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u H  Wang KQ  Huang WW  Deng YH  Chen DW 《药学学报》2010,45(6):677-683
通常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脂质体被认为几乎没有或仅有很低的免疫原性。最新的文献报道,重复注射PEG修饰脂质体发生了免疫反应。当向同一动物体内重复注射(间隔几天)PEG化脂质体时,二次注射的PEG化脂质体导致体内循环时间降低,于肝和脾的聚集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加速血液清除(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ABC)现象。该免疫反应使PEG化制剂的发展和临床应用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能造成药物或基因治疗效率的下降,甚至引起临床的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ABC现象的定义、验证ABC现象的方法和手段、ABC现象成因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并对其他PEG修饰载体是否也会发生ABC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加速血流清除”现象中的免疫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加速血流清除"(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ABC)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共42篇,从免疫学角度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化脂质体ABC现象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首次注射的PEG化脂质体作为抗原诱发机体分泌特异性抗体,此抗体与二次注射的PEG化脂质体相结合并介导其从血液中加速清除。PEG包衣、PEG植入密度、载体粒径/大小、载体电荷、磷脂剂量、给药间隔及包封药物等因素均对脂质体的ABC现象产生影响。结论为解决PEG化脂质体ABC现象及PEG化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聚乙二醇(PEG)化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PEG""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 phenomenon""加速血液清除"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7-2013年在Pub Med、Elsevier Science Direct、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就PEG化脂质体引起的加速血液清除现象(ABC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查询到83条文献,其中有效文献37条。经分析文献发现,注射剂量、PEG的量和PEG链的长度、粒径和表面电荷、注射时间间隔以及不同动物模型、包裹药物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ABC现象,建议通过对PEG部分进行修饰、改变聚合物材料、包裹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以及改变注射方式等方法减弱或消除ABC现象。研究表明,对PEG的修饰和寻找PEG的替代品是比较有前途和希望的解决方案,可为日后开发一种没有免疫原性的PEG化脂质体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合成p H敏感药用载体材料m PEG2000-HZ-Chol,并考察其p H敏感性。方法以胆固醇为原料,在酯化、酰肼化后,与m PEG醛通过p H敏感的腙键连接,合成目标物并进行p H敏感性的研究。使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评价其体外p H敏感性。结果与结论所合成的材料具有p H敏感性,p H敏感值为5.5。  相似文献   

5.
Xu Y  Shi L  Deng YH 《药学学报》2011,46(10):1178-1186
聚乙二醇-脂质(polyethylene glycol-lipid,PEG-lipid)衍生物具有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延长其血液循环半衰期、提高其肿瘤靶向效率及增强药物疗效等优势。深入研究不同PEG-lipid衍生物修饰对脂质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的影响,有利于解决目前PEG化脂质体存在的问题,如静脉重复注射时引起的加速血液消除(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ABC)现象,为开发新型靶向制剂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综述了PEG与脂质之间的连接键如酰胺键、醚键、酯键和二硫键,脂质种类如常用的磷脂酰乙醇胺、胆固醇和二酰甘油,脂质的性质即脂肪链长度与饱和度,PEG的端基如甲氧基、羧基、氨基,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和PEG-lipid的摩尔比对PEG化脂质体在体内外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p H敏感多肽修饰载紫杉醇脂质体(p HS-LP-PTX),并评价其体外性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PHS-LP-PTX,MTT实验考察脂质体对MCF-7细胞和Hep G2细胞的毒性,通过细胞摄取实验考察脂质体与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所制备的p HS-LP-PTX在p H6.4时平均粒径为125.5±13.4 nm,Zeta电位为10.47±2.53 m V,24 h内具有良好的血清稳定性。MTT结果显示:p H6.4时,p HS-LP-PTX的细胞毒性优于各对照组。