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1例同时性肝转移结肠癌病例的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初诊时肝脏多发转移无法切除,经过多学科讨论后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意外实现肝脏转移灶和结肠原发灶的切除.术后9月,患者肝脏转移癌复发,经过多学科讨论治疗后再次获得缓解.该病例的诊治过程说明,多学科诊治对于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初始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应根据其耐受性和治疗的反应情况动态调整治疗目标.多学科诊治团队需常态化和专业化以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1例初诊Ⅳ期老年乳腺癌病例的多学科专家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过程.该病例初诊时78岁,右乳腺巨大肿物破溃,伴随多发骨转移、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疾病分期为Ⅳ期老年乳腺癌.经MDT讨论后患者接受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疗效不显著,再次MDT讨论后,接受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内分泌药物(来曲唑)治疗,实现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10个月,疾病进展,更换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获得长期获益.唑来膦酸治疗20个月后,患者出现左侧下颌骨病变,因无法明确是下颌骨坏死还是骨转移进展,经MDT讨论并尊重患者意愿,行姑息治疗9个月后死亡,总生存期32个月.该诊治过程说明,MDT诊治对转移性乳腺癌治疗可提供重要支持;老年乳腺癌因不同的疾病特点且缺乏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尤其需要MDT模式指导治疗,全面评估风险与获益,予以个体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1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过表达的胃腺癌同时性肝肺转移患者的多学科诊治过程.该患者初诊时病情危重,肿瘤负荷较大,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化疗禁忌证.经多学科讨论后,在积极处理合并疾病的基础上,谨慎给予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肝肺转移灶明显缩小并长期控制;在此过程中,原发灶缓慢进展,是肿瘤异质性在临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考虑到既往存在消化道出血病史,经多学科充分讨论衡量利弊后,切除原发灶,现以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疾病稳定,生活质量较高.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体现了多学科诊治在广泛转移的胃癌患者中仍然存在重要的价值,对于指导患者争取治疗时机,获得一线生机,改变预后结局,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属于罕见肿瘤.本例患者发病后曾行肝脏肿瘤切除术和右侧第10肋骨肿瘤切除术,经术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术后1月出现多发脑转移,经第1次多学科讨论,先行替尼泊苷联合顺铂方案化疗5周期,辅以现代化中药制剂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再序贯行头颅伽玛刀放疗,颅内病灶得以有效控制,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客观疗效达到部分缓解.后颅内病灶进展,采用多种细胞毒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颅内病灶稳定较长时间.后颅内病灶再次进展,进行第2次多学科讨论,给予全脑放疗,再次获得控制(部分缓解).目前患者仍然带瘤生存,生活质量良好,从诊断至今生存期已达37月,充分体现多学科诊治团队能够优化罕见肿瘤的治疗方案,有计划、合理的综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1例直肠癌合并原发性肺腺癌病例的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肺腺癌。经多学科讨论后,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吉非替尼250 mg,1次/d+卡培他滨1500 mg,2次/d)。在积极治疗肺腺癌的基础上,目前已行直肠癌病灶的切除,并于胸外科规律随访。该病例的诊治过程说明,多学科诊治对于改善同时性直肠癌合并肺腺癌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初始不可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应根据其耐受性和治疗的反应情况动态调整治疗目标。多学科诊治团队需常态化和专业化以实现患者的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1例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脏及腹膜后淋巴结寡转移患者的多学科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经过.患者就诊时为直肠癌伴有同时性的肝转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病灶属于潜在可切除目标.经过积极的全身治疗后,患者接受切除原发肿瘤以及髂血管旁转移淋巴结的手术.术后反复多次出现疾病的寡进展,通过有效的全身治疗以及多次有效的局部治疗获得长期的生存.该病例诊治经验提示,MDT制度可以给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并帮助患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符合寡转移的患者,有效的全身治疗配合有效的局部治疗往往能带来最大的生存获益,而有效的局部治疗包括但不局限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1例肺腺癌患者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因右侧肺部占位首诊,经多学科讨论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6月后患者出现肝转移,基因检测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经多学科讨论,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一线靶向治疗,此后疾病反复多次进展,在血液循环肿瘤DNA基因检测引导下,疾病得到控制并有较好的生活质量。