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6月~2012年6月因初发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307例,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病死率和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大,既往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者较多,院前延迟时间较长,Killip分级≥Ⅱ级者多,有吸烟史者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肌酐、三酰甘油水平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男性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不是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增加,但与男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不是影响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女性是否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北京安贞医院行单纯PCI治疗的2 493名患者(男性1 860例,女性633例),并进行随访,记录临床特征及随访数据。按照性别分组比较两组之间住院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女性年龄较大,术前合并主要疾病的比例较男性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男性好,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血运重建史较男性少。女性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约是男性的10倍(女性1.1%,男性0.1%,P<0.001);中位数随访时间555 d,随访率93.4%,女性总死亡率高于男性(5%比2%,P=0.003),总死亡风险是男性的2.6倍(HR2.631,95%CI1.217~5.687,P=0.014)。结论女性PCI术后住院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女性是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其高血糖水平对住院及长期随访预后影响。方法:入选我院诊断STEMI,起病12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218例,根据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及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组(108例)、高血糖组(60例)和糖尿病(DM)组(50例)。评估各组心功能指标,住院及随访1年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行急诊PCI者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住院死亡率(1.9%比10.0%)显著上升;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女性2支以上血管病变(41.2%比68.8%比66.7%),植入2个以上支架(14.7%比50.0%比55.6%)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NT-proBNP、病变血管数目和人体质量指数是这种患者住院病死率独立危险因素(OR=1.012~5.923,P均0.05),女性是住院和1年内随访死亡率的强独立危险因素(OR=20.376、7.227,P均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高血糖行急诊PCI术者死亡率明显升高,女性尤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 105例,其中男性739例,女性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手术结局及临床预后。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吸烟率(20.3%比5.7%,χ2=39.670)、心肌梗死病史(27.9%比19.9%,χ2=8.156)及肌酐异常比例(20.2%比10.9%,χ2=14.718)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而老年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73.2%比65.8%,χ2=6.284,P<0.01)、血红蛋白异常比例(20.5%比15.8%,χ2=3.702,P=0.054)均高于男性。老年男性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女性(5.8%比1.9%,χ2=8.645,P<0.01),选用桡动脉路径的比例也高于女性(79.6%比73.2%,χ2=5.642,P=0.02)。老年女性患者的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显著高于男性(7.7%比3.9%,χ2=6.946,P<0.01),主要源于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率的差异(3.0%比0.5%,χ2=11.100,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7.9%,χ2=1.117,P=0.29);同时1年期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事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行PCI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为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的差异。对老年女性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PCI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能否在入院时筛选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获益更大的高危患者。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对26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TIMI评分0-4分)及高危组(TIMI评分≥5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急诊PCI与溶栓治疗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TIMI评分高危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14.4%:2.8%,P=0.001),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的(9.2%:26.3%,P=0.012)。而低危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与溶栓治疗则死亡率无显著差异(2.2%:3.9%,P=0.618)。结论:TIMI危险评分可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估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04年9月至2008年11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46例,其中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49例,无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139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的临床情况,包括总病死率、心脏不良事件、卒中及出血事件等.结果 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心脏骤停组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比85.7%,P=0.497),住院期间心原性休克(3.0%比22.4%,P<0.001)和心脏骤停(5.9%比44.9%,P<0.001)的发生率较高,住院期间总病死率较高(2.0%比36.7%,P<0.001).发病至院外抢救时间、心脏骤停时心律为心室停顿、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7分和人院时心原性休克是心脏骤停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年显示,无心脏骤停组与心脏骤停组总病死率(6.5%比6.9%)、再次心肌梗死(1.4%比3.4%)、再次血运重建(3.4%比6.9%)和卒中发生率(6.4%比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无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比较,合并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但是急诊PCI后1年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DL-C水平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空腹HDL-C水平分成HDL-C降低组(HDL-C<1.04mmol/L,125例)和HDL-C正常组(HDL-C≥1.04mmol/L,227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HDL-C正常组比较,HDL-C降低组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和既往糖尿病史比例增加,TC、LDL-C水平下降,TG水平增加(均P<0.05)。HDL-C降低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较HDL-C正常组增加(P<0.01),但2组联合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是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HDL-C水平降低与住院期间病死率增加有关。HDL-C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直接PCI治疗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比分析46例高龄STEMI患者(高龄组)和64例年轻STEMI患者(年轻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直接PCI治疗的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73.9%比28.1%,P<0.01);2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达到心肌梗塞溶栓(thmmbolysis in myox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年轻组长[(64.4±25.4)min比(49.7±21.8)min,P<0.05];高龄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累计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组.随访期间,高龄组1例术后4个月猝死,死亡原因不明,1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年轻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高龄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的性别差异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大连市友谊医院、大连市中山医院及大连市金州区人民医院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将患者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次要研究终点为直接PCI术后24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结果:共纳入881例患者,其中男性698例(79%),女性183例(21%)。与男性相比,女性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e GFR≤60m L·min-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F将患者分为HF组和无HF组。