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p H6.4时,MCF-7细胞和Hep G2细胞对p HS-LP-PTX的摄取效率优于p H7.4时和普通脂质体。结论紫杉醇脂质体经过p H敏感多肽修饰后,能增强脂质体在酸性环境下的细胞穿透能力,是一种良好的p H敏感型肿瘤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与脂质体立体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聚乙二醇(PEG)衍生化磷脂的种类、分子量、用量等对脂质体立体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了PEG衍生化磷脂改善脂质体稳定性的机理,并对其在延长脂质体体内循环时间及在新型脂质体中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PEG化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es)首次报道至今30年来的相关研究,反思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137篇,归纳、总结和分析PEG化脂质体的利弊.结果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修饰成功地延长了脂质体的血液循环时间,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聚羟基丁二酸 (PM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PMLA的辛基在脂质体表面起“锚”的作用 ,可与脂质体的载体材料结合 ,本文制备了钙黄绿素 (calcein)的 p H敏感复合脂质体 ,并考察脂质体经表面修饰后 ,其聚集、融合和漏泄等行为所发生的改变。将 2 2 0 mg二棕榈磷脂酰胆碱 (DPPC)的氯仿液于 50 m L烧瓶中 ,旋转蒸发干燥成膜 ,将所制得的 DPPC膜进一步真空干燥过夜后 ,加入 4m LAc ONa/Ac OH缓冲液 (p H 7.4) ,在室温下 ,用手轻摇 5min后 ,放置 30 min,即得脂质体的混悬液。超声 1 5min,350 0 r· min-1离心 1 0 min,上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盐(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与紫杉醇(paclitaxe,PTX)的质量比例,对TPGS修饰的PTX p H敏感脂质体进行处方优化及制剂学性质的考察。方法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以逆转耐药为指标筛选TPGS与PTX的质量比;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对制剂进行单因素考察,并以包封率、载药量和24 h稳定性(24 h包封率和24 h载药量)为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测定脂质体的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TPGS与PTX的最优质量比例为1:1,制剂的最优处方和工艺确定为m(dioleoyl phosphoethanolamine,DOPE):m(cholesteryl hemisuccinate,CHEMS):m(hydrogenated soybean phospholipids,HSPC)=6:4:2,m(TPGS):m(PTX)=1:1,投药量:1.02 mg,水化时间:12.29 min,水化温度:35℃,超声条件:200 W,5 min。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3.54%,载药质量分数为6.52%,24 h包封率和载药质量分数分别为80.03%和5.97%,稳定性良好。脂质体粒径为(115.8±2.03)nm,Zeta电位为(-56.47±1.55)m V。在p H 5.0条件下脂质体释药速率明显增加。结论星点设计成功实现了对处方的优化,且模型预测性良好;最优处方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体外释放表现出一定的p H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短发卡RNA(sh RNA)壳聚糖纳米粒,并且给予聚乙二醇(PEG)表面修饰,分析其相关物理学、生物学特性,以期获得一种缓释的非病毒载体介导系统。方法应用本实验室前期实验中筛选出的能显著下调ACE基因的靶序列,采用菌液用碱裂解法大量抽提和纯化重组质粒,随机酶切测序,并检测质粒浓度与纯度,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PEG修饰壳聚糖纳米粒,复凝聚法制备不同p H值、体积比以及PEG化的载ACEsh RNA壳聚糖纳米。喷金电镜下对各种壳聚糖纳米粒悬液扫描并照相,观察纳米粒与形态。应用凝胶阻滞分析验证载ACEsh RNA壳聚糖纳米多聚复合物的形成及电荷性质。结果1壳聚糖纳米粒的粒径随着溶液p H值的升高而增大,当p H值为5.5时的PEG壳聚糖纳米粒平均粒径(125.8±5.6)nm左右,大小均匀,多分散度最小,分布比较集中,zeta电位为正,有利于与带负电荷的质粒结合;PEG化后也对粒径以及zeta电位无明显影响,但是与壳聚糖相同条件相比,分散度均明显减小,可见更适合制备均匀的纳米粒,利于和质粒结合;壳聚糖与质粒体积比(质量比)为1∶1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平均粒径较小,故通过细胞膜的通透性较好,多分散度较小,分布比较集中,zeta电位也为正值,有利于与带负电荷的质粒结合。2壳聚糖纳米以及PEG化壳聚糖纳米质粒复合物均有效结合质粒,由于中和了质粒所带的负电荷,凝胶电泳时,质粒不出孔,而裸质粒则出孔;p H<7时壳聚糖分子中大部分的氨基带正电荷能与质粒DNA有效地结合,质粒不出孔;在体积比为1∶1、1∶2、1∶3时,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质粒。