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讨论汉族人群中高龋和无龋人群口腔唾液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方法: 采集符合WHO采样标准的唾液样本6例,其中高龋组(CA组)3例,无龋组(CF组)3例,提取细菌总DNA,构建16S rRNA克隆文库,挑取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并用MOTHUR等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MEGA4.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获得80个OTUs,归属于5个门,9个纲,10个目,14个科,19个属,其中有13个优势属;CA组优势属为:链球菌属(53.16%)、普氏菌属(28.77%)、颗粒链球菌属(9.34%);CF组优势菌为:链球菌属(46.12%)、普氏菌属(23.41%)、奈瑟菌属(14.35%)。结论: 16S rRNA克隆文库法已成熟,可用于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当地汉族人群中高龋和无龋人群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高龋组中优势菌(链球菌属、普氏菌属、颗粒链球菌属)对龋病发生发展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口腔健康儿童与成人唾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方法:选择11位受检者(5例口腔健康成人(AJ组),6例口腔健康儿童(CJ组))的唾液样本进行细菌DNA提取,后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1例样本DNA的16S rRNA V4-V5区进行测序,并分析两组唾液样本间菌群多样性。结果:11个样本总获得 474119 条序列,共9223OTUs,归属于26个门,374个属;PcoA检测显示两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T-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菌属为: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孪生球菌属(Gemella)、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其中,卟啉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纤毛菌属在AJ组的相对丰度高于CJ组,孪生球菌属、颗粒链菌属在CJ组相对丰度高于AJ组。结论:健康成人与健康儿童口腔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种类上相似,而在丰度上存在差异,差异提示:健康成人较健康儿童更倾向患牙周病;健康儿童较健康成人更倾向于患龋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甘肃东乡族和裕固族成年人牙周炎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构建16S rRNA克隆文库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DP(东乡族样本),YP(裕固族样本)。结果:发现链球菌属存在于所有样本中;伴放线放线杆菌属(DP:0.00%, YP:3.30%)、奈瑟菌属(DP:10.40%, YP:3.60%)及韦永球菌属(DP:0.40%, YP:3.85%)在两组样本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甘肃东乡及裕固族牙周炎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链球菌属、普氏菌属、梭杆菌属及嗜血杆菌属在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采用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重度低龄儿童龋患者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特征。方法 采集重度低龄儿童龋及无龋儿童非刺激性唾液,提取唾液中的蛋白质、酶解形成多肽后进行质谱分析,对比微生物库分析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特征。结果 无龋儿童唾液微生物来源于19个门1 216个种,高丰度的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以及乳糖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干燥奈瑟氏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流感嗜血杆菌、浅黄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金氏金菌、黏膜奈瑟氏菌、多糖奈瑟氏菌等11种细菌为主;重度低龄儿童龋儿童唾液微生物来源于24个门1 698个种,高丰度的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蓝藻菌门以及肺炎链球菌、乳糖奈瑟氏菌、干燥奈瑟氏菌、流感嗜血杆菌等4种细菌为主。结论 宏蛋白质组技术可以全面、快速分析口腔唾液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重度低龄儿童龋儿童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相比无龋儿童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可能与龋病的产生及唾液微生态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方法 采集13例SACC患者与10例健康人的唾液样本,提取其口腔菌群的总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后,利用Mothur软件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SACC组优势种群有16种(相对丰度>1%),依次是:链球菌属(36.68%),奈瑟菌属(8.55%),普雷沃菌属_7(7.53%),韦荣球菌属(6.37%)等。对照组优势种群有15种,依次有:链球菌属(18.41%),奈瑟菌属(18.20%),普雷沃菌属_7(8.89%),卟啉单胞菌属(6.20%),梭杆菌属(5.86%),韦荣球菌属(5.82%)等。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门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P<0.05)。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包括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P<0.05),而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仅在SACC患者中检出。结论 SACC患者的唾液微生物与健康人群唾液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方法 采集13例SACC患者与10例健康人的唾液样本,提取其口腔菌群的总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后,利用Mothur软件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SACC组优势种群有16种(相对丰度>1%),依次是:链球菌属(36.68%),奈瑟菌属(8.55%),普雷沃菌属_7(7.53%),韦荣球菌属(6.37%)等。对照组优势种群有15种,依次有:链球菌属(18.41%),奈瑟菌属(18.20%),普雷沃菌属_7(8.89%),卟啉单胞菌属(6.20%),梭杆菌属(5.86%),韦荣球菌属(5.82%)等。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门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P<0.05)。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包括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P<0.05),而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仅在SACC患者中检出。