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对肝脏转移性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转移性间质瘤的MSCT资料.结果 18例中,原发灶位于食管下段1例,胃8例,小肠7例,肠系膜1例,腹膜后1例;其中多发16例,单发2例;15例为囊实性,壁厚薄不均,3例为实性;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8~150mm;平扫17例呈不均匀较低密度,边界相对较清晰,1例出现不均匀钙化;增强强化不均匀,9例明显强化,7例中等强化,2例轻度强化;15例囊实性肿瘤中央可见未强化坏死区.结论 肝脏转移性间质瘤常多发,大小不等,边界相对清晰,少有钙化;多数肿瘤内部可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以明显强化或中等强化多见,MS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肠间质瘤CT表现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 回顾性观察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CT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x2检验.结果 肿瘤起源于空肠9例,回肠13例,十二指肠3例.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13例,浆膜下型10例.病理分型:高危12例,中危7例,低危5例,极低危1例.典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肠系膜脂肪受侵呈点索状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变化不大.小肠间质瘤以5 cm为界的大小、形态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危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 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5例胃间质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均单发,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腔内型4例,腔外型14例,哑铃型7例。良性19例,直径均〈5 cm,密度均匀,强化较均匀;恶性6例,直径均〉5 cm,密度多不均匀,见囊变、坏死,且强化不均匀。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瘤内见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多排螺旋CT可同时观察肿瘤本身、周围脏器及有无转移等重要征象,对鉴别良、恶性肿瘤,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血供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CT特点,结合CT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肿瘤血供的研究。CT扫描采用快速薄层扫描,螺距15:16,层距、层厚均1mm,原始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成像(CTA)。[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3cm,小肠及其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4.5cm。大多数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CT增强的强化值平均增加33Hu。CTA对肿瘤血供显示率为72.41%,胃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胃左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小肠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肠系膜上及下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A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来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分类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病例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均为单发.良性2例,恶性5例,发生于胃4例,空肠者3例.CT表现:良性间质瘤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分叶;恶性间质瘤,直径大于5cm,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分类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病例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均为单发。良性2例,恶性5例,发生于胃4例,空肠者3例。CT表现:良性间质瘤直径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分叶;恶性间质瘤,直径大于5 cm,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9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胰头部5例、颈体部3例、尾部1例;呈不规则分叶状7例,椭圆形2例;最大径约2.3~7.6 cm,平均4.9 cm.CT平扫肿瘤边界欠清,呈等或略低密度,CT值平均36.5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或中度持续强化,7例均匀强化,2例强化不均.5例肿瘤包绕邻近血管,类似“血管漂浮征”.所有肿瘤未见钙化,未见明显胰管增宽,2例出现胆总管轻度增宽.腹腔或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6例,增强较均匀一致,中等强化.结论 CT对肿块型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分析其CT表现。[结果]20例GIST.胃12例,小肠6例,结肠2例;恶性13例,交界性2例,良性5例。12例GIST边界清晰,8例与胃肠壁分界不清。平扫12例GIST密度均匀.CT值为20~48HU.增强后强化均匀,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20例GIST术前CT诊断GIST17例,平滑肌瘤2例.不能确定来源1例。术前正确定位者19例,占95%。[结论]CT对GIST定性有难度,但对肿瘤的定位、分期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颖  时博  杨华  王欣  郭亚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5,(15):2190-2192
目的:探讨超声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和CT表现。结果:2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24例,复发4例。 6例位于胃,22例位于肠道。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分为实性低回声型与囊实混合回声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物内部和边缘部见彩色血流点条状或环形分布。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均匀或不均匀,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 结论:GIST 的CT和超声表现没有特异性,但两者联合应用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结合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均经手术病理检验证实为GIST病人的CT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1)18例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边界清楚,13例平扫及增强密度均匀,强化明显,5例瘤灶内有坏死液化区;肿瘤周围肠管不同程度受压移位或粘连.(2)15例源于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的间质瘤均行内镜检查,4例瘤侧胃壁镜下所见黏膜呈外压性改变者未行咬检;11例伴有溃疡形成,溃疡处咬检获取病理组织.(3)18例均行手术后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18例CD-117均为阳性,13例CD-34阳性,10例Vimentin阳性.