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锡地区2 529例泌尿系结石标本的结石成分, 为泌尿系结石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江苏无锡地区收集的2 529例泌尿系结石标本,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结石成分,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9种结石成分, 其中单一成分结石9种, 共990例;混合成分结石10种, 共1 539例。单一成分结石以草酸钙为主, 共840例;混合成分结石以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为主, 共1 335例。草酸钙类和尿酸类结石中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而在感染性结石中, 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均P<0.05)。36~60年龄段的结石发病人数最多。在各个年龄段中, 发生率最高的结石成分为草酸钙类。尿酸类结石在61~86年龄段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个不同部位, 发生率最高的结石成分为草酸钙类。尿酸类结石在膀胱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个不同年龄段中, 上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在61~86年龄段的发生率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成分构成概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尿路结石标本326例,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法进行尿路结石成分测定,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尿路结石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7:1;高发年龄为20~50岁;城乡比例为0.76:1;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比例为9.52:1。纯尿路结石和混合性尿路结石分别占结石总数的46.32%(151/326)和53.68%(175/326),纯尿路结石以草酸钙结石为主,占72.19%(109/151),混合性尿路结石以草酸钙和碳酸磷灰石成分为主,占82.86%(145/175)。结论: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对于了解结石的成因、预防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获得的泌尿系结石成分,探讨延安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与年龄、性别等关系,比较上、下尿路结石成分特点,分析延安地区泌尿系结石发生的流行病学情况,为临床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及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治疗1984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部位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延安地区泌尿系结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特点。结果在1984例泌尿系结石的患者中,按每10岁年龄大小分组排序,统计各年龄阶段泌尿系结石发病情况,男性患者有1346例,女性患者有638例,男性年龄(50.23±14.48)岁,女性年龄(47.87±14.51)岁,男、女患者比例约2.11∶1。在66~75岁年龄段,尿路结石发病率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成分以混合性结石为主,以混合性结石为主,共1582例,占79.76%。其中1665例(83.92%)为上尿路结石,上、下尿路结石的比例为5.22∶1,其余为肾结石合并膀胱结石。上尿路结石中男性1062例,女性603例,男女比例为1.76∶1;下尿路结石中男性284例,女性35例,男女比例为8.11∶1。青壮年(年龄≤45岁)泌尿系结石患者草酸钙为主结石、感染性结石多见;中老年(年龄>45岁)泌尿系结石者草酸钙为主结石、尿酸类结石多见。感染性结石患者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延安地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泌尿系结石。同时,不同年龄段结石构成成分具有差异。对于年龄≤45岁患者,主要以草酸钙为主结石、感染性结石多见,这与结石整体发病率基本一致;而对于年龄>45岁患者,主要以草酸钙为主结石、尿酸性结石多见。表明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结石患者,可以根据上述结果在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上综合考量,给予明确而更加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458例尿路结石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尿路结石的成分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对458例尿路结石标本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尿路结石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1:1,20一50岁为高发年龄,上尿路结石明显多于下尿路结石,上、下尿路结石之比为10.5:1。结石成分以混合结石占多数,为325例(71%),其中以草酸钙,磷酸钙与尿酸的混合结石为主。对比混合性结石及单纯性结石发现,各种成分所占比例基本一致。结论结石成分分析对于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和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结石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及结石成分的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压片法分析306例膀胱结石成分,按年龄每10岁一组划分,性别及化学成分列表作相关分析。结果 306例膀胱结石中224例是含钙结石(73.20%),以草酸钙为主,其中单纯草酸钙72例(23.53%);含磷酸盐161例(52.61%);含尿酸盐115例(37.58%),其中纯尿酸55例(17.98%);单一成分结石127例(41.50%),2种成分混合性结石107例(34.97%),3种成分混合性结石72例(23.53%),混合结石共179例(58.50%)。男性膀胱结石患者284例,占92.81%,50岁以上发病率占87.32%。结论膀胱结石成分以含钙结石、磷酸盐和尿酸盐为主,男性、高龄是膀胱结石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石成分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泌尿系结石化学成分特点,为预防其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对207例泌尿系结石行定性分析;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本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在不同解剖部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结石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一水草酸钙检出率最高,为89.37%。女性患者碳酸磷灰石(52.70%)的检出率高于男性,男性患者尿酸或尿酸盐(19.55%)的检出率高于女性。中年草酸钙(43.45%)检出率高于老年。