结论 SACC患者的唾液微生物与健康人群唾液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有龋和无龋者唾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差异。方法:在甘肃省康乐县景古镇居民口腔检查中随机选取14位汉族居民,其中,7例有龋(caries-active, CA组,DMFT≥4)、7例无龋(caries-free,CF组)。采取唾液样本,提DNA,PCR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利用Mothur、MEGAN4、Cluster 3.0和Java Treeview等软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分析。结果:共得到118151条优质序列,发现5738个OTUs,2795个物种,归属27个门,218个属。CA组和CF组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其中,门水平上,Firmicutes和SR1在CA组显著低于CF组(P<0.05)。属水平上, Rothia、 Alistipes和Catonella 在CA组显著低于CF组(P<0.05),Scardovia在CA组显著高于CF组(P<0.05);CA组和CF组OTUs分别为(550.2±26.48),(597.4±66.07),CA组和CF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3±0.03),(0.49±0.01),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类口腔唾液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有龋者的微生物种类较无龋者稍有减少;Firmicutes和SR1菌门,Rothia、Alistipes和Catonella 菌属的存在与龋病呈负相关;相反地,Scardovia等菌属的存在与龋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涎腺导管结石患者是否存在导管内或口腔菌群失调,探讨细菌与涎石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涎腺导管结石(1例腮腺结石,19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导管结石样本、导管内唾液及口腔内唾液样本作为实验组,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导管内唾液及口腔内唾液样本作为对照组。提取样品的细菌DNA采用酶链聚合反应进行扩增。采用Roche高通量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 V1~V3可变区的PCR扩增子进行测序,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挖掘,明确样本中细菌组分、群落结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性。结果成功对唾液及结石样本进行了DNA测序分析,样本稀疏曲线显示测序深度充分,测序覆盖深度(Coverage指数)满足实验要求。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导管内唾液及口腔内菌群的生物多样性无差异,结石样本与导管内菌群生物多样性无差异(P>0.05)。唾液腺导管内菌群的生物多样性指标香农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均大于口腔内菌群(P<0.05)。导管内菌群结构比较显示:细菌门水平,梭杆菌门在实验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属水平,普氏菌属、卟啉单胞菌属及奈瑟氏菌属在实验组中均显著减少(P<0.05)。口腔内菌群结构比较显示:在细菌门水平,变形菌门在实验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属水平,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及韦永氏球菌属在实验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石样本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多样性与唾液腺导管内相似,唾液腺导管内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口腔内。涎石病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口腔及唾液腺导管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涎石病患者的口腔及唾液腺导管内存在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16S rDNA测序技术,探讨不同龋患程度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及差异。方法    选择3岁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高龋组(dmft ≥ 5)和无龋组(dmft = 0)各12名,采集光滑面龈上菌斑,基于Ion S5TMXL平台(Thermo Fisher,美国)进行16S V4区域测序并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与SILVA132数据库比对,可注释到14个菌门、21个菌纲、53个菌目、93个菌科、150个菌属、159个菌种。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高龋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低于无龋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高龋和无龋样本群落结构相似,组间无显著分离。两组中,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等;优势菌属为放线菌属、棒状杆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链球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等。LEfSe分析显示,高龋组显著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有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金氏菌属、龋齿罗氏菌、奈瑟杆菌等(P < 0.05);无龋组显著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有梭杆菌门、纤毛菌属、Leptotrichia_sp_oral_clone_IK040、颗粒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P < 0.05)。变形链球菌的相对丰度在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远缘链球菌仅在高龋组中被检出。此外,两组微生物样本中均存在低丰度的未曾定义新物种。PICRUSt分析显示,高龋组的微生物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等较无龋组更为丰富。结论    3岁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呈现多样性,不同龋患程度儿童口腔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分类和功能水平上呈现显著差异,为乳牙龋的微生物因素研究提供了新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16S rDNA测序技术,探讨不同龋患程度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及差异。方法    选择3岁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高龋组(dmft ≥ 5)和无龋组(dmft = 0)各12名,采集光滑面龈上菌斑,基于Ion S5TMXL平台(Thermo Fisher,美国)进行16S V4区域测序并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与SILVA132数据库比对,可注释到14个菌门、21个菌纲、53个菌目、93个菌科、150个菌属、159个菌种。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高龋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低于无龋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高龋和无龋样本群落结构相似,组间无显著分离。