确定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834例,男662例(79.4%),年龄(62.9±12.9)岁。其中,HF组94例(11.3%),无HF组740例(88.7%)。HF组的30 d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HF组(24.5%比1.5%,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R 2.173,95% CI 1.12~4.212,P=0.022)、ln 24 h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HR 1.904,95% CI 1.479~2.452,P<0.001)、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 mg/L(中位数)(HR 2.901,95% CI 1.309~6.430,P=0.009)和基线血糖(HR 1.022,95% CI 1.000~1.044,P=0.046)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以24 h NT-proBNP≥1171 pg/m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8%(c=0.883, P<0.001),以24 h hsCRP≥13.5 mg/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7.0%(c=0.829,P<0.001)。在犯罪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中,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0.4%,而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6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其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发生HF者预后差。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sCRP、NT-proBNP和基线血糖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并联合应用不同的血清生物标记物是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靶病变的变化及延迟支架置入情况。方法入选48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7 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靶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必要时置入支架治疗。观察靶病变变化的相关数据,包括狭窄程度、长度、近端参考血管直径、远端参考血管直径,比较老年患者(≥60岁)和中青年患者(<60岁)支架置入比例。结果 7 d后复查CAG显示靶病变直径狭窄程度较直接PCI时减轻(35.5%±14.1%比48.8%±11.0%,P<0.01)、病变长度缩短[(15.69±5.36)mm比(18.94±5.37)mm,P<0.01],靶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3.29±0.33)mm比(3.24±0.32)mm,P=0.02]和远端参考血管直径[(3.18±0.33)mm比(3.08±0.33)mm,P<0.01]增大;其中,39.6%(19/48)患者因靶病变狭窄>50%置入支架,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置入支架比例分别是56%(9/16)、31%(10/32)(P=0.04)。结论对于中青年高血栓负荷不适宜直接支架置入术的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血栓抽吸即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再延迟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STEMI患者1184例,其中接受PCI的患者为1098例(磺达肝癸钠组527例及依诺肝素组571例),观察接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情况、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和随访期间(1个月)死亡率。结果接受PCI的磺达肝癸钠组与依诺肝素组比较:两组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2.3%(12/527)比2.6%(15/571),P=0.708]、出院30 d死亡率[4.0%(21/527)比4.9%(28/571),P=0.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磺达肝癸钠组院内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1.7%(9/527)比3.7%(21/571),P=0.0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磺达肝癸钠组中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血流TIMI分级Ⅲ级获得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CI术中未应用替罗非班)[94.5%(206/218)比79.0%(244/309),P〈0.001],但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4/218)比1.62%(5/309),P=0.850]。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磺达肝癸钠对STEMI患者行PCI是安全的,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临床预后,并且降低院内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联合应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183例发病12h内接受成功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被入选。PCI术后12h内进行FIB和hs-CRP检测。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为心脏事件联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NYHA Ⅲ~Ⅳ)、心肌缺血(负荷试验证实)、再次血管重建及死亡。结果PCI术后FIB和hs-CRP呈线性相关(r=0.452,P〈0.0001),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分别为510mg/L(灵敏度69.2%,特异度81.6%)和14mg/L(灵敏度84.6%,特异度73.1%)。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FIB〈510mg/L+hs-CRP〈14mg/L 第2组,FIB〈510mg/L+hs-CRP≥14mg/L或FIB≥510mg/L+hs-CRP〈14mg/L 第3组,FIB≥510mg/L+hs-CRP≥14mg/L。三组相比近期和远期死亡(30天:χ2=11.74,P=0.003 2年:χ2=27.04,P〈0.0001)及心脏事件发生率(30天:χ2=14.34,P=0.001 2年:χ2=13.55,P=0.001)明显不同 30天累积生存率(97.9%比98.0%比83.9%,P=0.002)和2年累积生存率(97.8%比95.8%比69.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第3组患者近、远期死亡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最高,累积生存率最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与FIB〈510mg/L或hs-CRP〈14mg/L的患者相比,30天(HR7.95,P=0.018)和2年内(HR12.59,P=0.002)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7.95倍和12.59倍。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治疗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急性STEMI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有血栓征象的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4±8.1岁,随机分成试验组(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n=35)与对照组(直接PCI,n=32)。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IRA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比18.75%,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比15.63%,P〈0.05)。结论急诊PCI前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IRA远端的前向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患者PCI预后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年龄>65岁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4927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3049例,女性1878例,统计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围术期抗栓治疗药物及其他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院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各自的特点及差异。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男性患者吸烟比例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较女性高(51.5% vs 15.3%,P<0.01;22.1% vs 15.3%,P<0.01);而女性患者体质量指数[(24.8±4.4) vs (24.5±3.7)kg/m2,P<0.05]和发病年龄更高[(72.6±4.8) vs (72.2±5.4)岁,P<0.01],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也较男性高(70.5%vs 60.8%,P<0.01;32.2%vs 24.9%,P<0.01)。两组术后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0.6% vs 0.1%,P<0.01)。结论在接受PCI的人群中,老年女性较男性拥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且PCI预后也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回旋支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6例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血清肌酐水平[(80±23)/μmmol/L比(100±30)μmmol/L],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7%比18.8%,P〈0.05)、有创呼吸机使用(1.9%比15.6%)、缺血性二尖瓣返流(13.0%比40.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0比9.4%),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7.4%比28.1%,P〈0.05)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6±4)mm比(48±5)mm]显著扩大(P〈0.05或〈0.01)。STEMI组三支血管病变显著低于NSTEMI组(46.9%比72.2%,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1%比0%,P〉0.05)。结论:左回旋支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功能差,这可能与左冠状动脉优势型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