结论所制备的载ACE sh RNA-PEG壳聚糖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并且筛选出在p H=5.5时,与质粒体积比为1∶1时,以PEG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载体有良好的结合力,为后期体外转染培养细胞以及体内转染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体外细胞毒及体内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抗癌药物盐酸拓扑替康普通脂质体(Plain L)及PEG修饰脂质体(PEG L)的体外细胞毒及体内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Plain L与PEG L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和人结肠直肠癌细胞HCT 8的抑制作用;对荷肝癌H22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进行Plain L、PEG L的体内抑瘤试验。结果与游离药物相比,Plain L、PEG L的细胞毒作用增强,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IC50分别为(9.26±2.14)mg.L-1和(2.36±1.08)mg.L-1,相比于游离药物[IC50=(25.45±1.69)mg.L-1]分别降低了63.6%(P<0.005)和90.7%(P<0.001);对HCT 8细胞,Plain L[IC50=(10.66±1.25)mg.L-1]与PEG L[IC50=(4.50±0.31)mg.L-1]的细胞毒作用也强于游离药物[IC50=(16.72±2.45)mg.L-1],分别是游离药物的1.5倍(P<0.001)和3.6倍(P<0.005)。体内抑瘤实验结果表明,游离药物、Plain L与PEG L体积抑瘤率分别为58.2%、67.6%、83.5%,质量抑瘤率分别为56.3%、69.6%、85.7%;与游离药物相比,Plain L与PEG L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明显提高。结论与游离药物相比,脂质体包封提高了盐酸拓扑替康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及体内抗肿瘤效果,而经PEG修饰的脂质体相比于普通脂质体体内、外抗肿瘤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成一种PEG硬脂酸单酯,应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PEG修饰水飞蓟素脂质体的处方和工艺.方法:采用IR、1H-NMR法表征PEG硬脂酸单酯的结构,采用改进的薄膜分散法制备修饰脂质体,血浆透析法比较脂质体与修饰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曲线.结果:水飞蓟素修饰脂质体最佳处方含大豆磷脂:胆固醇:PEG硬脂酸单酯:水飞蓟素为20:4.8:0.9:1(w/w),修饰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0.9nm,包封率为91.2%,体外释放动力学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PEG修饰水飞蓟素脂质体体外释放缓慢,注射给药体内能达到长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并制备其pH敏感型脂质体。方法:将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与磷脂聚合成药物磷脂复合物,并采用FT-IR、DSC和1H-NMR对其进行表征。逆向蒸发法制备药物磷脂复合物脂质体;利用羧甲基壳聚糖与脂质体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使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在脂质体表面,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考察了药物与磷脂的复合率,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大小和分布,以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药物磷脂复合率为(97.2±2.01)%,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0.00±1.30)%,平均粒径为(47.18±4.16)nm,粒径跨距为(0.70±0.07),电镜显示其形态圆整,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率高,制成的pH敏感型脂质体性质稳定,且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伊文思蓝脂质体体内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寻找与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聚乙二醇 (DSPE PEG)功能相似的表面活性剂 ,以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善其体内分布 ,提高靶向性。方法 制备伊文思蓝 (EB)脂质体 ,考察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对伊文思蓝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比较用DSPE PEG、吐温 80 (Tween 80 )和苄泽 3 5 (Brij 3 5 )修饰后的EB脂质体的包封率和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状况的变化。结果 EB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为 2 5 3 0 %。用DSPE PEG、Tween 80和Brij 3 5修饰后使EB脂质体的包封率略有下降 ,但差别不显著 ;体内分布实验结果显示 :修饰后的脂质体在肝、脾和肾中EB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脑中EB的浓度有所提高 ,而且以Tween 80修饰组最显著。结论 DSPE PEG、Tween 80和Brij 3 5对EB脂质体的包封率影响较小。Brij 3 5对EB脂质体的作用与DSPE PEG相似 ,能提高脂质体逃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能力 ;Tween 80主要能增加EB脂质体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 ,为脑靶向脂质体的研究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6.
