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研究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日剂量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采用HRZE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的结核病例1 509份,按照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和异烟肼日剂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统计的1 509例患者中,年龄"21~30岁"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28例,10.00%),年龄"≥71岁"和"≤10岁"2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低[分别是3(3.95%)和0].在相同的体重范围内,异烟肼日剂量每增加0.1 g,患者DILI发生率会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仅有日剂量不大于0.5 g 的各组之间DIL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LI发生率升高7.48%~15.48%(P<0.05).结论 随着异烟肼日剂量增加,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逐渐升高,但日剂量>0.5 g组仍需收集更多病加以分析研究.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是临床抗结核一线药物,也是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重要病因。INH和RFP单独使用均会引起DILI,二者联用会使肝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增加。目前临床上对INH、RFP致肝损伤的检测指标主要有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等,存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早期预测性差等缺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现更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提高对INH、RFP致DILI检测与诊断的特异性与灵敏性。本文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等方面就INH、RFP致DILI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化学预防、治疗结核病的重要药物之一,是四大一线抗结核病药物中至关重要的首选药物。一系列研究表明异烟肼具有肝脏毒性,而其肝损伤机制仍未阐明。对异烟肼肝毒性与其代谢物、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进行阐述。综述现阶段潜在的异烟肼肝毒性机制研究,为后续深入揭示该方面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于文平  关静 《北方药学》2011,8(9):43-44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发生在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近年来,由于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新药不断涌现及各类保健药物的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目前,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在两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6.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一味常见的补虚药,按照炮制方法可分为生补骨脂和盐补骨脂。生补骨脂长于温补脾肾而止泻,外用治白瘢风;盐补骨脂温肾助阳、纳气、止泻之功较强,多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等[1]。补骨脂的保健作用值得认可,但在应用过程中的用药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补骨脂致药物性肝损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7,(7):990-994
目的:了解以谷胱甘肽捕获反应性代谢物研究药物肝损伤的机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药物性肝损伤""Reactive metabolites""Glutathione conjugate""Liver injur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3年1月-2016年4月在Pub Me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机制、化学药物和中药的肝损伤研究、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的检测及其研究实例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2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由基于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钙离子平衡破坏与细胞膜损伤、胆汁淤积与胆小管受损、自身免疫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造成。对乙酰氨基酚、小檗胺、莫沙必利、去甲阿佐昔芬等单一成分的化学药物经肝脏代谢后可产生反应性代谢物,引起肝脏的毒副作用。溴芬酸、乙溴替丁、氯丙嗪、他克林、曲格列酮、曲伐沙星等化学药物因导致肝损伤而最终撤市。有100多种中草药和30多种中成药可引起药源性肝损伤。马兜铃酸、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等药用植物来源单体成分的毒性已被认为与其生成反应性代谢物有关。还原型谷胱甘肽作为捕获剂,与多种反应性代谢物(Michael受体、环氧化物、芳烃环氧化物、卤代烃等)形成的复合物可由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以中性丢失扫描质荷比(m/z)为129及负离子模式下以前体离子扫描m/z为272检出。反应性代谢物导致体内毒性的经典例子除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外,还有蝙蝠葛碱、绿原酸和奥美拉唑。结论:药物代谢酶介导的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的生成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进行有效地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在临床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对肝损伤进行早期检测预警。  相似文献   

8.
