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作为移植物.术后利用Medi-stim Butterfly流量计进行桥血管流量测定,并记录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结果:全组36例共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149支,平均4.1支/例.桥血管流量测定均通畅,左乳内动脉干的流量为(31±6)mL/min,搏动指数为2.0±0.5,桡动脉的流量为(45±12) mL/min,搏动指数为1.9±0.7.36例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因胸骨后出血而开胸止血1例,术后4例诉手背外侧感觉异常、麻木,无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目的,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病人的围术期资料。结果:共旁路移植血管20支(平均2.2支/例)。全组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塞或心律失常。术后心绞痛等症状彻底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选择相关手术适应证,良好的术野显露和吻合操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1 mg/kg肝素钠抗凝下,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实现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50例患者均未出现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方面并发症,有2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突发室颤,1例于术后恢复期突发脑梗栓塞,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过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余患者恢复均较好,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和术后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1例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人均旁路移植3.28根;术后出现低心排4例,低氧血症18例,胸骨哆开3例,快速房颤15例,经治疗后均治愈,无围术期死亡,疗效满意。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妥善细致的围术期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OPCAB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2年1月-2009年2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非体外循环组发生并发症1例,体外循环组6例;非体外循环组住院死亡1例,体外循环组死亡3例.结论 在多支病变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能取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8例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06~2004-06我院共完成OPCAB238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1.3%),平均手术时间3.3h,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22h,83例患者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14d。结论:术后早期适时围术期处理是提高OPCAB治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侯守琳  雷波  张燕  吴继奋 《华西医学》2009,(10):2546-254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200例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00例,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5~15μg/kg,罗库溴铵0.5~1.0mg/kg,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异丙酚1~4mg/kg·h,,间断辅以0.5%~2.0%异氟烷吸入,术中随手术操作时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基本满意。本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为(178±42)min、(10.5±4.0)h、(18±6.3)h。术毕180例患者在12h内拔管。180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合理的应用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为炎症标志物,对比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方法入选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15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21例,采用胶乳比浊法测定人选者围术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两组术式的对全身的炎症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中肝素化后1h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h后开始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体外循环后1h后与术前比较即开始升高(P〈0.05),体外循环12h后明显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两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但OPCAB组相对处于低水平(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研究时期为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共选择患者39例,经临床确诊均为冠脉硬化病症。采用非体外循环的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在围术期以综合护理方式进行配合,记录患者手术指标、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心血管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17±5.58)%,明显高于术前(47.48±6.23)%;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镜为(50.31±3.62)mm,明显低于术前(54.37±3.75)mm,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围术期护理配合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0.
21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sft,CABG)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它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mergency CABG,ECABG)约占4.5%。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21例患者进行ECABG,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02%(21/418),其中15例抢救成功,手术抢救成功率为71.43%(15/21);围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28.57%(6/21)。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70岁以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46例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述(OPCABG)35例,平均搭桥(2.34±0.74)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CABG)11例,平均搭桥(2.54±0.63)支。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术后精心护理,做好各系统的监测。结果:全组死亡1例,4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C患者(8.0±4.39)h,CCABG患者(15.46±9.63)h,住ICU时间(2.56±1.4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38±5.82)d。结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护理难度高,既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更要加强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与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围术期变化,比较两者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差异,研究cTnT对CABG术围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152例患者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平均年龄62.5±20.7(39~80)岁,平均每例移植血管2.7(1~5)支,平均心肺转流(CPB)时间113±5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56±31min。围术期9个时间点取静脉血标本,测定cTnT与CK-MB。结果:cTnT与CK-MB均于主动阻断钳开放后明显升高,开放后10h达峰值。CK-MB术后5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cTnT术后10d才恢复至术前水平。13例围术期心肌梗死(PMI)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所测cTnT均显著高于无PMI者,术后10h达峰值,为2.97±1.12μg.L-1,且术后10d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为0.87±0.31μg.L-1,其中有7例术后因PMI而死亡。而无PMI者,无1例因心脏原因死亡。结论:cTnT与CK-MB在CABG术后前期的动态变化相似,但cTnT高于正常值的持续时间长,对心肌缺血损伤诊断时间窗宽于CK-MB。因此,cTnT诊断心肌损伤的晚期敏感性高于CK-MB。围术期cTnT的检测是诊断PMI高度敏感性指标,也是预测CABG术后发生PMI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H—TE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BH-TECAB组(40例)和OPCAB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前疼痛情况、麻醉情况、手术及术后情况,并根据简明疼痛问卷对患者手术后早期疼痛情况进行记录。