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可选,对于低角型下颌角肥大,往往一种式术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本文选择了一组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来研究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治疗低角型下颌角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2005年8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24例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与分析。在全麻下应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进行联合矫治。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在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24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下颌角角度增大,两下颌角间宽度明显减小,达到了下颌角的正常美学标准。8周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地矫治低角型下颌角肥大,使患者下颌角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下颌角测量与下颌角半盲视下改良截骨术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探索下颌角肥大的手术适应证及在半盲视下行经口下颌肥大截骨术。方法对39例随机取样年人群头颅X线片侧位像进行了一颌角角度的测量,初步判在的角度标准,并自行设计和预制截骨模板。选用相应预制的合适截骨模板,对6例下颌角肥大者实行了半盲视下的口内入路改良截骨并去除肥大咬肌的术式,其中3例同行行肥大的下颌骨体外层骨皮质截骨去薄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角精确对称截骨的方法。方法:自2011年5月~2013年11月共进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4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下颌角截骨定位器(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 1 0006648.0)结合弧形定位及侧壁打孔技术进行下颌角的连续弧形截骨。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截除的骨块与术前设计基本吻合,术后下颌角及下颌下缘弧线流畅,对称性及外形良好。结论:应用下颌角截骨定位器及侧壁打孔技术能安全准确的完成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术,能更好的保证截骨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下颌角截骨术治疗856例下颌角肥大患者.采取口内切口,利用气动高速骨切割钻自下颌升支中份后缘,向前至颏孔前缘下方,全层弧形截除下颌角.结果 856例患者中,17例患者术中出血.其中,15例患者给予结扎、压迫止血.1例患者因止血不当,留有偏瘫后遗症.1例患者出血引起呼吸道梗阻死亡;6例患者术中意外骨折,均于口内行微型钛板固定.1例髁突骨折留有开口受限,开口偏斜的症状,其余患者骨折愈合;3例患者严重感染,1例患者局部形成凹陷性瘢痕,其余患者伤口愈合;4例患者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面瘫,其余患者患侧下唇永久性麻木.结论 术中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及无菌操作原则,是避免出血、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而及时并有针对地处理并发症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下颌角肥大缩小术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更好的下颌角肥大缩小术处理方案。方法:对我科1999~2009年收治的950例下颌角肥大缩小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种术式的并发症和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合文献对下颌角肥大缩小术的若干问题进行总结。结果:目前多数整形医师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缩小,该技术安全可靠,对下颌骨整体塑形可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结论:口内入路长弧线截骨对下颌骨整体轮廓塑形可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体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一  李伟  邓颖  樊仕梅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77-1278,I0011
目的:介绍自体下颌角骨隆颏术。方法: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截除下颌角后,根据颏部形态要求,将下颌角骨打磨塑形,用钛钉固定于颏部。结果:自2000年来共完成61例自体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术,术后随访3月~2年,形态满意60例,不满意1例。结论:下颌角肥大伴有小颏畸形患者行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种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及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6~2001年采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203例,其中19例同时行颧骨截骨降低术,18例行颏成形术,11例行下颌角截除骨质隆颏术,2例行颏下吸脂术,29例行颊脂垫取出术。结果 203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例,包括出血及血肿、感染、颏神经损伤、口唇拉伤后增生性瘢痕、双侧不对称及下颌角形态不良。结论 手术治疗下颌角肥大不但要求术前精确设计,手术中还要严格无菌,以免发生髁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颧骨颧弓缩小及下颌角截骨术27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手术改善部分方脸畸形患者面部外观,观察手术效果,探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7例要求行面部轮廓整形的患者施行口内联合耳前切口颧骨颧弓缩小术及下颌角截骨术,纠正患者的下颌角肥大及颧骨颧弓的肥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月,均恢复良好,术后面部轮廓改善满意。其中5例术后出现下唇麻木,术后3月左右自行恢复。结论:颧骨颧弓缩小及下颌角截骨术对方脸患者面部轮廓改善效果良好,同时面部神经血管丰富,术者应熟悉解剖,不断积累手术经验及操作技巧才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应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矫正60例中重度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侧骨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10例轻中度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 下颌角弧形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9.491±6.277)°,下颌平面角角度为(34.447±5.068)°,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角度为(92.702±5.520)°,面下部宽度为(10.797±0.688)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侧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1.200±0.675)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44±3.468)°,下颌平面角为(30.444±3.664)°,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为(95.333±3.00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下颌角肥大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截骨方法,可有效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11.