两组中,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等;优势菌属为放线菌属、棒状杆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链球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等。LEfSe分析显示,高龋组显著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有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金氏菌属、龋齿罗氏菌、奈瑟杆菌等(P < 0.05);无龋组显著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有梭杆菌门、纤毛菌属、Leptotrichia_sp_oral_clone_IK040、颗粒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P < 0.05)。变形链球菌的相对丰度在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远缘链球菌仅在高龋组中被检出。此外,两组微生物样本中均存在低丰度的未曾定义新物种。PICRUSt分析显示,高龋组的微生物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等较无龋组更为丰富。结论    3岁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呈现多样性,不同龋患程度儿童口腔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分类和功能水平上呈现显著差异,为乳牙龋的微生物因素研究提供了新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探索和比较重度牙周炎和中度牙周炎患者龈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方法:选取17例中度或重度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症状将其分为重度牙周炎组9例与中度牙周炎组8例。收集提取其牙周袋内龈下细菌进行16S rDNA测序,然后对每个样品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y unit,OTU)丰度和每个水平的分类(域、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统计并进行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分析,最后对每个样品的16S rDNA组成数据分析并预测细菌功能。结果:从龈下样本中获得的高质量的序列(555028)分为373个OTUs,代表303个独立的种,隶属于138属75科,47目,28类,12门。两组共332个OTUs,表明核心龈下微生物的存在。龈下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和螺旋菌门,优势菌属包括梭形杆菌属、链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和密螺旋体属。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中度牙周炎组。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所有样品中共预测到39种代谢功能,主要集中于膜转运(10.9%)、复制和修复(9.9%)、糖代谢(9.3%)、氨基酸代谢(9.1%)、翻译(6.9%)、能量代谢(5.8%)和不良性征(5.1%)。结论:牙周炎患者龈下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稳定的群落结构,龈下细菌的功能与口腔其他部位的细菌相同。牙周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龈下细菌的多样性有关,但与细菌的群落结构尚未发现相关性。鉴于牙周炎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共生性,调控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发挥的治疗策略应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20对不同龋状况母子口腔唾液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多样性。方法:分别采集20名不同龋状况儿童及母亲的唾液样本,提取细菌总DNA,进行16SrDNA的PCR扩增及DGGE,克隆测序分析。结果:母子口腔唾液中分别检出42、48个菌种,其共同菌种为37个,归属于16个菌属,同时,检出新菌种Megasphaeraspp.,且在无龋儿童及高龋母亲唾液中分别检出Abiotrophiaspp.和Olsenellaspp.两个特异菌属。无龋组母子唾液中嗜血菌属的相对数量显著高于高龋组(P〈0.001);无龋儿童携带的放线菌属相对数量也多于高龋组(P〈0.001);而链球菌属,奈瑟菌属低于高龋组(P〈0.001),而高龋组母亲口腔微生物中相对数量最多的为乳杆菌属,其次为放线菌属,奈瑟菌属,与无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母子口腔唾液菌群组成具有多样性,且随龋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12岁儿童龋齿的流行病学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448名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12岁儿童进行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口腔细菌学检测及口腔卫生行为的调查。结果1)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12岁儿童的患龋率分别为40.52%、44.29%、46.45%,龋均分别为0.92、0.90、1.13。2)东乡族和保安族12岁儿童唾液变异链球菌以2级和3级为主,裕固族儿童则以0级和1级为主;东乡族和保安族儿童菌斑变异链球菌的水平高于裕固族。3)裕固族12岁儿童的每天刷牙率高于东乡族和保安族(P<0.01),东乡族和保安族儿童每天刷牙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12岁儿童的患龋率较高,有效刷牙率低、牙菌斑不能有效清除可能是儿童患龋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在这3个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增加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南京市1~6岁儿童口腔微生物与肠道菌群的构成差异。方法: 选择86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1~6岁儿童,采集唾液和粪便标本各860份,采用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对细菌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构成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门水平上,口腔中占比超过10%的微生物包括拟杆菌门(39.98%)、变形菌门(25.32%)和厚壁菌门(21.78%);而在肠道微生物中,占比超过10%的菌种为厚壁菌门(45.21%)和拟杆菌门(37.21%)。在属水平上,口腔中排名前三位的微生物分别为普雷沃菌属(26.11%)、奈瑟菌属(12.39%)和卟啉单胞菌(10.13%)。肠道微生物中,占比最高的为拟杆菌属(20.11%),其次为普雷沃菌属(9.13%)和栖粪杆菌属(5.13%)。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α和β差异。结论: 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在口腔中占比较高,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肠道中占比较高。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在构成种属和丰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重症低龄儿童龋病和健康者唾液的菌群结构及其差异。