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施以温针灸法;对照组34例,给予传统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结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与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252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组)126例和对照组(针刺组),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1.27%,针刺组总有效率79.37%,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急性期针灸组有效率96.23%,针刺组有效率83.33%;静止期针灸组有效率91.84%,针刺组有效率76.60%;恢复期针灸组有效率79.17%,针刺组有效率76.00%。急性期与静止期的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虽针灸组有效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面瘫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的恢复率,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30d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间隔时间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间隔时间与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效的相关性,优化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 将59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每周3次组和每周6次组,均进行普通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H-B计分量表和FDI计分量表检测.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3次组和每周6次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和86.67%,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周治疗3次和每周治疗6次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针刺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期论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艾灸、电针等分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50%,总有效率为100%,平均治疗2.08个疗程;对照组愈显率为85.00%,总有效率为95.00%,平均治疗2.70个疗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论治治疗周围性面瘫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盒灸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采用针刺后艾盒灸翳风穴;对照组38例,单纯用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20次后对比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9.4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艾盒灸翳风穴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石膏倒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配合石膏倒膜组(治疗组)与普通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灸的基础上配合石膏倒膜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石膏倒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根据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分期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结果:分期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时期分别选用不同的针灸穴位、给予不同的针刺治疗,对照组待急性期结束后,到静止期方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始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起效人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的不同时间点起效人数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针灸治疗的1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70例)和康复组(7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康复组和常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7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康复组面瘫康复时间和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前,康复组和常规组Portmann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康复组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护理前(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护理效果良好,不仅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解结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与常规针刺法疗效的差异.方法:随机将8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采用解结针法治疗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结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60.00%,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治愈率48.00%,总有效率80.00%,分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的观察比较,治疗后对照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低于观察组的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优化周围性面瘫的温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入选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Ⅰ组、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温针灸3壮、温针灸5壮与单纯针刺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FDI评分量表测定,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比较耳周疼痛缓解程度,并记录耳周疼痛消失天数。结果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5.0%,温针灸Ⅰ组为95.0%,温针灸Ⅱ组达100%,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Ⅰ组、温针灸Ⅱ组分别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与普通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均取得较好疗效,均能有效缓解耳部疼痛;温针灸疗效与普通针刺相比较更显著;温针灸疗效与灸量具有相关性,温针灸5壮与3壮相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现察针刺联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针刺联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采用针刺法,B组采用超短波治疗,C组针刺与超短波联合运用治疗。结果C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6.7%和86.7%,与A组88.3%、70%和B组66.7%、5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蔡剑飞  徐君君  袁淑芬 《新中医》2015,47(8):231-232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等西医常规治疗,针灸组则根据不同分期给予相应针灸治疗。疗程均为10天。观察2组患者口角歪斜、面部表情、眼睑闭合等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并评价针灸组患者病变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43%、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6%、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静止期及恢复期针灸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5.83%和61.54%,3期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面部神经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越早进行针灸干预疗效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罗飞 《光明中医》2016,(18):2699-270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及治疗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4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71例,总有效率为95.95%。对照组有效65例,总有效率87.84%。经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时间方面,治疗组(14.67±2.13)天,对照组(15.63±2.56)天,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有效率,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发病7d内)51例、静止期组(发病8~20d)44例和恢复期组(发病20d以上)43例,3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比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且在发展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按照针灸类型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给予温针灸能有效促进患者面部肌肉抽动、口角下垂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