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探讨原发性肺癌与正常对照组、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中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ies,BA)显示率及直径大小的差异。方法对64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其中中心型肺癌31例,周围型肺癌33例)和5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技术对BA进行重建和观察,比较原发性肺癌组与正常组、中心型肺癌组与正常组、周围型肺癌组与正常组、中心型肺癌组与周围型肺癌组之间BA的显示率和直径。结果原发性肺癌组BA显示率为92.19%,正常组为70.5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型肺癌组BA显示率为100%,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肺癌组、中心型肺癌组、周围型肺癌组BA直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周围型肺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组BA显示率及直径均大于正常组,说明BA参与了肺癌的血供;中心型肺癌BA直径增大较周围型肺癌明显,提示两者的血供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f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BA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BA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BA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 原发性肺癌以BA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秀梅 《中外医疗》2015,(6):177-178
目的:对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A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肺部慢性炎症患者作为慢性肺炎组、以30例原发性肺癌作为原发性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支气管动脉内径、慢性肺炎组与肺癌组的体外循环供血率。结果慢性炎症组、肺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的内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炎症组肺体外循环动脉供血率为46.67%,肺癌组肺体外循环动脉供血率为16.67%,慢性炎症组显著高于肺癌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扩张普遍存在于肺部慢性炎症及原发性肺癌中,尤其肺部慢性炎症的支气管扩张更明显,两者的供血动脉CTA表现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回顾性分析肺癌与炎症两种不同病变的病人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特征。方法收集116例患者胸部CT增强原始图像,结合横轴位图、最大密度投影(max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图像,进行BA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共显示BA236支。肺癌组74例,69例BA显示,共计BA170支,平均2.46支,病灶同侧显示131支;炎症对照组42例,36例见BA显示,显示BA66支,平均1.83支,其中病灶同侧显示49支;经统计学分析,肺癌组同侧与炎症组同侧BA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肺癌组同侧总横截面较炎症组同侧BA增大(P=0.000〈0.05)。结论 CTA能清楚的显示BA的形态、走行及分布,通过测量BA的内径可以为研究肺癌与炎症两种不同性质的肺部疾病中BA血流量的改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及 CT 血管成像,分析 CT 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 CTA 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 <0.05)。肺癌组 CT 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 <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 CT 值迅速升高,120 s 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 CT 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 CT 值逐渐升高,90 s 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 s 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支气管扩张1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8例,炎性病变8例,肺结核6例。CTA共检出54支咯血相关动脉,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7例伴有肺循环动脉供血,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结论 CTA能够提供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走行、数目等三维影像特征,不但在介入栓塞术前的病情评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咯血病因的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了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慢性炎症及肺癌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影像学特点,为肺慢性炎症与肺癌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接受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患者108例,根据纤维支气管镜、经皮穿刺活检及临床其他综合检查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肺炎组及肺癌组。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横断位、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分别观察各组支气管动脉形态、走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三组病例VR像支气管动脉显示率分别为72.4%、83.6%和86.4%,MIP像分别为82.5%、90.3%和93.7%,MPR像为80.5%、89.6%和91.3%,慢性炎症组及肺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支气管动脉内径分别为1.57±0.02mm、2.28±0.04mm和2.04±0.03mm,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在肺慢性炎症和肺癌时CTA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二者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成像的特征,了解BA起源、走行、数量、直径、位置关系以及周围淋巴结结构等生理解剖情况,为进一步应用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BA-CTA)诊断肺部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与佳木斯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拟行胸部CT检查的肺部疾病患者共8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和64排螺旋CT BACTA检查,观察患者BA、肺部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及显影质量的差异性。结果 64排螺旋CT BA-CTA检查在左、右以及整体纵膈段BA显影数量均明显优于常规CT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A检查在BA直径和周围淋巴结显示情况与常规CT检查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常规CT检查;64排螺旋CTA检查的成像质量上与常规CT检查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常规CT检查。