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方法, 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椎(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 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 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 从而使脊柱能正常发挥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报道应用后路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等疾病,获得满意的疗效.1929年Hibbs和Swift将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变,扩大了脊柱融合术应用范围.目前脊柱融合术广泛地应用在治疗脊柱退行性变,脊柱创伤和脊柱不稳定,以及脊柱畸形,并且出现了脊柱融合技术的多样性,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多种内固定植入物的使用等.本文就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椎(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正常发挥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报道应用后路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等疾病,获得满意的疗效。1929年Hibbs和Swift将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变,扩大了脊柱融合术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回顾脊柱外科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及技术进步,脊柱创伤、退变及畸形矫正等手术越来越趋向于在重建脊柱稳定的基础上保留或重建运动功能.自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采用神经减压联合脊柱融合固定手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师治疗脊柱疾患不可或缺的标准方法.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大量脊柱融合病例的长期...  相似文献   

4.
脊柱非融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应用腰椎后路融合技术治疗脊柱畸形病例,四十余年后Smith和Robinson及Cloward提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脊柱融合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退行性脊柱疾患。脊柱融合技术通过重建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spinalfusion,destabilization,non-rigid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临床上引发患者腰腿痛的常见病因,腰椎融合术是腰椎退行性疾病保守治疗无效后的常见手段.但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创伤大,且易致融合节段畸形、疼痛、螺钉断裂、再手术率高、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研究者们去探寻其他的治疗手段,非融合动态固定系统是大家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替代...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  相似文献   

8.
人工椎间盘研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腰痛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作为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是导致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脊柱融合等。但手术的满意率一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移植骨吸收 ,假关节形成 ,相邻节段应力集中等许多问题[2 ]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椎间盘摘除还是脊柱融合术都改变了正常腰段脊柱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机制 ,术后逐渐发生腰椎功能紊乱所致。近年来 ,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机制认识的加深和材料学的发展 ,人工椎间盘置…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成熟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远期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目的: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改善脊柱内固定的方法,减少远期并发症。 方法: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分别设定为“脊柱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和“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unilateral single cage”。筛选资料,选取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将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主要从术式、融合方式及邻近节段破坏等方面讨论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筛选得到27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从中得出融合节段数目、方式、部位及手术时对邻近节段小关节破坏是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置换、单侧cage椎间隙植骨内固定在预防、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上有一定作用。在决定融合固定术前,应综合考虑内固定材料、手术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脊柱节段融合手术广泛应用于脊柱外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的治疗,成为目前治疗脊柱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有临床研究表明,脊柱节段融合术后会加速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的退变,甚至会直接导致邻近椎间盘退变(ASD);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基础,脊柱节段融合手术后,融合节段ASD发生的机制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文章就融合节段ASD的发生机制做一综述,包括生物力学、细胞凋亡、营养障碍、免疫反应、脊索细胞、细胞自吞噬、雌激素等。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融合作为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有效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已近百年,但是长期的临床随访表明,腰椎融合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腰部柔韧性减退、供骨区并发症、融合节段运动丧失,以及载荷转移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剧等。近十几年来,脊柱动态固定的理论广泛传播,多种不同的非融合手术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于处理腰椎退行性疾病。目的:综述非融合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阐述应用方面的观点与经验。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腰椎、非融合、植骨融合、动态固定、相邻节段退变"和"lumbar,non-fusion,bone fusion,dynamic stabilization,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检索时间:2007年至2016年,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搜集关于非融合技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临床经验与观点。结果与结论: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30篇文献。总结了3大类非融合技术:髓核置换、全椎间盘置换及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这些新技术体现的理念是提供脊柱稳定性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消除能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异常应力。这些方法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阶梯化治疗,减少对患病节段的融合;同时,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准确鉴别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致痛原因、选择最适合的非融合装置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BMP的微脱矿骨条在脊柱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10年12月应用保留BMP的微脱矿骨条行脊柱融合术26例﹙实验组﹚,其中颈椎8例,胸腰椎18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切口愈合情况、异物反应及脊柱融合情况进行观察,对照组为同期应用普通同种异体骨条行脊柱后路融合术26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颈椎实验组、对照组均现脊柱融合;胸腰椎实验组坚强融合16例,可能融合2例,对照组坚强融合13例,可能融合5例。随访6~24月,平均15.2月,内固定系统无松动及断钉断棒。结论保留BMP的微脱矿骨条应用在脊柱融合术中,脊柱融合可,无排异、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正>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病因,目前的治疗方法均有其局限性,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保守治疗对早期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逆转已经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的生物学功能。手术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但长期随访发现大部分手术后患者术部邻近椎间盘相继出现退行性变或进一步加重。虽然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假体已  相似文献   

