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丽娜  谢华 《解剖学研究》2009,31(6):420-423
目的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以不同培养条件,探讨体外获得高质量、高活性的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双侧股骨,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为10%国产TBD胎牛血清+DMEM组、10%国产TBD胎牛血清+DMEM/F12组、12.5%国产TBD胎牛血清+DMEM/F12组、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组4组,3只/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培养法,以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作为培养基,取3只大鼠作为一组。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全骨髓贴壁法中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组原代细胞即可7~9 d达融合,传代到第4代细胞活力仍很好。其余3组原代细胞达融合的时间均超过10 d,且传代后细胞活力差,容易出现老化。密度梯度离心培养法原代贴壁细胞太少,无法达融合。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培养方法中,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的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是体外获取成年大鼠BMSCs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培养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过程中,细胞形态常易变得宽大不规则,传代不易贴壁,死亡率高,找到一个维持细胞稳定的方法是有必要的。目的:拟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和扩增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用DMEM/F12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培养,实验组用DMEM/F12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观察组织块游出细胞的时间和细胞形态,每隔3d或4d更换培养液,待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用0.25%胰酶消化后,按1:2或1:3的比例传代。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中从8~10d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四周游出贴壁,实验组中从6~8d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四周游出贴壁,1周后可见多数呈长梭形或扁平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围绕组织块成旋涡状,前3代细胞形态及传代间隔时间两组基本相同;3代以后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易于贴壁,传代死亡率低,生长曲线提示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周期显示第3,6代7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且第3,6代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CD44,弱表达HLA-ABC,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结果提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从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分离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使细胞从组织块游出时间提前和有助于促使细胞贴壁,一定程度上维持细胞形态稳定性,提高增殖能力,并且不改变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FGF和EGF诱导大鼠BMSCs成神经分化潜能及其表型变化。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P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45。P3代细胞分为1)对照组(1%胎牛血清+DMEM/F-12),2)EGF组(20ng/mLEGF),3)bFGF组(20ng/mLbFGF),4)EGF+bFGF组(20ng/mLEGF+20ng/mLbFGF)行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SE及GFAP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其mRNA。结果 BMSCs呈长梭形或扁平形,漩涡样排列,CD90表达高达98.72%,而CD45仅1.05%;诱导后胞体收缩,折光性增强,呈双极甚至复杂的多极,向周围伸出明显突起,呈典型的神经样细胞;NSE、GFAP蛋白EGF组、bFGF组、EGF+bFGF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FGF组、EGF+bFGF组高于EGF组,且EGF+bFGF组高于bFGF组,EGF组高于对照组(p<0.05);mRNA变化与上述结果类似。结论 bFGF和EGF可促进大鼠BMSCs向神经分化,二者合用时效果最显著,且bFGF促BMSCs向神经分化的能力强于EGF。为BMSCs移植治疗周围神经疾患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和神经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免疫荧光检测IGFBP4在P1、P4、P6、P8和P10 BMSCs的表达。取第4代BMSC细胞,分为单纯培养基组和添加IGFBP4组,用CCK8试剂盒检测单纯培养基组和添加IGFBP 4组吸光度值A450 nm。再将BMSC细胞分为3组:neurocult组、EGF+b FGF组、EGF+b FGF+IGFBP4组,每组连续测定7 d,每天6个平行孔,诱导培养基Neuro Cult培养再分别添加EGF+b FGF和EGF+b FGF+IGFBP4,诱导其向神经祖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estin和Sox-2表达,并观察神经球数量和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成功获得原代大鼠BMSCs,可见CD105、CD44和CD90表达,IGFBP4的表达随培养代数而增加,外源IGFBP4能明显抑制BMSCs的增殖(P0.05)。经诱导BMSCs形成的神经球样结构表达Nestin和Sox-2,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结论 IGFBP4能抑制BMSCs的增殖,促进其向神经祖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能力,本研究通过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在细胞传代时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N2、B27的DMEM/F12的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并进行诱导,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用免疫荧光检测形成的细胞球的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形成的细胞球在含10%血清的培养液中进一步分化。结果显示:BMSCs在含EGF、bFGF、N2、B27的培养液中,逐渐形成nestin表达阳性的细胞球,在含血清的培养液中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星形胶质样细胞及少突胶质样细胞。本研究结果提示经纯化的BMSCs能分化为NSCs,并具有进一步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和培养婴幼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并探讨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麻醉、无菌条件下行胸骨穿刺抽取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骨髓3mL-5mL,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Percoll分离液,γ为1.073),接种入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测定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婴幼儿BMSCs表面标记,并观察其形态、贴壁率、集落形成能力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要幼儿BMSCs 3h-4h后开始贴壁,贴壁率为65%-80%;2d-3d可见集落形成;10d左右汇合90%以上。BMSCs随着传代次数增加集落形成率逐渐降低。