结论 64排螺旋CT BA-CTA较常规CT更为清楚,直观,全面,对BA起源、走行、数量、直径、位置关系以及周围淋巴结结构等生理解剖特征显示清楚,对肺部疾病的进一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触发阈值对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Hu、120Hu、160Hu、200Hu,其它扫描条件及方法各组相同,比较四组肺癌患者间增强后降主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及各组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增强后支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增强后肺动脉CT值净增值及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以第3组最大,第4组最小)(p〈0.05);而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第3组最高(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支气管动脉CTA时,触发阈值与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有关;选择合适的触发阈值可以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方法:对本院57例中央型肺癌(直径3-5cm)患者行16层MSCT胸部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实验组29例,采用对比剂示踪触发扫描技术(SureStart);对照组28例,采用经验时间法,扫描延时为(25+2)s。采集层厚1mm,螺距15,扫描速度0.5s/r。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l/mL),注射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5mL/s。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遮盖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实验组29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93条,平均为3.21条/例;对照组28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1条,平均为1.11条/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成功率及平均显示数目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6层MSCTA扫描是一种安全无损害,简便有效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方法;利用SureStart技术能更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脑梗死患者30例,应用16排螺旋CT行颅脑CT灌注及CTA扫描,测量并比较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CBV、CBF及MTT的不同,从CTA图像观察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1.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CBF明显降低,MTT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显著长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2.CTA显示存在脑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比例为80.0%,以大脑中动脉比例最高。结论 16排CT灌注及血管成像能够为早期脑梗死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其早期和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显示支气管动脉中的应用价值,寻求其CTA图像质量最佳的单能量keV值或区间。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影像资料,均采用能谱CT扫描技术行胸部增强扫描,符合研究标准的15例。数据采集完成后直接获取140 kVp混合能量和70keV单能量图像,再通过AW4.5工作站GSI viewer软件得到最佳单能量图像,并每隔5 keV对50-80 keV区间进行拆分,分别获取50 keV、55 keV、60 keV、65 keV、70 keV、75 keV、80 keV单能量图像,比较上述7组支气管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15例中,28支支气管动脉均符合研究要求。50 keV单能量组(CNR:33.21±10.03;SNR:38.54±10.53)略优于55 keV组(CNR:28.29±8.28;SNR:33.98±8.76),二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11、0.517);但50 keV、55 keV均优于余下5组不同keV单能量组(CNR、SNR呈递减趋势),P0.05。GSI软件所测得较佳单能量水平均位于50-55 keV水平,以53 keV最多见(14/28,50%)。实际测量值与GSI viewer软件自动得到的最佳keV值相符。结论在50-80 keV区间7组不同水平单能量模式下的支气管供血动脉的显示中,最佳单能量位于50-55 keV水平间,最佳单能量keV值为53 keV。  相似文献   

14.
李伟  苏秉亮 《疑难病杂志》2013,12(7):526-528,F000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及狭窄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9例,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36例及单纯高血压(HP)组33例,使用64排螺旋CT行下肢动脉MS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分析2组病例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膝以上大动脉病变中,DM与HP组血管斑块均以混合斑块为主,二者检出率、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膝以下小动脉斑块中,DM组以硬斑为主,HP组以软斑为主,DM组检出率明显高于HP组(P<0.05);DM组与HP组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有侧支循环形成,DM组明显多于HP组,且以膝以下血管为主,HP组则以膝以上血管为主。结论糖尿病与高血压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及狭窄程度有所不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精确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技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中央型或隔型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予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并以支气管动脉DSA检查作为对照。比较CTA及DSA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及不同管径支气管动脉的检出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CTA检出共46例患者为单支支气管动脉,14例患者为2支支气管动脉,共检出支气管动脉74支;DSA检出39例患者为单支支气管动脉,21例患者为2支支气管动脉,共检出支气管动脉81支。CTA对支气管动脉支数的检出率为91.36%(74/81),与DSA诊断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的74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在0.92~7.94mm,平均管径(2.34±0.84)mm;DSA检出的支气管动脉管径在0.61~7.85mm,平均(2.26±0.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4,P=0.501)。在管径分布方面,CTA对1mm以上的BA管径分布情况与DSA完全相符,仅对≤1mm的支气管动脉漏诊7支,管径分布的诊断符合率为91.36%(74/81)。结论中央型肺癌存在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的可能,与DSA相比,CTA对中央型肺癌的BA同样有良好显示,且可同时显示是否存在肺动脉供血,可更全面地观察肿瘤供血情况,且无创、扫描快速、操作简单,更易被患者接受,可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支气管改变对中央型肺癌和支气管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中央型肺癌和11例支气管结核患者进行了MSCT检查,分析肺癌与结核的支气管改变,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对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进行了影像与病理对照。结果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受累较局限,而支气管结核支气管广泛性受累常见(P〈0.05),支气管广泛受累(≥3支)在结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癌(P〈0.01);结核的管壁增厚以全层为主,肺癌的管壁以全层或以外壁增厚为主(P〉0.05);肺癌的管腔内表面光整,而结核往往欠光整(P〈0.05)。结论MSCT支气管改变有助于中央型肺癌与支气管结核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