14.
背景:强直固定脊柱融合是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手术方法,但是,临床满意率还不够高,而且还存在潜在并发症。Dynesys是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非融合、动态椎弓根螺钉软系统固定,可保留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总结分析Dynesys有关研究,介绍Dynesys的主要治疗机制、生物力学性能、治疗效果和适应证、禁忌证。方法: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Dynesys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Lumbar,Non fusion,Dynesys",中文检索词为"腰椎,非融合,Dynesys"。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4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1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Dynesys是一种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非融合、动态椎弓根螺钉软系统固定。它在维持腰椎一定活动度和局部前凸条件下,不仅能够限制不稳定节段异常运动,还能减少椎间盘和小关节的负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结果显示,疗效与传统强制固定融合术相当,但它的手术创伤较小,临近节段无继发退变等风险增加,更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即使失败后还可以行强制固定融合术。这种非融合脊柱后路内固定,避免了部分患者脊柱融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功能,符合当今脊柱非融合功能重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时可以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方法:以“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平衡,手术治疗,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agittal balance,risk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主要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造成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生下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切实有效的方法。(2)以往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重点在于彻底神经...  相似文献   

16.
腰椎融合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式,可采取的手术入路较多,其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手术方式。近几年,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革新,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PE-TLIF)因其组织损伤小及患者恢复快等优势而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PE-TLIF的手术方法、临床优势、临床进展与现状及Kambin棱镜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O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融合率及术后近...  相似文献   

18.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采用双通道在持续冲洗及内镜直视下行腰椎椎体间减压及融合的手术,具有手术器械简单、操作灵活性强、创伤小、学习曲线相对平缓等优势,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随着该术式在脊柱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一些潜在的优势及不足也逐渐被发现。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手术入路有两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目前研究较多的是TLIF,本文就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不同内固定融合手术方式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像学影响,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手术创伤操作相关因素对相邻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单节段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50.4岁;病程4个月~42个月,平均病程36.6个月。其中钛板内固定组15例;C-jaws组14例;所有病例均行单节段融合,其中C_(3/4)1例,C_(4/5)2例,C_(5/6)22例,C_(6/7)4例;对比术前和术后影像学上邻近节段变化情况。在颈椎X射线上测量前路内固定上下缘与邻近椎体终板切线之间的距离,即钛板或C-jaws与上下椎间隙的距离;对比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和邻近节段骨赘变化;在颈椎MRI T_2加权成像上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分级程度。统计并分析随访两组不同内固定融合方式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28.6个月。术后钛板、C-jaws上缘与邻近间隙距离分别为(1.63±0.45)mm、(4.25±0.56)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钛板、C-jaws下缘与邻近间隙距离分别为(2.85±0.48)mm、(5.75±0.36)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X射线片随访中54个相邻节段中8个相邻间隙出现不程度的退行性变。按照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影像诊断标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14.8%(8/54),其中钛板内固定组发生率为22.2%(6/27),C-jaws组发生率为7.4%(2/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20例患者获MRI随访,末次随访时,40个相邻节段中14个相邻间隙出现不程度的退行性变,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35.0%(14/40),其中钛板内固定组发生率为45.0%(9/20),C-jaws组发生率为25.0%(5/2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对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手术创伤可能是导致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手术操作破坏了颈椎前柱结构的完整性,加速了邻近颈椎节段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20.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加速受到广泛关注。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已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术后AS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对术后ASD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希望利于脊柱外科医生全面评估术前邻近节段退变,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而减缓术后A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