结论采用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尿石成分,对尿石症的综合治疗及科学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湖北地区泌尿系结石化学成分的构成,为本地区结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对2011年11月~2012年8月期间收集到的湖北地区泌尿系结石232例进行成分分析。结果:232例结石中,各成分的检出率为:一水草酸钙(COM)85.34%,二水草酸钙(COD)62.93%,碳酸磷灰石(CA)24.14%,无水尿酸(UA)12.93%,二水磷酸氢钙(PH)4.31%,磷酸铵镁(MAP)6.90%,黄嘌呤1.29%,胱氨酸(CYS)1.29%,方解石0.86%,尿酸铵(AU)0.86%。含草酸钙成分结石86.21%,含磷酸钙成分结石28.45%,含磷酸铵镁成分结石6.90%,含尿酸成分结石13.79%,含胱氨酸成分结石1.29%。混合成分结石181例(78.02%),尿路结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14:1。结论:湖北地区泌尿系结石以混合性结石为主,COM检出率最高,其次为COD。结石成分分析对于结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桂北地区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情况、成分以及分布特征,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7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997例泌尿系结石标本的化学成分,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部位等分组,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二者的比例为2.04∶1;发病的年龄段以中年为主,尤其是56~6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约为27.6%;男患者上尿路结石构成比为74.6%,下尿路结石构成比为25.4%,女患者上尿路结石构成比为97.6%,下尿路结石构成比仅为2.4%。混合成分结石以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为主(20.1%),其次为一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14.5%),单一成分结石以无水尿酸(19.1%)及一水草酸钙(18.2%)为主。结论:根据桂北地区泌尿系结石分布特点及成分分析结果,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对临床泌尿系结石的治疗、预防及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地区汉族、藏族、回族居民泌尿系结石成份差异,针对性提出防治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及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省中医院、解放军第4医院诊治青藏高原地区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42例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民族不同分为汉族组、藏族组、回族组,比较各组性别、年龄、地区、结石部位,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并各组结石成分。结果汉族组、藏族组及回族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男性均多于女性,但藏族、回族男性发病率更高(P0.05);汉族组、藏族组、回族组患者年龄、地区、结石部位、结石直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尿路结石成分:汉族组、藏族组、回族组上尿路结石以草酸钙为主,其次为草酸钙和磷酸钙混合成分、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尿酸铵、六水磷酸镁铵,只有汉族患者检测有二水磷酸氢钙成分,各组间结石成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尿路结石:汉族组、藏族组以草酸钙为主且显著高于回族组,回族组以碳酸磷灰石为主且高于汉族组和藏族组,只有汉族组中检测二水磷酸氢钙成分且与藏族组、回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无水尿酸、六水磷酸镁铵、尿酸铵、草酸钙、磷酸钙混合成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藏高原地区就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汉族、藏族、回族上尿路结石患者以草酸钙为主,汉族和藏族下尿路结石以草酸钙为主,回族下尿路结石以碳酸磷灰石为主,仅在汉族结石患者中可检测二水磷酸氢钙成分。  相似文献   

10.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6):458-463
目的:调查河南省泌尿系结石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泌尿系结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地区分布(豫东、豫西、豫南、豫北以及中部地区)抽取河南省21家不同级别的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结石部位、结石负荷、结石成分、手术方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间21家医院泌尿外科共收治患者58 811例,其中以泌尿系结石为主诊断的患者16 921例,占同期泌尿外科住院人数的28.77%。16 921例中,男11 218例(66.30%),女5703例(33.70%),男女比例约为1.97∶1。发病年龄高峰段为41~60岁,共8143例,所占比例为48.12%。发病率最高的职业为农民,共9476例(55.23%)。上尿路结石16 025例,下尿路结石896例,上、下尿路结石比例为17.89∶1。多发部位结石2844例(16.81%),单发部位结石14 077例(83.19%),单发部位病例中输尿管结石8798例(51.99%),肾结石4383例(25.90%)。结石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混合性成分最多,占比67.78%(1805/2663),单一成分占比约32.22%(858/2663)。手术方式上采用最多的为输尿管硬镜碎石术6245例(41.44%);其次是输尿管软镜碎石术3601例(23.90%);经皮肾镜取石术2489例(16.52%)。结论:河南省2016—2018年泌尿系结石住院患者占同期泌尿外科总住院患者的构成比为28.77%,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41~60岁,职业以农民为主,上、下尿路结石比例为17.89∶1,输尿管结石最多见,结石成分以混合性成分结石占比最高,手术方式采用最多的为输尿管硬镜碎石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西地区泌尿系结石的成分构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经确诊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500例,采用红外光自动分析仪(LIIR一20型)分析结石成分构成。用SPSS13.0软件描述性分析相关研究指标。结果: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性别比(男:女)为1.86:1,且以中青年(29~48岁)居多(46.8%)。少年患者以肾结石为主(55%),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以输尿管结石为主(分别占69.9%、65.2%和53.6%)。泌尿系结石成分主要为纯一水草酸钙(28.4%),但青年患者以混合结石(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和碳酸)居多(38.2%)。汉族患者结石成分主要为纯一水草酸钙(29.8%、);藏族多为混合结石(38.0%)。