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是儿童中常见的部分性癫痫,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有效。文中观察奥卡西平对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报道1例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的6岁部分性癫痫患儿。结果最初以奥卡西平治疗,其原有的癫痫症状很快被控制,但脑电图随访过程中发现该例新诊断为部分性癫痫患者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过程中脑电图恶化。随后,奥卡西平逐渐减量,并换用丙戊酸钠。当丙戊酸钠加至0.5g/d,该患者无癫痫发作且常规脑电图正常。结论虽然奥卡西平被认为是比卡马西平和苯妥英更易耐受的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一线药物,但应认识到它可能诱发新的癫痫发作形式和加重脑电图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对妊娠小鼠的不良作用,探讨叶酸对其不良效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只雌性和5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雌:雄=2:1):(1)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10 ml/kg)。(2)卡马西平给药组(66.7 mg/kg)。(3)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给药组(卡马西平66.7 mg/kg+丙戊酸钠150 mg/kg)。(4)卡马西平+叶酸联合给药组(卡马西平66.7 mg/kg+叶酸0.07 mg/kg)。(5)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叶酸联合给药组(卡马西平66.7 mg/kg+丙戊酸钠150 mg/kg+叶酸0.07 mg/kg)。观察小鼠是否受孕、流产、畸形、死胎、每窝仔鼠的数目及孕期增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给药组小鼠的受孕率(10.0%)下降,孕鼠的流产率(50%)、死胎率(53.8%)和畸胎率(9.1%)均上升,孕期增重[10 d:(2.16±0.06)g;20 d(9.56±0.06)g]和每窝正常仔鼠数目(4.02±1.40)减少(P〈0.05)。与卡马西平给药组和卡马西平+叶酸联合给药组相比,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给药组和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叶酸联合给药组小鼠的受孕率下降、死胎率上升(P〈0.05);与卡马西平+叶酸联合给药组和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叶酸联合给药组相比,卡马西平组和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给药组小鼠的受孕率下降、死胎率上升、孕期增重减少(P〈0.05)。【结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给药可导致妊娠小鼠妊娠意外增多,单一卡马西平给药及补充叶酸可降低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的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田  刘铮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481-483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给药方法、安全性及对认知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3月以来自我院就诊的BECT患儿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为观测点,观察疗效,副作用,并作出对比研究。结果: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治疗儿童中央棘波良性癫痫疗效相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认知的影响较小。结论: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对儿童认知影响较少的药物,尤其适合学龄期儿童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配伍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及部分临床患者的血清药物浓度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大鼠抗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模型,按卡马西平加mg/kg+丙戊酸镁90mg/kg,卡马西平20mg/kg+丙戊酸镁68mg/kg,卡马西平10mg/kg+丙戊酸镁45mg/kg的高中低剂量配伍的药物组及假阳性对照组给药10次后,观察大鼠惊厥阈值动态变化趋势和血药浓度,并对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血清药物浓度关系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前30min,高剂量组惊厥阈值高于中低剂量,各时间点不同剂量联合用药组惊厥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动物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显示,给药剂量越高,其峰浓度越高,但低剂量组的血药浓度仍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三种不同剂量组的抗癫痫作用均在给药后30min开始起效,4h达高峰,维持抗惊厥作用12h,且其抗惊厥作用逐渐达峰,又逐渐下降,期间波动不大。临床观察组中原用卡马西平治疗者在添加小剂量丙戊酸镁,原用丙戊酸镁治疗者在添加小剂量卡马西平后,添加药物对患者的血药浓度影响不大。结论不同剂量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在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无明显差异,其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不同剂量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对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被普遍认为是预后良好的一种常见儿童癫痫综合征, 但近年来的研究揭示BECT很可能并非传统上认为的那样良性, 变异型BECT患儿在语言、认知及行为上的损害有可能是终生的,临床上应当重新考虑变异型BECT的诊断及后续治疗. 1 BECT变异型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或BECTS)是最常见的儿童癫痫综合征,在2岁~13岁的年龄段中约占发病率的23%~24%,7岁~8岁为其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大约为3:2.大多数BECT患者可在16岁之后自动痊愈, 不伴神经系统缺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的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用药方式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每组20例。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托吡酯组给予托吡酯口服治疗,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记录比较三组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托吡酯的有效率最高,卡马西平的有效率最低,丙戊酸钠组的有效率居中,但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托吡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丙戊酸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中,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中,卡马西平、托吡酯和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相近,托吡酯的安全性最高,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更多,可考虑于临床中合理筛选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托吡酯、 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分别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及丙戊酸钠组,分别接受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效率为70%,托吡酯组有效率为85%,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5%,3组比较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炎继发癫痫接受托吡酯治疗的有效率相对更高,但与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相比无明显差异,三种药物均可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CBZ)与丙戊酸钠(VPA)联合治疗癫痫是否合理. 方法 测定两药以不同比例联合后的效果与毒性.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的比值分别为1∶6.66,1∶10,1∶13.3与1∶20,先测定药物单用与联用时最大电休克模型的半数有效量与半数致死量(注射后3 d),然后用等高线法分析. 结果两药以4种比例联合后抗惊厥作用均为相加,以1∶ 6.66,1∶ 10,1∶ 13.3联合后的毒性相加,仅两药以1∶ 20比例联合后的毒性拮抗. 结论 在小鼠最大电休克(MES)模型中,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以1∶ 20比例联合优于其他3个比例联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卡马西平、 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患者9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对比3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以及丙戊酸钠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4%,93.7%,90.