结果80例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BH—TECAB组中患者术后早期的1级、2级、3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2.5%(13/40)、7.5%(3/40)和2.5%(1/40),而OPCAB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5.0%(18/40)、15.0%(6/40)和10.0%(4/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的不同是BH—TECAB和OPCAB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发生率不同的直接影响因素。与OPCAB相比,BH—TECAB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切121美观及愈合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要点,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70例确诊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对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中,2例(2.86%)死亡,3例(4.29%)患者发生出血现象,经停用抗凝剂后,症状消失,无不良后果。术后半年回访,3例(4.29%)患者再次住院。结论:通过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精心全面护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学方法,但目前尚无二者对高危冠心病患者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CochraneLibrary(2012年第8期),并辅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为1993年1月至2012年6月。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研究。由2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最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6个研究包括2个随机对照试验与14个观察性研究;共6441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2948例患者,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34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比较,在围手术期脑卒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再发心肌梗死、呼吸功能不全与死亡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在房颤、急性肾功能损伤、伤口感染及二次开胸率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围手术期方面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比,对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少,手术死亡率低,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但是由于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大多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因此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不能取代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具体疗效与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通过更高质量、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及长期的观察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早期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老年患者行CABG的病历资料,分析术后72h内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3例(41.82%)老年患者术后72h内发生低氧血症;与未发生低氧血症的老年患者比较,术前肺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片异常、体外循环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有肺部疾患或患有影响呼吸功能其他疾病、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较大的患者,要早期预见低氧血症发生的可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We evaluated myocardial release of cardiac troponin I (cTnI)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which employs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and different kinds of minimal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ABG), a surgical technique where the operation is performed 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urthermore, we evaluated the usefulness of serum cTnI measurement to detect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MI)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Thirty-on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sixteen underwent CABG, fifteen underwent different MICABG and five patients had PMI. Blood specimens for cTnI measurements were collected up to 72 hours after opening the graft. Aortic cross-clamping time was a minor determinant of myocardial damage; on the other side, the trauma during surger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involved arteries and with the manoeuvre employed to obtain heart dislocation, and appeared a more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myocardial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PMI, the cumulative release of cTnI was higher than in patients free from PMI; however, only after 24-72 hours we observ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rum cTnI values, because the increased perioperative values of cTnI complica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yocardial status and a single cut-off could not be used to exclude PMI.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室全期护理期间的需求及护士实际护理情况,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法,对90例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室全期护理期间的需求和护士实际护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90例患者术前对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必要性态度总分为(71.44±22.28)分,其中男性患者得分为(74.10±21.78)分,女性得分为(62.70±22.1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2,P〈0.05)。患者术中对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必要性态度总分为(75.37±15.13)分,术后态度总分为(50.89±29.47)分;术前与术中态度点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中分别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791,7.922;P〈0.01)。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应结合护理工作重点和患者需求,有重点地开展术前护理,术中应热情接待患者,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而今后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实施高质量的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20.
陈京伟  严飞  霍强  朱涛  刘正 《中国临床康复》2013,(53):9145-9150
背景:积极加强对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前、中和置换后的处理,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治疗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48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作为临床资料;以置换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置换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48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置换后早期死亡27例,总死亡率5.5%。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min与心脏瓣膜后死亡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 60岁、心功能IV级、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左室射血分数≤50% 、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是影响心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针对这些因素合理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心肌保护,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