结论:CT与内镜相结合检查,能提高胃、十二指肠及结肠GIST定位、定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re rare m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rogress in diagnosis has led to increased recognition of this diseas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effective, molecularly targeted therapy has revolutionised its management.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with imatinib has led to unprecedented improvements in progression 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and there are ongoing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optimal pre‐operative and adjuvant use of imatinib. Second‐line sunitinib is now available for patients who develop resistance to imatinib, and third‐ and fourth‐line therapie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in clinical trials. In this ever‐changing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 were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outline current best practic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GIST25例临床资料。结果恶性GIST23例(92.0%),交界性恶性GIST2例(8.0%)。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肿瘤完全切除23例(92.0%),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4.4%(17/18)和50.0%(10/20)。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8年,复发和转移18例。全部病例术后口服伊玛替尼(格列卫),中位无瘤生存期短期服药组(15±3)月,长期服药组(52±3)月。全组无瘤生存期(35±13)月,转移、复发后中位生存期未治疗组(6±0.3)月,单纯服药组(23±10)月;服药加手术组(51±11)月,平均生存期(12±13)月。短期服药组与长期服药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0%、21.0%、21.0%和100.0%、82.0%、36.0%。肿瘤转移、复发后未治疗组,单纯服药组与服药手术组0.5、1、3、5年肿瘤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14.0%、0.0%、0.0%、0.0%,64.0%、51.0%、0.0%、0.0%和88.0%、83.0%、76.0%、21.0%。结论小肠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临床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阳性的联合诊断。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分子靶向综合治疗是小肠GIST的主要手段。肿瘤复发转移后的积极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肠道来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71例肠源性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部分随访资料,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1例GIST患者中,病灶原发部位小肠51例,结直肠15例,肠系膜5例.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45.1%,32例),其次为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2.5%,16例;16.9%,12例),复发风险极低危l例,低危16例,高危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核分裂相和复发危险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均P<0.05).复发风险高危组中,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患者的预后好于未服用药物的患者(P<0.05).结论 肿瘤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是肠源性GIST的最佳治疗模式,肿瘤最大直径、核分裂相及复发危险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l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6例),消化道出血(14例)。病变部位在胃(12例)、小肠(6例)、直肠(1例)、结肠(1例)。均行手术治疗。20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6例。免疫组化CD117(+)90%,CD34(+)85%。随诊率100%,患者均存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网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瘤,与真性平滑肌瘤极为相似,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其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因此,其诊断、鉴别诊断存在着较大困难。常规病理学检查很难预测GIST的预后,肿瘤大小、有丝分裂率以及其他的一些次要因素均影响其预后。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良性GIST预后极好,手术的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复发者或恶性者即使手术其预后也极差。而STI571(imatinibmesylate,STI571)的出现给GIST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公认的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或复发的GIST一线治疗药物,STI571的问世使得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时代。但STI571是迄今为止惟一用于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于临床使用时间不长,病例数有限,其确切疗效、毒副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此外用药时间、剂量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极低危险性6例,低危险性10例,中危险性8例,高危险性9例.25例患者获随访1~3 a,其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2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余20例患者术后定期复查,未再进行相关治疗.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1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GIST 15例,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食管1例,直肠1例,小肠系膜2例,结肠系膜1例.术前1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仅平扫.[结果]恶性GIST平扫CT表现:病灶体积均大于5cm;胃肠道壁增厚4例,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1例;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CT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5年收治的37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2.3岁,男女比为1.6:1。免疫组化表型CD117、CD34阳性率均为84%,SMA阳性率38%,S-100蛋白阳性率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0例,恶性18例。其中36例行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