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 2002年7月至2008年8月临床行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672例,通过对其中5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病情分析和临床随访,观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和恢复过程,结合术中所见,总结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操作要点.结果 5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双侧不对称18例,其中13例进行了术后软组织调整,5例进行了二次整复手术恢复了对称,可通过术中截骨的精确化设计预防;感染3例,经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可通过加强术中无菌技术操作和充分冲洗预防;口唇麻木20例,3-6周后恢复正常;面神经暂时性损伤5例,术后2.3个月恢复正常;出血及血肿形成12例,经加压包扎和引流3周左右治愈,神经、血管损伤可通过术中仔细解剖和轻柔操作以及稳妥的包扎预防;包扎过紧造成局部皮肤坏死1例,经局部移植皮片6个月后对外观无明显影响.包扎时需注意平整和适度的压力.结论 术前详细制订方案,术中层次清晰的精确操作,术后可靠的加压包扎等,可以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大部分并发症经过适当处理后,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导航”技术在下颌角截骨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并总结近3年来,在“CT导航”下对46例施行下颌角截骨成形术,术前对患者头颈部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CT导航”系统,术中在“CT导航”系统引导下行下颌角截骨成形术.结果 全部患者整形效果及安全性良好,术中解剖定位准确,截骨操作简便,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结论 采用“CT导航”技术不仅可精确判定重要血管、神经所在位置,避免术中误伤,提高手术安全性;而且可以从三维立体角度确定截骨的位置及骨量,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及对医者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下颌角轮廓特点,量化下颌骨截骨范围,寻找适合手术方法的途径。方法术前X线测量正常女性面部下颌角的间距比值,得到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协调的比例关系;针对下颌角肥大特点,分别采用耳后切口、口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的方法,矫正下颌角肥大。结果测得正常女性下颌角度为(120.0±5.9)°、升支髁突垂线夹角为(10±2)°、乳突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30)。硬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30±0.14);软组织侧位测量,耳垂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20);软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20±0.12)。32例患者中,7例行耳后切口,5例行口内外联合切口,10例行口内切口,3例行耳后切口附加口内切口,7例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术前量化截骨范围,不仅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而且可以使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的比例更协调。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下颌角肥大截骨范围的量化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女性下颌角轮廓特点,量化下颌骨截骨范围,寻找适合手术方法的途径.方法 术前X线测量正常女性面部下颌角的间距比值,得到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协调的比例关系;针对下颌角肥大特点,分别采用耳后切口、口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的方法,矫正下颌角肥大.结果 测得正常女性下颌角度为(120.0±5.9)°、升支髁突垂线夹角为(10±2)°、乳突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30).硬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30±0.14);软组织侧位测量,耳垂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20);软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20±0.12).32例患者中,7例行耳后切口,5例行口内外联合切口,10例行口内切口,3例行耳后切口附加口内切口,7例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 术前量化截骨范围,不仅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而且可以使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的比例更协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自体下颌角截骨块同期移植隆颏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口腔入路,利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下颌角骨块,塑形为适合颏部的形状,Ⅰ期移植于颏部,且以钛钉坚强内固定。结果 本组35例患者行双侧下颌角截骨+下颌骨外板磨削术+自体下颌角移植隆颏术,术后移植骨愈合良好,颏部形态符合美学标准。结论 下颌角截骨Ⅰ期移植隆颏术,操作方法简单,预期效果可靠,移植骨块与颏部解剖结合,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颌骨外板截除术矫治下颌角肥大的可行性.方法 中国实验用小香猪8头,建立截除下颌骨体部外板的动物模型;自下颌骨颏孔后0.5 cm至角前切迹,截除单侧面积3.0 cm×1.5cm下颌骨体部外板,对侧不手术作为自身对照;术后24周,处死动物,进行下颌骨大体形态观察,分别测量颏孔后1、2、3、4、5 cm处下颌骨内、外板及全层厚度,同时行下颌骨局部生物力学的测定.结果 下颌骨外板截除术后,局部骨骼大体形态无明显变形;术侧下颌骨体部内板变厚,外板变薄,总的厚度变薄(P<0.05).术侧下颌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1397.74±889.17)N,刚度(7994.69±5137.7)N,强度(754.74±370.90)N/cm2与对照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下颌骨外板截除术矫治下颌角肥大手术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下颌角截骨块同期移植隆颏的手术方法。方法经口腔入路,利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下颌角骨块,塑形为适合颏部的形状,Ⅰ期移植于颏部,且以钛钉坚强内固定。结果本组35例患者行双侧下颌角截骨+下颌骨外板磨削术+自体下颌角移植隆颏术,术后移植骨愈合良好,颏部形态符合美学标准。结论下颌角截骨Ⅰ期移植隆颏术,操作方法简单,预期效果可靠,移植骨块与颏部解剖结合,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8.
双侧颧骨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矫正方脸畸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矫正方脸畸形的一种新术式。方法 针对方脸畸形多表现为颧骨突出合并下颌角肥大的特点 ,采用双侧颧骨截骨降低加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术 ,1次或分 2次手术完成矫治 ,操作完全在口内进行。结果 本组 2 1例 ,其中 1 2例为 1次手术完成 ,9例为分 2次手术完成。术后中面部宽度 (双侧颧点间距 )减少 (1 5 .3± 3.2 )mm ,下面部宽度 (双侧下颌角间距 )减少 (1 4 .2± 2 .5 )mm。伤口均愈合良好 ,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仅 1例术后下唇麻木 ,1个月后自行恢复。术后 3个月以上复查 ,全部受术者外观改善均满意。结论 双侧颧骨及下颌角截骨术可有效降低面中 1 / 3宽度、突度及面下 1 / 3宽度 ,从而使整个面部轮廓变得圆滑、柔美 ,方形面型得到满意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设计的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以来,应用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对50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正、侧面效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仅1例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予以清创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