此病例的诊疗过程说明,肺癌患者需要多学科诊治,基于血液基因检测,最终实现规范化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后,肿瘤疗效不一致,后经过多次多学科讨论,接受综合诊治的经过.该患者通过经皮肺穿刺明确Ⅳ期左肺腺癌伴纵隔肺门淋巴结、双肺及脑转移,基因检测示EGFR 19外显子缺失,一线予以EG-FR-TKIs治疗.疗效考核提示左肺病灶持续有效,但右肺病灶进行性增大.右肺病灶再次活检提示鳞癌,后经化疗及右肺病灶局部放疗,双侧病灶均得到控制.患者经过多次多学科讨论,实现个体化诊疗,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3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均为复治病例.化疗方案均选用多西他赛加DDP方案,合并脑转移患者再联用司莫司汀.每例化疗持续2个周期以上,共68个周期.结果30例化疗患者CR 1例,PR 20例,SD 7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70%.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3.3%.结论多西他赛是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可靠的抗癌药物之一,毒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疗效满意,可以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例1:患者男,56岁,因左颈包块1年入院.入院后取颈淋巴结病检示左颈恶性肿瘤,免疫组化示颈转移癌结节,不能明确组织来源.经有关检查未发现原发灶,2个月后发现肝、骨转移.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未发现原发肿瘤.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孚贝 (卡莫氟 )联合肝动脉灌注对大肠癌肝转移疗效及不良反应 ,对 4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行大肠癌根治术加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和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 2 0例 ;对照组 :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 2 0例中 15例合格病例。观察组肝转移灶CR 1例 ,PR12例 ,近期有效率 65 0 % ( 13 /2 0 )。对照组CR 1例 ,PR 9例 ,近期有效率 66 7% ( 10 /15 )。 1、2、5年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 90 0 % ( 18/2 0 )、65 0 % ( 13 /2 0 )、2 5 0 % ( 5 /2 0 ) ;对照组为 93 3 % ( 14 /15 )、66 7% ( 10 /15 )、2 6 7% ( 4 /15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口服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自门静脉化疗泵注药(5-FU、MMC和EPI),对照组自周围静脉注药。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55.00%(11/20),肝转移率12.50%(3/24);对照组5年生存率33.33%(6/18);肝转移率27.27%(6/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效果好。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修饰柑橘果胶(modified citrus pectin,MCP)和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已分别被证实能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肿瘤转移的形成。探讨不同浓度的MCP及与ES联用后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经小鼠脾脏下极包膜注入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13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MCP组、中剂量MCP组、高剂量MCP组、ES组、低浓度MCP ES组、中浓度MCP ES组和高浓度MCP ES组。MCP加入饮用水中,各组浓度分别为0、0、0.01、0.025、0.05、0、0.01、0.025及0.05g/L,ES剂量均为2mg/kg,腹腔内给药,隔天1次。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制作肝转移瘤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galectin-3、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galectin-3和VEGF浓度。结果(1)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80.0、73.3、60.0、86.7、73.3、73.3和60.0。高浓度MCP组、中浓度MCP ES组、高浓度MCP ES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肝转移灶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高浓度MCP ES组与ES组比较,肝转移灶数目明显减少(P<0.05)。(2)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脾脏种植瘤体积中位数分别为1.51cm3、0.93cm3、0.77cm3、0.70cm3、1.25cm3、1.15cm3、0.75cm3和0.67cm3。中浓度MCP组、高浓度MCP组、中浓度MCP ES组、高浓度MCP ES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脾脏种植瘤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3)各组肝转移瘤galectin-3、VEGF表达相互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4)阳性对照组和各治疗组的血清galectin-3、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值<0.01);阳性对照组与各治疗组相互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5)各组肝转移瘤MVD分别为28.47±3.22、27.47±3.22、26.92±1.47、26.91±2.41、26.43±1.47、26.50±3.09、25.45±1.96和24.73±3.09,各浓度MCP ES组肝转移瘤MVD计数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值均<0.05)。结论单用MCP或与ES联用均能有效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和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4.
