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有生育需求中老年男性精子参数的变化。方法:42例50~58岁有生育需求男性的精液标本,按照其既往生育史分组,A组:继发性不育23例,平均年龄52.9±2.2(50~58)岁;B组:原发性不育19例,平均年龄52.7±2.7(50~58)岁。按世界卫生组织手册(WHO,2010)方法,检测患者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精子畸形率、畸形精子指数和精子顶体完整率。结果:A组的畸形精子率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精子参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WHO手册(2010)的参考值对照,A、B组的精子活动率均数、前向运动精子率均数和B组的正常形态精子率均数低于参考值下限。A组和B组分别有11例(47.8%)、5例(26.3%)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和正常形态精子率达到WHO的参考值范围,但达到WHO参考值的例数比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0~58岁有生育需求中老年男性的精子参数低下,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精子-透明质结合试验(hyaluronan binding assay,HBA)与精子常规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相关性,探寻精子质量评估和授精方式选择的新指标。方法:对进入IVF-ET周期的136例患者进行HBA检测,并按HBA结合率将患者分为HBA结合率≥65%组(A组)与HBA结合率65%组(B组),统计分析HBA与精液常规参数、体外受精率、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相比,精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者的前向运动(PR)精子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B组(P0.01),而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活产婴儿出生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A反映精子活动力,对体外受精率具有指示作用,对于临床选择体外辅助授精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精液中处理前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C)与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26对不孕夫妇共563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TPMSC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活力、PTMSC的相关性,按照TPMSC不同分成3个区间组:10×106组(A组)、(10~19)×106组(B组)、≥20×106组(C组),比较这3组的前向运动精子(PMS)回收率和周期临床妊娠率。结果:TPMSC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活力、PTMSC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不同TPMSC数量组处理后PMS回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82%、17.59%、16.35%,A组周期妊娠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MSC是反映精液质量的重要综合参数,是夫精人工授精选择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刘杨  谢明水  李玲 《生殖与避孕》2009,29(12):827-829
目的:分析阴道加德纳菌体外对人精子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的影响。方法:将阴道加德纳菌制成活菌悬液,在体外与经上游优化处理的正常人精子孵育。设无菌对照组(A组),细菌∶精子比为1∶1(B组);10∶1(C组);100∶1(D组),分别孵育0 h、1 h、2 h、4 h,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精子分析系统检测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结果:B组孵育4 h后,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无明显变化。2 h后,A、C组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存在显著差异。D组孵育1 h后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道加德纳菌体外对人精子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有直接影响,且与菌量和孵育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对性激素和精液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型、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对精液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A组)、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B组)、正常生育者(C组)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法(ELISA)测定其外周血性激素水平,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仪测定精子密度、活动精子、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以及畸形精子百分率。结果:①A组与C组比较,FSH、LH明显升高,而T明显下降(P<0.05),B组与C组,以及A组与B组之间FSH、L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与B组与C组比较,精子密度、活动精子、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有明显下降,畸形精子百分率升高(P<0.05),同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程度越重,其对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及精液参数影响越大。早期发现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对治疗男性不育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相关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规IVF受精失败原因,以进一步提高IVF受精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IVF中受精率低下或受精失败患者的各种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结果:438个常规IVF取卵周期中,受精率≤25%的周期30个(A组)(6.85%)。其中12个周期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最终共20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但均未获得临床妊娠。与受精率正常的周期(B组)相比,A组精子密度、活率、a级精子比例、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MS)及分离后的精子活率、PMS比例、精子密度等均显著降低(P均<0.05)。组间的获卵数无明显差别,但A组MI期及GV期卵的数量明显高于B组(P<0.01)。其他受精失败因素包括对精子因素导致受精失败的7例在随后的周期进行ICSI,5例获得临床妊娠。结论:受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精液各参数下降及卵子发育不成熟是其主要原因;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的妊娠结局差;对于精子因素造成的受精失败,在以后的周期中行ICSI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步射精法在人精子优选技术中提高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的有效性。方法:40例少弱精患者随机分为:完整精液组(20例)和部分精液组(20例)。禁欲4-5d,手淫连续完成射精和分步射精获取精液,应用上游法优选精子。比较二组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和上游后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等参数的差异。结果:部分精液组精子的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的比率及其回收率都明显高于完整精液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步射精法在精子优选技术中能够明显提高前向运动精子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子核成熟度与精液参数关系。方法:49例精液标本,其中生育组15例,不育组34例。应用精子质量自动检测系统(CASA)进行精子密度、活力分析,伊红染色进行活率分析,联苯胺染色评价精液白细胞,采用精子形态检测系统下人工修正方法分析精子形态,用苯胺蓝染色评价精子核成熟度。结果:不育组苯胺蓝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生育组(P<0.05)。形态异常精子组中头部异常、颈部异常、尾部异常、无定型、其它畸形精子组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形态正常精子组(P<0.05)。苯胺蓝染色阳性精子率与形态正常精子率、活力、活率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苯胺蓝染色阳性精子率与精子密度、精液白细胞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精子核成熟度异常可导致男性生育力下降,精子核成熟度是评价男性生育力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对受精能力的预测以及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6月期间本中心正常受精的短时体外受精(IVF)患者1 630例作为对照组(短时IVF组),因短时受精失败行补救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130例作为研究组(R-ICSI组),检测并分析两组精液的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浓度、前向运动率、正常形态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1)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总Gn用量、Gn使用时间以及获卵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R-ICSI组的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63.8±17.4)%]显著低于短时IVF组[(71.8±13.6)%](P0.01),并同时伴有精子浓度和正常形态率的明显下降(P0.05),但其均值却仍然高于精液常规参数的正常参考值;(3)R-ICSI组的正常受精率(70.8%)、总受精率(76.2%)及优质胚胎率(50.0%)均显著低于短时IVF组(76.01%,85.0%,59.0%)(P0.01);(4)R-ICSI组平均移植胚胎数(2.0±0.2)显著高于短时IVF组(1.9±0.3)(P0.01),但种植率(36.6%)却仍然低于短时IVF组(49.0%)(P0.05);R-ICSI组临床妊娠率低于短时IVF组,胚胎停育率高于短时IVF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对IVF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合常规参数,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低于63.8%时,受精失败风险增加,但其对于妊娠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精子2种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的效果。方法:10例精液标本,同一例标本分别采用扫描电镜一般样品制备程序(方法A,A组)和本实验室方法(方法B,B组)处理。方法:B组减少了固定后洗涤精子、脱水和醋酸异戊脂置换的时间,增加了多级乙醇浓度梯度。观察2组开裂精子率的差别。结果:应用2种标本制备程序处理的各例标本,均可观察到开裂或断裂的精子。裂开部位可发生在精子头部、颈部或尾部,以发生在头部为多见,其次为颈部。A组的开裂精子率为28.9±16.2%,B组的为14.1±7.7%,B组的显著少于A组(P<0.01)。结论:方法B的程序更适合于人精子标本的制备,可减少精子表面的开裂或结构断裂,有利于人精子超微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