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以及丙戊酸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6.3%,25.0%,组间相比,托吡酯组显著低于卡马西平组和丙戊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马西平、托吡酯及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托吡酯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炎后癫痫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及联合组,分析三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用于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相当,但两药联合的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9年9月~2011年4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额叶癫痫患者53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包括患者27例,我们给予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包括患者26例,我们给予单药卡马西平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均随访半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药卡马西平相比,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增加等优点,因此该联合方案可以作为额叶癫痫的常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方法:将182例癫痫患儿完全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108例,拉莫三嗪组74例。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发作明显控制后停止加量维持治疗;拉莫三嗪组单药治疗最小量为5 mg·kg.d~最大量15 mg·kg·d,平均7 mg·kg·d。发作明显控制后维持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包括发作情况、痫样放电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8例癫痫患儿经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完全控制16例,显效34例,有效4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6.11%,不良反应28例,占25.93%。74例癫痫患儿经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完全控制8例,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1.62%,不良反应31例,占41.89%。2组比较痫样放电改善情况丙戊酸钠组与拉莫三嗪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癫痫均有良好效果,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小儿抗癫痫治疗药物,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亦可用于初发的癫痫患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不典型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齐鲁医院就诊的122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病程中出现不典型症状的11例BECT患儿进行动态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监测,并对其发作时的表现、神经心理学损伤及对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分析和随访。 结果 11例患儿病程中均出现发作形式的改变或脑电图恶化。2例丙戊酸钠治疗有效,4例丙戊酸钠加氯硝西泮治疗有效,3例托吡酯治疗有效。2例经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睡眠期脑电图癫痫性电持续状态。 结论 BECT存在不典型表现,病程中可出现不同的发作形式,同时伴有脑电图的恶化及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发作相对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30例BECCT的患者进行分析,包括家族史、热性惊厥史、发病规律、临床表现、脑电图变化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有家族史5例(16.7%),热性惊厥史4例(13.3%),起病年龄(5.1±2.6)岁,伴有强直-阵挛发作的4例(13.3%),伴口,,动﹒流,﹒,喉发声的13例(43.3%),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局限性棘尖波位于中央区或中颞区,可扩散至其他部位或对侧,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发作可得到控制,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预后良好。结论:BECCT是一种良性儿童癫痫,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6.
黄先萍 《西部医学》2008,20(5):1049-1050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缓释片与丙戊酸钠常规剂型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5例癫痫患儿分为2组,缓释组43例,给丙戊酸钠缓释片25-30mg/kg·d;常规组42例,给丙戊酸钠常规剂型20-30mg/kg·d,2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缓释组疗效优于常规组,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近。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儿童癫痫效果优于丙戊酸钠常规剂型,且服用方便,安全性好,尤其对学龄期儿童有更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4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按儿童10 mg/kg(2次/d),成人2000 mg(3次/d)服用.托吡酯的儿童初始剂量为12.5 mg/d,每周递增12.5 mg;成人初始剂量为50 mg/d,每周递增25 mg,8周后达目标剂量.结果 癫痫控制的显效率为37.5%,有效率为52.5%,无效率为10.0%,总有效率达到90.0%.3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在服药后1~3个月内改善.结论 托吡酯和丙戊酸钠两药联合应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对348例次癫痫儿童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血药浓度结果与剂型、合并用药、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癫痫患儿其血药浓度偏高;卡马西平可使丙戊酸的血药浓度降低;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较大。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癫痫儿童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临床用药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9.
癫宁片治疗癫痫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1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77例经癫宁片治疗的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的癫痫患者,与该组病例中曾经卡马西平、苯妥因钠、丙戊酸钠等抗癫药物治疗的疗效自身对比研究。方法:经癫宁片治疗177例为治疗组,曾服用卡马西平41例,苯妥因钠31例,丙戊酸钠48例分别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癫宁片治疗总有效率89.8%,卡马西平有效率70.7%(P〈0.05),苯妥因钠有效率64.5%(P〈0.005),丙戊酸钠总有效率70.9%(P〈0.05)。结论:本组病例显示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因钠等抗癫药物疗效不佳,或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过大而改用癫宁片治疗,仍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卡马西平.苯妥因钠.丙戊酸钠本组统计疗效偏低。可能与仅服卡马西平等疗效好的病例未统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讨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合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病例中选取96例做试验与研究,每组各32例,Ⅰ组接受卡马西平单纯用药,Ⅱ组接受丙戊酸钠单纯用药,Ⅲ组合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从临床药效、安全性两方面对该三种方案做评估。结果Ⅲ组接受治疗后总治愈率占93.8%(30/32),与Ⅰ、Ⅱ组的71.9%(23/32)和78.1%(25/32)相比均显著提高,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在药物安全性上,Ⅰ、Ⅱ和Ⅲ组的发生率分别是9.4%、12.5%和9.4%,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合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临床药效显著,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