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74岁女性患者,手足及口周部位皮肤变硬2个月余,伴乏力、酱油色尿1个月。血清肌酸激酶4 242 U/L,肌红蛋白1 124 ng/ml。诊断为重叠综合征并发横纹肌溶解症。经甲泼尼龙80 mg每日1次、甲氨蝶呤15 mg每周1次治疗,效果不理想,转入肾病内科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清肌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口服甲泼尼龙40 mg每日1次,定期复诊并缓慢减量。目前甲泼尼龙减量至16 mg/d,己持续治疗1年,血清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 syndrome, RM)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释放大量肌红蛋白(MB)、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进入外周血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常见的病因有肌肉代谢异常、肌肉损伤、炎症、低氧、中毒、饮酒、痉挛抽搐等,是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重要的原因之一。RM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为20%~33%[1]。尽早的诊断和及时治疗与预后相关。舒洁等报道早期给予患者血液净化治疗,特别是CVVH治疗可缩短ARF的病程,是成功抢救RM合并ARF患者的关键。本文主要观察CVVH在临床上治疗RM 合并ARF的疗效。现将2011年~2013年收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的14例重症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合并急性肾衰竭(ARF)患者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0岁,因全身皮疹、发热伴肝功能损害20余天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四肢非凹陷性水肿、潮红,全身大量糠状细小脱屑,双下眼睑可见轻微红斑,上覆细小鳞屑.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1.67×109/L,丙氨酸转氨酶21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05 U/L,肌酸激酶962 U/L,乳酸脱氢酶519 U/L,肌红蛋白608 ng/ml,肌电图检查:肌源性受损.诊断为药物超敏综合征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好转出院,门诊随访,至今病情无反复. 相似文献
4.
皮肌炎并发鼻腔、鼻窦癌1例秦恩波(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100038)北京铁路总医院耳鼻喉科患者男,65岁。因面部红斑、肌肉无力9个月,流涕、鼻塞6个月,症状加重1个月,于1991年5月7日以皮肌炎收入院。于1990年6月面部起红斑,不痛不痒,四肢肌...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25岁,皮肌炎病史10年,2年前开始于腰部出现皮下钙沉着,并迅速发展为躯干四肢广泛的钙沉着,伴活动受限.患者入院时肌无力症状显著,全身大片紫红色水肿性斑片,指关节活动受限,呈屈曲位,躯干四肢可触及大片不规则质硬肿块,肌酶升高显著.给予泼尼松、甲氨蝶呤、羟氯喹治疗4周后,患者皮损、肌酶及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采用地尔硫(艹卓)进行试验性治疗,仍在随访中.Abstract: A case of dermatomyositis coupled with extensive calcinosis is reported. A 25-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a 10-year history of dermatomyositis. Two years prior to the presentation, subcutaneous calcinosis emerged on the waist, and rapidly involved the trunk and limbs with limited mobility. On admission,the symptom of amyasthenia was remarkable with extensive prunosus and edematous macules all over the body surface, many large firm irregularly-sized subcutaneous masses on the trunk and limbs, limited mobility of knuckles in the flexed posture. There was also a marked increase of serum creatase. After treatment with prednisone, methotrexate, hydroxychloroquine for 4 weeks, an evide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the lesions and amyasthenia along with a reduction in serum creatase level. The use of diltiazem was attempted to manage calcinosis in this patient, who was still under follow up till the time of this writing.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双手背、肘关节处红斑2年,咳嗽6个月,胸闷、喘憋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掌指关节伸侧、双肘关节伸侧红斑,表面少许鳞屑,伴双肘疼痛,到我院皮肤科就诊,考虑为"过敏性皮炎",予以"乙氧苯柳胺、地氯雷他定、地奈德乳膏、氧化锌软膏"等治疗20余天,皮疹消退,双肘疼痛减轻。6个月前患者出现咳嗽、咳白痰,量较多,伴声音嘶哑、脱发、纳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8岁。全身起疹伴瘙痒1个月。面部、双上肢及大腿外侧出现红斑和水疱,并逐渐出现肌无力和吞咽困难。诊断:皮肌炎;卵巢癌。予激素治疗及手术切除卵巢癌组织,疗效较好。本文就本例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在发病特点、皮疹表现、血清指标和预后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9.
10.
2例患者中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5岁、31岁,病程分别为2个月、2年.临床表现:分别于劳累和分娩后出现面部水肿性紫红斑,伴肌痛,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皮疹发展至四肢,并出现关节疼痛、心慌、气短,分别于2000年4月和2002年9月收住院治疗.体格检查: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但活动受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及四肢伸侧均可见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扩张性淡紫色红斑,轻度水肿;掌指关节伸侧可见Gottron丘疹,指趾末端毛细血管扩张,雷诺征阳性;四肢肌力3~4级.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肌酸激酶(CK)正常;血糖、血脂、肾功能正常;抗核抗体(ANA)及抗可浸出性核抗原(ENA)抗体均(-);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甲胎球蛋白(AFP)均正常;胸部X线片检查见肺间质病变;头颅及鼻咽部CT检查未见占位性病变;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诊断:皮肌炎.治疗:入院后分别口服泼尼松60 mg/d、硫唑嘌呤50 mg每日3次、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和甲泼尼龙80 mg/d静脉滴注及支持对症治疗.皮损逐步减轻,肌痛缓解,能下床活动,无呼吸困难,复查ALT、AST、LDH均下降.糖皮质激素逐步减量后,2例患者病情反复,出现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患者均出现精神紧张、焦虑,不同意将糖皮质激素加量,甚至自行停止用药,结果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呼吸急促,紫绀明显,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病情均未能控制,最终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患者女,66岁,因面部红斑3个月,颈部、胸前红斑及四肢无力2个月于2007年11月2日收住入院.患者于2007年8月于双面颊出现红斑伴瘙痒,伴眼睑及唇部肿胀.1个月后皮损逐渐扩展至前胸及后颈部,且开始出现四肢无力,呈进行性加重.入院时已出现上肢上举困难,站立及走路闲难,无吞咽及呼吸困难表现.病程中患者饮食无异常,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明显减轻.既往史:患者于1982年因右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于2006年6月行子宫次全切、双卵巢切除手术,病理诊断为卵巢低分化浆液性乳头状癌Ⅲc期,术后给予紫杉醇、卡铂化疗5个疗程,随后出现大量腹水.给予联合化疗,出现骨髓抑制,2007年5月因复发再次行残余宫颈、大网膜、部分回肠、回盲部、部分结肠等切除手术,并再次给予第8次化疗.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四肢肌肉轻压痛,上肢上举、外伸及下肢下蹲、站立、行走均有困难,肌力近端3至4级,远端4级.右前胸及腹部可见手术切口,左下腹见肠瘘.双颊、额及下颌部可见略浸润性紫红水肿斑,双眼睑肿胀性紫红斑,轻度脱屑,前胸V形区及颈背部见片状红斑. 相似文献
15.
16.
17.
患者男,25岁.于1980年10月出现双膝、双踩关节红肿痛、低热、四肢伸侧皮肤红斑、消瘦、肌痛.1981年1月发生“黄疽”、项强、吞咽困难、语言不清、记忆力减退,不能起坐翻身.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