结论:川西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主要为草酸钙,且具有民族和地区差异,建议针对结石成分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尿石症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泌尿系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方岳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阿克苏地区90例维吾儿族泌尿系结石患者一般情况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并对其结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21—50岁为尿结石高发年龄组(74.4%),男性略多于女性,结石患者较对照组多口味偏咸,饮水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石成分以草酸钙为主者81例(90.0%),磷酸钙结石1例(1.1%),尿酸结石5例(5.6%),磷酸镁铵结石2例(2.2%),胱氨酸结石1例(1.1%)。结论泌尿系结石发病主要受饮食习惯和饮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组成特点,并探讨针对性饮食预防指导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集的尿石症患者结石标本共1 168例,进行红外光谱结石成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结石成分给予不同的饮食预防指导,911例执行饮食预防指导为预防组,257例未遵循饮食预防指导为对照组,随访24个月,并将不同结石成分类型及随访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168份结石标本中,发生率最高的结石种类为草酸钙与碳酸磷灰石的混合结石,中年(41~60岁)为结石高发年龄段,占整个结石患者一半以上。随访患者中,预防组结石复发率约7.2%,对照组结石复发率为27.6%,饮食预防时间与结石复发率呈现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草酸钙结石与碳酸磷灰石的混合结石发生率最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结石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其中中年发病率最高。针对性给予饮食预防指导可明显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应用红外光谱法分析广东南海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为临床个性化防治泌尿系结石及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自然排出、碎石后排出或手术取出获得结石样本986例,并应用红外光谱法对其行结石成分分析。结果 泌尿系结石患者男女比例为1.34∶1,51岁~60岁年龄阶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上尿路结石发病人数明显多于下尿路结石,比例达9.49∶1。定性分析共检测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六水磷酸镁铵和胱氨酸6种化学成分。混合成分结石647例,占总人数的65.6%;含钙结石853例,占86.51%。草酸钙检出率最高,占77.38%,其次是碳酸磷灰石(5.27%)和尿酸(13.29%)成分。结论 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对于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和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及其与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34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尿石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34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TG、HDL-C、TC、LDL-C水平,分析34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泌尿系结石成分,比较血脂正常与血脂异常的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占比,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泌尿系结石的影响因素。结果 34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含钙结石270例,感染性结石51例,尿酸结石28例。尿石组血清TG、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石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石组血清LDL-C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泌尿系结石患者尿酸结石比例显著高于血脂正常泌尿系结石患者(P0.05);血脂异常泌尿系结石患者感染性结石、含钙结石比例较血脂正常泌尿系结石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P0.05);感染性结石、含钙结石与血脂异常无相关性(P0.05);TG是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泌尿系结石形成与血脂水平关系密切,血脂异常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易导致尿酸结石形成,控制血脂对于预防泌尿系结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适宜的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方案,以提高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方法根据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将87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分为高危组(ASA.III或IV)(218例)和低危组(ASA—I或II)(654例),依据结石位置、形态、梗阻程度等将上尿路结石分为3种类型:I型155例,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肾盂,合并中重度肾积水;II型302例,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肾盂或肾盂和1~2个肾盏,合并轻度或肾无积水;Ⅲ型415例,结石呈鹿角状,除肾盂外,多个肾盏内都充塞结石者。所有患者均行微通道(16~20F)PCNL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结石取净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高危组和低危组分别接受235次和1117次PCNL手术。高、低危组各对应结石类型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石大小、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危组患者平均伴随疾病数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6和0.7种,P〈0.05),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低危组I型结石清除率均为100%,Ⅱ型分别为97.8%和98.2%,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分别为69.2%和8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患者及不同类型上尿路结石MPCNL手术难度差异大,按结石类型、患者自身情况等选择适宜的MPCNL方案,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第二次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成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本院接受第二次ESWL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120例。