培养期间细胞形态均一,基本上为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婴幼儿BMSCs表面标记CD29、CD44、CD71、CD90表达阳性,CD3、CD14、CD34、CD45、HLA-DR不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婴幼儿BMSCs具有BMSCs典型的超微结构。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体外分离培养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BMSCs的方法,获得的细胞形态均一,生长稳定,增殖较快,能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材料提供重要的种子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MSC的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MSC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24h内即可见少量细胞体壁伸展,7~8d左右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的MSC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24h内细胞已基本贴壁,传代周期为5d左右。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第4代MSC约有80%处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显示,MSC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105、CD166、VLA-4、P-selectin表达阳性。结论本实验方法能很容易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MSC,并表达一定的黏附分子,为MSC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浓度条件下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方向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法检测BMSCs表面骨髓基质标志CD90和造血细胞标志CD45,MTT法绘制第3(P3)代BMSCs生长曲线。取P4代细胞分为3组给予不同诱导条件,分别给予含20 ng/ml的bFGF和20 ng/ml EGF的无胎牛血清(A组)、10 ml/L胎牛血清(B组)及100 ml/L胎牛血清(C组)的DMEM/F-12培养液进行诱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诱导6 d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台盼蓝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结果:BM-SCs经3-4次传代培养后形态大致呈单一的长梭形或扁平形,流式细胞鉴定显示CD90阳性,CD45阴性;细胞生长曲线近似呈"S"形;诱导后可见细胞胞体收缩,呈双极、多极并伸出突起;诱导6 d时3组活细胞率分别为:86.57%、95.29%、97.32%;免疫组化各组均见NSE、GFAP表达,3组NSE阳性率高于GFAP,A组NSE阳性率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NSE阳性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GFAP阳性率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GFAP阳性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FGF联合EGF可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在无血清条件下趋向于向神经元分化,在高浓度血清条件下趋向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良好的种子细胞,将其复合于生物支架治疗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是当今研究的一大热点。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效果。 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对照组细胞仅用DMEM/F12培养基培养;实验组以含成骨诱导剂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贴壁生长;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贴壁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P < 0.01);茜素红染色出现阳性的钙化结节;Western blotting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 < 0.01);骨钙素ELISA定量分析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1)。提示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简单、实用,所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后表现了成骨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刺激后所得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脐血CD34+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集落形成个数及种类的影响。方法:将3~6代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以2×106接种到75cm2培养瓶中,其中刺激组加入TNF-α(10 g/L),48 h后收集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中各类造血因子mRNA的表达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纯度后分5组接种到6孔板内:TNF-α刺激hUC-MSC上清+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hUC-MSC上清+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TNF-α+DMEM/F12完全培养基+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DMEM/F12完全培养基+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10 d后显微镜下计数各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 CFU)的数目,收集集落形成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型特征。结果:(1)TNF-α刺激后hUC-MSCs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mRNA表达上调。(2)两种条件培养组均可见粒系CFU(granulocyte CFU, CFU-G)、巨噬系CFU(macrophage CFU, CFU-M)和粒巨噬系CFU(granulocyte-macrophage CFU, CFU-GM),但TNF-α刺激组CFU-G和CFU-M的数目约为未刺激组的1.5倍,CFU-GM约为未刺激组的2倍;阳性对照组中除粒系、巨噬系集落外还可见红系集落;而DMEM/F12完全培养基加或不加TNF-α组10 d后均未见集落形成。(3)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刺激组与未刺激组集落细胞表型CD14、CD45和CD11b,未见明显差异。结论:hUC-MSC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可在体外促进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髓系细胞,具有造血支持作用,TNF-α刺激后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大鼠胰腺导管干细胞(rPDSCs)分化形成类胰岛的诱导方法进行改良。 方法 在基础培养液DMEM/F12+10% FBS +1%青霉素/1%链霉素中,分别添加2、4、6和8 μmol/L全反式维A酸(ATRA),体外诱导rPDSCs分化形成类胰岛,筛选ATRA最适诱导浓度。以ATRA最适诱导浓度为基础,再分别采用基质胶(matrigel)培养,悬浮培养或悬滴培养方式体外诱导rPDSCs分化形成类胰岛,筛选最适诱导培养方式。采用细胞形态学,双硫腙(DTZ)染色,细胞免疫荧光染色,Real-time PCR和ELISA方法对诱导类胰岛进行检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6 μmol/L ATRA及采用基质胶培养方式诱导效果最好。诱导28 d,细胞富集分化形成胰岛样球形细胞团;DTZ染色呈阳性;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分别表达胰岛素(insulin)和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Pdx1);葡萄糖刺激,释放胰岛素和C肽,且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 结论 在基质胶培养方式下,采用6 μmol/L ATRA+DMEM/F12+10% FBS+1%青霉素/1%链霉素可以成功诱导rPDSCs体外分化形成类胰岛。  相似文献   

13.