脂质体在介导核酸传递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YY  Chen JM 《药学学报》2011,46(3):261-268
脂质体在介导核酸传递方面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而在传递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严重限制了核酸发挥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脂质体在介导核酸传递时所遇到的问题,如血液稳定性差、网状内皮系统吸附、脂质体的低靶向性、内涵体逃逸的阻碍等,并针对近几年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如PEG化、配体修饰、光化学内化作用(PCI)、降解脂质体和膜融合肽的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评价PEG包裹胰岛素脂质体的降血糖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正常Wistar大鼠分别静脉注射给予胰岛素溶液、胰岛素脂质体及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采用葡萄糖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的血糖浓度.以梯形法计算血糖-时间曲线上面积(AAC),采用胰岛素溶液的AAC为对照,分别计算胰岛素脂质体和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的包封率为18.33%,平均粒径为58.4 nm.静脉注射给予胰岛素溶液、胰岛素脂质体和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后,其血糖降低的最低百分率(Cmin%)分别为:25.26±5.75%,33.92±12.42% 和42.39±10.5%;达到最低百分率的时间(Tmin)分别为:0.7±0.3,1.2±0.4和2.3±0.7 h.胰岛素脂质体和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8.03%和99.70%.结论 PEG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具有相对的缓释作用,降血糖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生色底物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低分子肝素(LMWH)含量的方法,研究p H敏感巯基壳聚糖/O-羧甲基壳聚糖(TCS/O-CMC)混合聚合物纳米粒在SD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生色底物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测定LMWH注射液、LMWH溶液、p H敏感TCS纳米粒和p H敏感TCS/O-CMC混合聚合物纳米粒单剂量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并用Win 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 LMWH溶液、p H敏感TCS纳米粒和p H敏感TCS/O-CMC混合聚合物纳米粒的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0.103±0.025)、(0.425±0.046)和(0.522±0.042)U/ml。AUC0→∞分别为(0.5±0.3)、(4.7±1.0)和(8.0±2.0)U·ml-1·h。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10%、20.70%和34.98%(P<0.05)。结论 p H敏感TCS/O-CMC混合聚合物纳米粒可显著提高LMWH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性质稳定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磷脂与胆固醇比例、药脂比、脂质浓度、载药温度、载药时间、外水相p H值对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以氢化磷脂(SPC-3)和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为磷脂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载药温度、药脂比和载药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优化出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将药物溶液(按照药物含量计)和空白脂质体溶液(按照脂质含量计)按照1∶20的比例混合,用Na2HPO4直接调节外水相p H值至7.2。SPC-3脂质体在65℃条件下载药,载药时间30 min。DSPC脂质体在60℃条件下载药,载药时间10 min。结论优选出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动物模型血液,评价PEG化青霉素降低红细胞溶血的作用。方法 1%乙酰苯肼皮下注射大鼠制备G6PD缺陷的动物模型,取其红细胞制成混悬液,比较青霉素和PEG化青霉素的溶血作用,以及两组的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膜流动性。结果青霉素组出现明显的红细胞溶血,且随着浓度变化和孵育时间延长溶血具有增加的趋势,溶血率高达25%,而PEG化青霉素组未见明显溶血;另外,红细胞脆性实验结果表明,PEG化青霉素对红细胞膜的作用非常轻微,H50%为43.6%,显著低于青霉素组(52.9%);红细胞膜流动性结果表明,PEG化青霉素对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影响非常轻微。结论 PEG化青霉素的溶血率较低,为该药的体内研究和进一步新型药物制剂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