘤解剖区域分类依次切除。然后前路利用颈椎前路带锁Orion钢板和钛网进行固定和重建,后路利用SUMMIT方向螺钉枕颈胸钉棒系统或者联合前后路两种重建方法进行测试。在非破坏性生物力学状态下进行屈伸和左右侧屈等不同工况下测试。结果:T1脊椎全脊椎切除术后,前路钢板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其刚度优于单纯后路双节段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钢板固定加后路双节段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其刚度优于前路钢板固定加后路单节段的椎弓根螺钉固定,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全脊椎切除后,单纯前后钢板固定,其刚度下降明显,在肋椎关节切除后,已近失稳。结论:临床上在全脊椎切除后,尽可能采用前后联合固定,后路可以采用单节段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临床医师应该注意的是,全脊椎切除后,单纯前路钢板固定,稳定性较差,尤其在患者肋椎关节已被肿瘤破坏的情况下,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18.
经椎弓根伤椎撬拨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椎弓根伤椎终板撬拨复位器、去螺纹器及椎体内植骨器在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应用。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集32例胸腰椎骨折,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5~65岁,平均39.4岁。采用自行设计的经椎弓根终板撬拨复位器、去螺纹器及椎体植骨器行椎体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病例要求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及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行伤椎X线片及CT检查,然后测量伤椎矢状面、额状面后突角度及伤椎高度。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1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后突角度和椎体高度的丢失、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植入情况。32例均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及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的统计结果显示伤椎椎体高度保持良好,未出现复位后高度、角度丢失和后期塌陷。结论:采用经椎弓根伤椎终板撬拨复位、去螺纹器及椎体植骨器行椎体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满意疗效,而且创伤小,椎体内植骨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晚期椎体高度及角度的丢失,避免了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1988年2-2001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58.5岁。肺癌12例、乳腺癌9例、甲状腺癌7例、前列腺癌5例、肝癌和肾癌各4例、胃癌1例、未发现原发灶5例。前路手术31例,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11例,后路手术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3例,E级7例。结果:术后疼痛消失31例(67.39%),缓解12例(26.09%),无明显缓解3例(6.52%),1例术后3d死亡。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8.2个月。33例死亡,存活8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21例。4例内固定松动,1例断裂。结论: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的位置和类型、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脊柱的不稳定程度和神经症状综合考虑,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前后联合入路或后路手术,体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借助C_7铅垂线(C_7PL)来观察站立位脊柱矢状面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9名健康青少年的站立侧位脊柱全长X线片,由2位医师在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工作站上通过Cobb法和C_7PL法独立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前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后者包括T_6椎体与C_7PL距离(T_6PL)、L_4椎体与C_7PL距离(L_4PL)、骶骨上终板后上角与C_7PL距离(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股骨头中心与C_7PL距离(FPL),比较2种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相关性。结果以Cobb法测量,A医师测量的TK和 LL分别为24.1°±11.5°、51.0°±8.5°,B医师测量的TK和LL分别为28.1°±8.1°、49.4°±6.0°,2位医师测量的T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呈中度相关(r=0.662),测量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呈高度相关(r=0.873)。以C_7PL法测量,A医师测量的T_6PL和L_4PL分别为(27.3±19.0)mm、-(43.5±19.7)mm,B医师测量的T_6PL和L_4PL分别为(24.3±13.2)mm、-(45.5±25.9)mm,两位医师测量的T_6PL和L_4P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呈极高度相关(r=0.905,r=0.936)。对Cobb法和C_7PL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K与T_6PL呈高度相关(r=0.760),LL与L_4PL呈中度负相关(r=-0.592)。对C_7PL法的测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_6PL与L_4PL呈中度负相关(r=-0.655),与SVA呈低度负相关(r=-0.404),与FPL呈中度负相关(r=-0.646)。结论基于C_7PL观察脊柱矢状面曲度变化是可行的,且重复性可能更好,是整体观察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各部位相互平衡性的有效方法,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