方法 在青岛市崂山区儿童中,经口腔检查选取健康(H组)和重症低龄龋病(C组)儿童各24名,采取唾液样本,提取其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利用454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1—V3区进行双端测序,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C组唾液菌群物种丰度高于H组(P<0.05),两组唾液菌群结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的群落结构更为相似和保守(P<0.001);鉴别出C组高表达的可疑致龋微生物(P<0.1)及H组高表达的健康相关微生物(P<0.1);基于唾液菌属图谱建立的龋病风险评估模型区分健康和龋病者的准确率可高达70%以上。结论 唾液菌群和特定细菌种类,如比例升高的Prevotella菌属有助于评估和筛选低龄儿童龋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结合Pacbio SMRT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口腔健康和罹患龋齿者的唾液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其差异。方法:收集42名ASD儿童唾液样本,其中无龋组22名,高龋组20名,提取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利用PacBio SMRT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RNA全长进行测序,进行口腔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分析比较。结果:两组间唾液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龋组的菌落结构更为相似和保守(P<0.05)。在种水平上,无龋组高表达有伯杰氏杆菌、南锡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个健康相关微生物(P<0.05),高龋组高表达有变形链球菌、口普氏菌、浑浊戴阿利斯特杆菌、具核梭杆菌四个龋病相关微生物(P<0.05)。结论:ASD儿童的龋齿唾液菌群有整体菌群结构和特定物种组成的改变,为ASD儿童的龋齿预防和诊断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雪薇  唐楠  赵知白  范媛 《口腔医学》2020,40(2):108-112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患者(OLP)相关微生物群的多样性、组成和结构。方法利用无菌拭子对12例斑纹型OLP患者、12例糜烂型OLP患者和8名正常志愿者的颊或舌黏膜样本进行16S r DNA基因分析,初步探讨OLP患者黏膜拭子样本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结果 OLP组的微生物群与对照组不同,艾肯菌属(Eikenella)、小链菌属(Alysiella)、脓肿分枝杆菌(morococcus cerebrosus)、马氏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marshii)、颊纤毛菌C-1013-b(Leptotrichia buccalis C-1013-b)和苛养颗粒链球菌(Granulicatella elegans)的相对丰度在OLP组显著较对照组高,其中,马氏普雷沃氏菌的相对丰度在糜烂型OLP组显著较斑纹型OLP组高(P=0.000 9)。土壤杆菌属(Sediminibacterium)和唾液链球菌唾液亚种(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ubsp. Salivarius)的相对丰度在正常对照组中增加。结论结果表明OLP组的相关微生物特征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为了确定OLP的有效预防和治疗策略,进一步研究OLP相关微生物群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胃癌患者口腔微生物的菌群分布特征,获得口腔菌群及牙周致病菌与胃癌的相关性的科学证据.方法 采集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口腔中的唾液及牙菌斑样本,PCR扩增,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各样本中16S rRNA V4区进行双端测序通过BIPES以及QIIME分析并比较不同人群口腔中牙菌斑和唾液样本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聚类分析胃癌患者口腔菌群失衡的主要特征.结果 胃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口腔菌群的交叠情况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的口腔细菌更为复杂,菌群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分析发现,在胃癌组的唾液和牙菌斑样本中某些细菌的异常聚集,包括: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梭菌目(Clostridiales)、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暖绳菌目(Caldilineales)、菌目Synergistales.而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Streptophyta和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3个在胃癌组中异常减少.结论 胃癌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健康对照人群有所不同,提示口腔菌群发生相应改变与胃癌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口腔微生物的检测有潜力作为未来胃癌早期诊断或筛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高龋均患者唾液菌群为参照,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肾移植患者唾液菌群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9名肾移植术后1年的患者为实验组,9名高龋均的患者(DMFT≥6)为对照组,采集唾液,提取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两组唾液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差异。结果 肾移植组患者与高龋均组患者唾液菌群有相似的多样性指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肾移植组与高龋均组患者唾液菌群均具有特定的优势菌,且保持相对稳定性,在相对丰度上存在差异,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纤毛菌属(Leptotrichia spp.),坦纳菌属(Tannerella spp.),梭菌属(Clostridium spp.)在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肾移植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高龋均人群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无龋儿童和高龋患儿唾液中益生菌和变异链球菌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WHO 1997年《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中龋病诊断标准,分别选取dmft≥4(高龋组)和dmft=0(无龋组)的5~6岁儿童各30人,于上午9:00-11:00取所有儿童的非刺激性唾液,分别接种于变异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在37℃厌氧条件下培养48 h后,取各选择培养基HE染色后倒置显微镜观察进行形态学鉴定。进而对各组各菌种菌落单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岁儿童口腔中均含有大量变异链球菌,明显高于其他两菌种(P<0.05),但高龋病组与无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以无龋组最高,与高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是无龋儿童口腔中的优势菌,可能对降低该年龄段儿童的龋易感性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