张湛 《北方药学》2013,(8):27-27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充分休息及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中药的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1例64岁男性患者急性腹膜炎,给予头孢西丁钠注射液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输注8天后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酸胆碱注射液,4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朱晓静  周梁 《安徽医药》2024,28(8):1689-1693
目的探讨中成药致药物性肝损伤( DILI)的发生原因、发生特征,以期规范中成药的使用,减少中成药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22年 1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成药致 DILI病人 159例,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中成药致 DILI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分布和有无基础疾病有关,而与性别无关;涉及的中成药总共有 16种,主要用于治疗妇科及乳腺疾病、皮肤病、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使用骨康胶囊引发的药物性肝损病人有 31例,占比 19.50%;其次是仙灵骨葆胶囊,占比 11.95%;占比排名第三的是接骨七厘片/丸( 18例, 11.32%);骨科疾病的病人服用相关中成药的时间较长。 159例确诊病人涵盖了药物性肝损伤的三种分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型( 76例, 47.80%)、混合型( 51例, 32.08%)、胆汁淤积型( 32例, 20.13%),肝细胞损伤型病人占比最高。其中,半数以上为轻度肝损伤( 81例, 50.94%)。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科学、规范应用中药,是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中成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0岁,因慢性萎缩性胃炎予摩罗丹(16丸,po,tid)、奥美拉唑(20 mg,po,bid)等药物治疗后出现乏力、纳差、厌油腻、皮肤巩膜黄染、尿黄等症状,肝功能指标显著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 483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 066 U·L-1,碱性磷酸酶(AKP)351 U·L-1,γ-谷氨酰转肽酶(γ-GT)246 U·L-1,总胆红素(TBil)28.4μmol·L-1,直接胆红素(DBil)24.9μmol·L-1。患者用药前肝功能正常,既往有摩罗丹导致肝功能损伤的病史,根据药物性肝损伤的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得分9分,考虑“极可能”是摩罗丹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予停用摩罗丹并给予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肝功能指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药元胡是否可致药物性肝损伤。方法:对临床观察到的2例元胡制剂致肝损伤的病因、肝功能指标、治疗方案、预后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临床药师认为,避免或减轻元胡造成肝损伤应做到辨证准确,用药过程中注意肝功能变化。结论:中药元胡可致严重药物性肝损伤,应引起临床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73岁,因“肠MT术后5年余,肝功能指标异常1月余”于2020年12月24日住院。因为无肝疾病史与其他证据,诊断为肝功能不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可能。依据为近来服用华蟾素胶囊,1个月前开始出现乏力纳差,肝生化为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31.8μmol·L-1,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7.6μmol·L-1,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 TBA)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汉平 《医药导报》1999,18(4):287-288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类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可导致药源性肝病,中毒性肝炎,各种肝内血管病变及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1 类型1.1 肝细胞中毒型肝损害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可表现为各种病变。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肝细胞性黄疸,临床征候群近似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变性,其临床特点和生化改变,与妊娠急性脂肪肝和Reye综合征相似。1.2 肝内胆汁瘀积型肝损害 即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临床表现为毛细胆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汗瘀积,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化,羽毛状变性和灶性坏死。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主要为肝小叶中心区有胆汁瘀积,毛细胆管内有…  相似文献   

15.
王猛  沈爱宗 《药学进展》2023,47(2):101-107
妊娠期药物性肝损伤(DILI)在临床上较其他人群少见,重者可出现急性肝衰竭,导致患者接受肝移植或死亡,严重威胁母婴结局。近年来,妊娠期DILI越发引起临床重视,因缺乏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研究,以及妊娠期DILI影响因素复杂、诊断困难等原因致使妊娠期DILI的管理面临挑战。综述妊娠期DILI的流行病学、类型、影响因素、常见药物及临床诊断与管理,以期为妊娠期DILI的诊疗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显著,是一类较全面的调脂药,能强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也日趋深入。肝毒性是此类药物产生的重要不良反应之一,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偶有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对他汀类药物致DILI影响因素、相关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及DILI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马百灵  卢沕  田蒋为  余伯阳 《药学研究》2019,38(3):159-162,178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一种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终可引发急性肝衰竭。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医药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市场上撤回批准药物最常见的原因。及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并尽快停止肝毒性药物的使用可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因此,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是及时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本文就以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予以总结评价,以期为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新的见解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是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场所,在能量代谢及自由基的产生、衰老、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线粒体的呼吸链缺陷、代谢酶失活、结构改变、基因突变等因素都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的发生。线粒体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重要靶标,肝脏作为药物代谢的重要脏器,也是药物引发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一些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等可显著诱导肝脏线粒体损伤。药物主要通过改变线粒体结构、酶的活性或减少mtDNA的合成,进一步破坏β-脂质氧化和肝细胞的氧化能力,最终诱发肝损伤。综述药源性肝损伤领域有关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诊断药源性肝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月—2007年6月应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62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2例均为男性,年龄15~64岁,为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其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26例,继发型肺结核32例,结核型胸膜炎31例,合并肺外结核34例;初治41例,复治21例;涂阴59例,涂阳3例。抗结核药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