廖文萍  胡蓉  黄悦  李红  闫丽丽  苏敏 《解剖学报》2017,48(3):266-27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异体移植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诱导成骨方向分化。取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PBS组和大鼠BMSCs组,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联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建立EAE模型。小鼠免疫后38d和48d腹腔注射PBS或大鼠BMSCs进行治疗,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功能变化。二次治疗12d后取各组小鼠脊髓、脾脏和外周血。HE染色及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情况;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细胞CFSE标记后10mg/L刀豆球蛋白(Con A)和MOG_(35~55)刺激培养3d,观察脾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大鼠BMSCs移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大鼠BMSCs第3代(P3)细胞表达抗原CD29、CD90、CD106,不表达CD45。体外诱导其能向成骨分化。小鼠发病后,大鼠BMSCs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PBS组减轻,评分降低。HE染色和Luxol fast blu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BMSCs组脊髓炎细胞浸润和脱髓鞘比同时间点PBS组减轻(P0.05)。Con A和MOG_(35~55)刺激培养后,PBS组和大鼠BMSCs组脾细胞增殖增加,而大鼠BMSCs组又较PBS组降低。与PBS组相比,大鼠BMSCs组血浆细胞因子IFN-γ、IL-17含量降低(P0.05)。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BMSCs,大鼠BMSCs异体移植对小鼠EAE模型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没有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尚无统一标准,大多数鉴定依赖于其形态水平、功能特征及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分化表型来协助鉴定。 目的: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诱导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培养细胞,每日定时进行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生长速度;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别检测原代及第3代细胞CD44、CD45、CD29的表达情况;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特定培养液诱导(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转化生长因子1 1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110 μg/L、转铁蛋白6.25 mg/L、地塞米松10 mmol/L、维生素C 0.05 mmol/L),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细胞长梭形,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传代细胞生长迅速。流式结果表明,原代细胞有62.4%的细胞表达CD29,有60.3%的细胞表达CD44,有2.79%的细胞表达CD45,第3代有99.9%的细胞表达CD29,有99.6%的细胞表达CD44,有2.62%的细胞表达CD4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体外扩增能力明显降低,诱导21 d后形态变化比较显著,Ⅱ型胶原阳性细胞较多。结果显示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分离并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纯度较高,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胚胎肝Sca-1+细胞能否在体外向神经组织细胞分化。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离孕14.5 d C57BL/6J小鼠的胚胎肝的Sca-1+细胞, 以DMEM/F12+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 当细胞融合达80%, 按1∶3比例传代。第5代细胞用BME和RA先后诱导24 h, 再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5 h至5 d。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特点。结果: 胚胎肝Sca-1+细胞经诱导后表现神经元形态, 并表达神经元特异蛋白如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神经丝蛋白M、神经元特异性微管蛋白1(TuJ-1), 但是无微管相关蛋白Tau、MAP-2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论: 胚胎肝Sca-1+细胞(主要为造血干细胞)具有可塑性, 在体外能分化为早期未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这提示胚胎肝细胞可能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取生后1周以内SD大鼠大脑皮质,用胰蛋白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使细胞分散,制成较大量的初细胞悬液。将初细胞悬液先行粘附处理30min以排除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再制成较小量的次细胞悬液。将之接种到预先涂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瓶中,令其贴壁3~5h,细胞密度约1×105个/cm2。补加培养液,继续培养。培养液为含20%小牛血清的DMEM/F12混合培养液。俟细胞铺满瓶底后传代。届时细胞悬液亦行30min的粘附处理。以0.5×105个/cm2的细胞密度种植于培养瓶中。传代后先培养48h;换成无血清培养液再培养48h并收集条件培养液。对部分传代细胞进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杂色鉴定,证明传代后的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比例达94.71%。取条件培养液及单纯DMEM/F12培养液各1份,分别与2份有血清培养液混合,制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培养液,以悬滴法培养鸡胚背根节。48h后,比较两组背根节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经统计学分析揭示,实验组背根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者,说明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明显的促神经突起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