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丁国勇 《新中医》2015,47(11):111-1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方法:选择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及肝肾亏虚型,患者同时接受腰椎间盘CT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T表现,探讨CT对中医分型的价值。结果: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有342个椎间盘突出,按照中医分型例数由多到少排列分别为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气滞血瘀型CT表现以旁中央型突出为主、风寒湿滞型CT表现以中央型突出为主、湿热痰滞型CT表现以外侧型突出为主,肝肾亏虚型CT表现三种突出均可见;肝肾亏虚型严重小关节退变、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及Schmorl结节例数均多于其他三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CT检查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能够丰富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CT表现,为中医分型提供影像学指标。方法:对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并进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各证型的CT表现特点。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CT表现特点:气滞血瘀型常表现为旁中央型突出;风寒湿滞型表现为中央型突出;湿热痰滞型常表现为外侧型突出;肝肾亏虚型常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统计患者的中医证型情况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患者的腰椎间盘以后侧型突出为主。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肝肾亏虚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的腰椎间盘变性比例、小关节退变比例、侧隐窝狭窄比例、椎管狭窄比例、黄韧带肥厚比例高于其他中医证型,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临床上可通过CT检查来辅助判断其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影像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分析各证型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全部行CT扫描并记录CT征象,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CT扫描可见椎间盘向左侧或右侧突出,硬膜囊的神经根受压移位;风寒湿滞型CT扫描显示椎间盘呈中央型突出,硬膜及神经根受压移位不明显;湿热痰滞型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别;肝肾亏虚型CT扫描多为椎间盘膨出,常伴有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各证型在CT检查结果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所有患者行CT、MRI扫描并记录影像数据,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以旁中央型突出为主;湿热痰滞型以中央型突出为主;肝肾亏虚型以中央型突出为主。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的狭窄,而且常出现曲度变直现象;湿热痰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骨质增生样变和生理曲度的变化;风寒湿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管狭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较为复杂,腰椎的曲度变化、腰椎管的狭窄及骨质增生都多见。结论: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和肝肾亏虚证,进行腰椎CT扫描,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瘀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以后侧型为主,寒湿型和湿热型以中央型和后侧型为主,肝肾亏虚型以后侧型为主;椎间盘突出数量、椎间盘变性程度和腰椎椎体、附件变化以肝肾亏虚型患者最重,寒湿型、湿热型次之,血瘀型患者最轻。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借助CT检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磁共振成像(MRI)参数的对应关系,提高LID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方法:分别对190例LIDP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MRI检查,简单对应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MRI诊断为无椎间盘退变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和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与轻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与重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χ2=88.053,P=0.000。(2)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外侧型突出的点集合,风寒湿滞的点集合最靠近偏旁型突出的点集合,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中央型突出的点集合,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未显示出与突出部位类型的明显对应关系,χ2=17.056,P=0.009。(3)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投影最接近脱出型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湿热痰证点集合与突出型点集合的投影位置接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膨凸型的点集合,χ2=15.954,P=0.014。结论:LIDP中医证候分型与MRI影像学参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MRI显示的椎间盘无退变、外侧型脱出多倾向于气滞血瘀证,椎间盘轻度退变、偏旁型突出多见风寒湿滞证或湿热痰滞证,椎间盘重度退变、中央型膨凸者偏重肝肾亏虚证,MRI显示的影像参数可作为LIDP中医辨证施治的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中医证型对应关系。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6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各中医证型患者压敏点分布情况,利用统计软件中的对应分析模块对压敏点与中医证型进行简单对应分析。结果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58例,压敏点多见于棘突及棘间和小关节区;风寒湿痹型44例,压敏点多见于臀上皮神经、梨状肌区;湿热痹阻型9例,压敏点多见于臀中肌;肝肾亏虚型25例,压敏点多见于髂腰韧带。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联系,压敏点可作为中医外治的重要体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合其中西医临床诊断及基本资料,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6例,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要素。结果:通过对1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类变量37个,舌象变量7个,脉象变量5个。其中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4类,即肝肾亏虚、气滞血瘀、风寒湿滞和湿热蕴结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进行证型分类,在客观程度上揭示本病发病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磁共振(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2019年1月—2022年4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就诊的80例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软件分析该病中医证型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受压神经根以L4、L5、S1为主,其中L4占比最高,为46.25%;证型分布以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为主,分别占42.5%、22.5%、20%、15%。结论: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气滞血瘀型为主,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受压神经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创新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1.
钟敏莹  张熹煜  贺青涛 《新中医》2016,48(6):116-118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6例给予浮针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为3型,其中寒湿型20例、血瘀型33例、肾虚型23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下腰痛JOA评分量表评定,并在治疗结束后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3组间两两比较,血瘀型组与寒湿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型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寒湿型组为90.00%,血瘀型组为87.88%,肾虚型组为87.0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确切疗效,对于寒湿型及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莉  曾亮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7-18
目的:通过对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表现和临床辨证分型进行研究,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各证型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20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CT平扫,观察、记录病变的CT表现,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各证型在CT检查结果中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将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CT指标客观化乃至定量化,可以丰富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外热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各证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瘀血证、肾虚证、寒湿证、湿热证分为4组,并以30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5组受检者均通过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主要为大腿外侧、小腿后外侧,并记录相同区域的两侧体表温度。结果:证型分布:瘀血证42例(35.0%)、肾虚证33例(27.5%)、寒湿证30例(25.0%)、湿热证15例(12.5%)。对照组双下肢经过红外热图测出的温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证、肾虚证、寒湿证、湿热证4组下肢温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温差大于湿热证组,寒湿证组温差大于肾虚证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下肢温差高于寒湿证组、肾虚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证、肾虚证、寒湿证、湿热证4组患者的双下肢经过红外热图测出的温差程度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红外热图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用于辅助诊断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照中医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进行分类,分别选取50例,并相应选取各5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受检者均通过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腰背部、股后区、小腿后区。并记录相同区域的两侧体表温度差值结果:1、中医各证型与对照组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中医各证型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中的健康人群双下肢温度高低不是非常明显。气滞血瘀型与湿热痰滞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高;而风寒湿滞型与肝肾亏虚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低。结论:1、通过红外热图技术结合相应的临床体征能够很好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红外热图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型,为中医在辨证过程中判断寒、热证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祛湿散寒健腰汤结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研究组49例。两组均给予针刀治疗,研究组加用祛湿散寒健腰汤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与次症积分及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与次症积分及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湿散寒健腰汤结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滞型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和适宜治疗证型方法。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型——湿寒型、气血瘀滞型、气虚肾亏型、复杂型。均采用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疗法,观察并比较不同证型在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寒湿型、气血瘀滞型、复杂型均优于气虚肾亏型。结论: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中医分型疗效有一定差别,说明本疗法的疗效机理主要为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对气虚肾亏型患者应考虑加用其他补肾益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推拿及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医院于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将采取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者设为对照组(53例),将采取身痛逐瘀汤、推拿及针灸联合治疗方案者设为研究组(53例),就两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治疗前后腰腿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7);两组治疗后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为0.000),而研究组VA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直腿抬高试验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推拿及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腰腿疼痛症状及活动功能,可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牵引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绩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中医康复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茂名市中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中医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证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中医康复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疗效显著,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之间的关系,并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分析,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冠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冠脉狭窄中胸痹心痛的不同证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狭窄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壅塞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变范围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