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从而为腹膜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致病菌、耐药性.结果 在50例CAPD腹膜炎患者中,病原菌培养阳性共有27例,阳性率为54%.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4例(51.85%),革兰氏阴性菌12例(44.44%),真菌1例(3.7%).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结论 本腹透中心腹膜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合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可作为腹膜炎治疗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在我国首次腹膜透析以来,腹透技术已日臻成熟。但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腹腔感染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尽管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腹腔感染率明显下降,但是腹膜炎仍然是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仍然是影响腹膜透析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患者改为血液透析,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1]。腹膜炎可以造成技术失败、腹膜清除功能下降及腹膜硬化导致不能继续行腹膜透析[2]。同时它也可以使蛋白丢失增多,残余肾功能减退,占永久性CAPD失败原因的28 % [3]。1腹膜炎的发病机理腹腔主要的局部防御机制有[4]:(1)IgG和补体:它们是腹腔内主要的调理素,前者主要调理吞噬革兰氏阳性细菌,后者主要调整革兰氏阴性细菌。(2)各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为腹腔内主要的白细胞,是防御外来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效应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并可控制巨噬细胞的活性。其他如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间皮细胞等亦均起着不同的局部防御作用。长期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发病机理比较复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5]。如:(1)尿毒症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改变,使机体抵抗力下降。(2)腹透操作使腹腔与外界相通,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登记管理的100例腹膜透析(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DW中位数水平分为高RDW组(RDW≥13.6%)和低RDW组(RDW<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透析龄、性别、原发病、身体质量指数、是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PDAP)、实验室指标(残余肾功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校正血钙、血磷、血镁、血钾、血清铁、铁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RDW);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患者发生PDAP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对PDA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RDW是PD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65,95%CI:1.478~4.807,P<0.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高RDW组发生PDAP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RDW组(Log Rank=3.969,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RDW预测PD患者发生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3(P<0.05),最大约登指数为0.41,RDW最佳截断值为14.55%,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和91%。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风险相关,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报道治疗3例4次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并发顽固性腹膜炎的结果。其中2例3次采用拔除导管同时再置一新导管的方法,另1例则停止CAPD而原位保留导管,志管腔内用高浓度敏感抗生素封管,2周后启用原导管的方法。作者对2种方法应用的指征及其控制感染的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菌谱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2例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致病菌培养阳性17例(77.3%),其中,G+菌感染6例(27.3%),真菌5例(22.7%),G-菌4例(18.2%),多重感染2例(9.1%);阴性5例(22.7%)。G+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11例治愈,5例死亡,6例改血液透析。多重感染及真菌感染合计7例,其中6例死亡或退出腹膜透析治疗,显示其难治程度更高。结论真菌感染及多重感染仍是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退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抗生素敏感性及转归,为防治多重感染性腹膜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我科腹膜透析中心收治的81例腹膜炎住院患者共151例次感染中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抗生素敏感性及转归。结果 151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培养阳性98例次,培养阳性率64.9%。多重感染性腹膜炎20例次,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13.2%, 其中单纯2种及以上G+菌感染3例次(15%);单纯2种G-菌感染1例次(5%);G+菌和G-菌混合感染6例次(30%);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9例次(45%),G+菌和真菌混合感染6例次(30%);单纯2种真菌感染1例次(5%)。多重感染性腹膜炎中G+菌抗生素敏感性为万古霉素100%、左氧氟沙星55%、头孢唑啉45%;多重感染性腹膜炎中G-菌抗生素敏感性为美罗培南100%、头孢哌酮/舒巴坦100%、庆大霉素76.9%、头孢他啶 69.2%。多重感染性腹膜炎20例次,治愈的15例次继续腹膜透析(75%),4例拔除腹膜透析管改永久血液透析(20%),1例死亡(5%)。结论本腹膜透析中心多重感染性腹膜炎主要由G+菌和G-菌混合感染、G+菌和真菌混合感染引起;多重感染性腹膜炎G+菌敏感抗生素为万古霉素,G-菌敏感抗生素为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经验用药参考。对于真菌性腹膜炎或难治性腹膜炎,需及时行拔除腹膜透析管。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建静  廖蕴华 《医学综述》2009,15(1):116-117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生与原发病密切相关,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营养状况不好、家居环境较差、文化程度低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易发生感染性腹膜炎。近年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概率升高。真菌性腹膜炎治疗效果仍差,应尽早拔管。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腹膜透析(CAPD)常并发腹膜炎,影响CARD的进行[1,2,3,4],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一并发症,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治疗方法11资料:引起尿毒症的原发病因,见表1。表141例病人原发病因病因A组B组总数%慢...  相似文献   

9.