根据患者上尿路结石有无完全排出分为成功组(n=80)和失败组(n=40)。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相关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病程、BMI、结石侧别、结石位置、结石长度、结石宽度、结石数目、肾绞痛、血尿、肾积水程度、非增强螺旋CT值、冲击次数、冲击能量等指标。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第二次ESWL治疗成功与否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临床特征显示,两组在病程、BMI、结石长度、结石宽度、结石数量、肾绞痛、肾积水程度、CT值、冲击次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结石侧别、结石位置、血尿、冲击能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偏高、结石长度>2 cm、存在肾绞痛、肾积水程度严重、CT值>750 HU会增加上尿路结石患者第二次ESWL治疗失败的风险(P<0.05)。结论 临床医师利用ESWL第二次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过程中,应格外注意患者BMI、结石长度、肾绞痛、肾积水程度、CT值等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李氏肾镜与标准经皮肾镜及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高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水平.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月,三种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32例,其中包括肾结石87例(包括肾脏单发及多发结石56例,鹿角型结石3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5例.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34例,年龄34~78岁,平均57岁;结石大小2.3~5.8 cm,平均3.5 cm;鹿角型结石14例.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52例,年龄31~77岁,平均51岁;结石大小2.1~5.0 cm,平均3.3 cm;鹿角型结石8例.经皮李氏肾镜取石术46例,年龄29~81岁,平均55岁;结石大小2.0~5.5 cm,平均3.0 cm;鹿角型结石9例.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留置造瘘管时间、I期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出血进行比较.结果:李氏肾镜治疗输尿管上端结石(L4)手术时间(56±5)min,治疗上尿路结石I期手术清除率为80.43%,出血量为(156±38)ml,输血率2.17%,与标准经皮肾镜及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李氏肾镜治疗6例肾盂单发结石患者实行"无管化",均恢复较好,无一例发生出血、漏尿及感染.结论:李氏肾镜在微造瘘经皮肾手术中较标准肾镜和输尿管镜代肾镜具有操作更简化、手术效率更高、剩余结石更少、并发症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Urinary stone incidence and composition have changed markedly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parallel with profound changes in living standards and dietary habits, with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alcium oxalate stones. However, studies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urinary calculi are scarc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study based on 27,980 calculi (from 19,442 males and 8,538 females) analy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between 1976 and 200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 and sex and stone composi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based on correspondence factor analysis (CFA). We found a male predominance for calcium oxalate and uric acid, a female preponderance for calcium phosphate and struvite stones, and an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uric acid stones with age in both genders. CFA was able to reconstruct in blind the age curve from stone composition. The first two axe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age, included 86.9%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dicating that age was the main factor involved in stone type. Superimposition of age classes and stone components showed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whewellite, weddellite, brushite, carbapatite, octacalcium phosphate and uric acid, while other substances (whitlockite, amorphous carbonated calcium phosphate, struvite, proteins, mucopolysaccharides, triglycerides or ammonium urate) appeared weakly related to age. In addition, CFA suggests the role of common lithogenic factors between weddellite, carbapatite and brushite, which clustered in the same area, whereas the various crystalline forms of phosphate stones segregated into two different clusters, suggesting distinct pathogenic factor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picture of the present epidemiology of urinary stones in France. CFA helped to confirm: (1) an etiopathogenic distinction between weddellite and whewellite, (2) etiopathogenic associations between chemical compounds, which were only suspected on a clinical basis, and (3) suggested yet unrecognized association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hosphate st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