10.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动物模型是研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研究腹膜炎的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构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模型所采用的动物主要是大鼠和小鼠,细菌、脂多糖以及真菌是常用的造模试剂,腹腔直接注射造模试剂法、通过腹膜透析导管造模法以及腹膜刮擦法是常用的造模方法。不同研究所选用的模型动物、造模试剂、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各不相同。未来应更深入研究与人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更接近的动物模型,以完全反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从而为腹膜炎的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张燕  许清玉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16-1218
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CAPD-related peritonitis,CAPDrp)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患者的文化程度、发病季节、基础疾病、1年内复诊次数、营养状况及致病菌种类6个方面,回顾性分析我科近7年来收治的136例次CAPDrp的可能原因。结果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CAPDrp发生的年平均例次明显低于高中以下文化者(P<0.05);每年5~9月发病者CAPDrp发生的年平均例次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发病者(P<0.05);1年内复诊≥6次的患者CAPDrp发生的年平均例次低于<6次的患者(P<0.05)。血红蛋白≤80 g/L者与血红蛋白>80 g/L比较,清蛋白≤28 g/L者与清蛋白>28 g/L者比较,CAPDrp发生的年平均例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的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CAPDrp的发生与患者文化程度、发病季节、基础疾病、1年内复诊次数、营养状况关系密切;与终末期肾病(ESRD)的基础疾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疗效以及转归。结果 6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腹透流出液培养,48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9.60%,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例(39.59%),革兰阴性杆菌18例(37.50%),真菌11例(22.91%)。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0.00%,对苯唑西林和左氧氟沙星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63.64%和52.63%。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75.00%,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仅为18.75%,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真菌中以近平滑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预后较好,真菌感染预后差。结论虽然革兰阳性球菌仍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所致腹膜炎的比例明显增加。真菌感染临床预后差,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一种简便的治疗居家腹透并发腹膜炎的药物。方法回顾性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1987年6月至2007年6月间腹透发生腹膜炎患者61例,按治疗方法分三组:A组为氧氟沙星;B组为西力欣/头孢他啶;C组为丁胺卡那霉素。结果(1)三组间疗程及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A和B组均无明显副作用,但C组患者在治疗后数年出现耳聋。结论氧氟沙星治疗腹透并发腹膜炎有效、安全、方便,是居家腹透合并腹膜炎拟选的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芎注射液对大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25%高糖腹膜透析液和脂多糖(LPS)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M):每日1次腹腔注射15 ml腹透液;参芎低剂量组(D):每日1次腹腔注射15 ml腹透液+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因素,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其所致的严重后果。方法调查2005年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本腹透中心进行CAPD的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资料,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原因,时间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预后的影响。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观察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影响。结果105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37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占我院腹透患者的30.4%,出口处感染31例,隧道炎6例。发生时间集中于6、7、8三月,该3个月发生的例数占总数的52.9%。其中致涤纶套外露4例,腹膜炎2例,住院6例。经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均痊愈。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无影响。结论营养因素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发生影响少,而出口处的损伤、出血及护理不佳是导致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CAPD患者出院的培训与教育。小心放置导管并防止任何可能的外伤有重要意义。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在此季节更应加强观察、随访及护理。当患者已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时,可通过加强换药、适当使用抗生素,可避免进一步发展至隧道脓肿、腹膜炎及涤纶套外露。  相似文献   

16.
降钙素原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其在多种临床感染性疾病中均显示出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鉴于传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检测手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外学者开始倾向于将降钙素原纳入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诊断指标,研究表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升高。因此,降钙素原可以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检测指标,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如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51-1352
目的探讨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时是否应该覆盖非典型病原体。方法将我院2004年5月—2008年3月住院治疗的CAP患者,按照初始经验治疗时选择的抗生素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为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不覆盖非典型病原体;治疗组A为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单独使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或者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组B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者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果3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以及住院天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患者两两比较各项指标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应该考虑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早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宁  张蓓茹  何平  于锐  白瑜  吴岩  张永哲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4):1696-1701
背景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例数逐年增加,腹膜透析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对残肾功能保护性好的替代治疗方式,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是腹膜透析最主要的并发症,因此寻找PDAP的危险因素对避免或延缓PDAP的发生、延长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早发性PD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膜透析并发生PDAP的患者116例,根据PDAP首次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早发性PDAP组(32例)和晚发性PDAP组(8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培养致病菌。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转归情况及生存时间,随访终点为死亡、长久转为血液透析或随访至2017年3月。结果 早发性PDAP组违反无菌操作、居住环境为平房所占比例均高于晚发性PDAP组(P<0.05);两组患者操作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性PDAP组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均低于晚发性PDAP组(P<0.05)。116例PDAP患者中,82例进行了腹膜透析液致病菌培养,59例(72.0%)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早发性PDAP组14例,晚发性PDAP组45例。两组致病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2,P=0.61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违反无菌操作〔OR=4.127,95%CI(1.353,12.589)〕、居住环境为平房〔OR=4.785,95%CI(1.455,15.846)〕、低血红蛋白〔OR=0.947,95%CI(0.917,0.978)〕和低清蛋白水平〔OR=0.890,95%CI(0.799,0.978)〕是早发性PDAP的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8,P=0.475)。截至随访终点,早发性PDAP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4.0(11.2,36.8)个月,晚发性PDAP组为40.0(34.4,45.6)个月。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早发性PDAP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晚发性PDAP组(χ2=7.221,P=0.007)。结论 早发性PDAP患者生存时间短,违反无菌操作、居住环境差、低血红蛋白、低清蛋白是早发性PDAP的危险因素,需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干预,减少早发性PDAP,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