全脑照射加Vm-26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Vm-26配合全脑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放疗组30例)和放化疗综合组(综合组30例).放疗组:全脑常规放疗40 Gy/4周.综合组:放疗方法与单纯放疗组相同,放疗第1天开始给药,Vm-26 60 mg/m^2,1次/周.结果:放疗组和综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24/30)和83.3%(25/30).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放疗组为5.4个月,综合组为7.6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5,P=0.018 0,综合组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高于放疗组,但大部分患者能耐受.结论: 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加Vm-26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三氧化二砷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是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有剧毒,但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综述其在肝癌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阐明As2O3的抗肿瘤机制主要为通过调控多种基因选择性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选择性细胞毒作用、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改变肝癌细胞核基质蛋白成分及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细胞抗原(PCNA)的表达等;细胞周期分析显示As2O3可以阻滞肝癌细胞于S+G2/M期;与ADM、DDP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丁硫氨酸亚矾氨(BSO)可增加肝癌细胞对As2O3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谢斌  唐春  黄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0):1584-1586
目的:观察金龙胶囊对肝切除术后肝癌肝内转移复发、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细胞癌12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常规化疗对照组,观察血清中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检测血清中的MMP-9和AFP水平;术后1年内,每个月行B超检查1次,每3个月行增强CT1次,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临床疗效并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术后肝癌切除联合金龙胶囊治疗组CD4 /CD8 和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AF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半年影像学检查肿瘤复发率为37.7%(23/61),与对照组60.6%(37/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后联合金龙胶囊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的水平,有效抑制残肝术后肝内转移的发生;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及时恢复;同时可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对于肝细胞肝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科  马国安  孔轶 《齐鲁肿瘤杂志》2012,(17):1347-1349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应用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原发性HCC根治术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给予FOLFOX4(奥沙利铂+CF+5-FU)方案辅助化疗。对照组44例,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AFP≥400μg/L的患者中有82.1%降至400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P=0.01),治疗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7.8%、64.4%和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40.9%和17.5%(P=0.02)。治疗组的1、2和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辅助化疗的毒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副反应、骨髓抑制和神经毒性,经对症治疗均可好转。结论:原发性HCC根治术后行FOLF0x4方案辅助化疗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食管癌和鼻咽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50例晚期食管癌和鼻咽癌患者应用HCPT4.68~7.04mg/(m2·d)[中位剂量为5.6mg/(m2·d)],静脉滴入,连续3d,DDP58.5~100mg/m2(中位剂量为70mg/m2),静脉滴入,d1,21d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全组化疗共161个周期。结果:46例可评价患者中有效率为45.7%(21/46),CR2例,PR19例,SD18例,PD7例;食管癌有效率为42.9%(12/28),鼻咽癌有效率50.0%(9/18)。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腹泻;一过性肝、肾功能轻度损伤。Ⅲ/Ⅳ度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血小板下降及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9.2%(47/161)、21.7%(35/161)、13.0%(21/161)和2.5%(4/161)。结论:HCPT联合DDP治疗食管癌和鼻咽癌疗效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肝转移治疗疗效。方法 :对食管癌肝转移灶 18例行介入治疗 ,10例行单纯全身化疗。分析食管癌肝转移的治疗方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1、2、3年生存率介入治疗组分别为 3 3 83 %、11 2 8%和0 ;单纯化疗组分别为 3 2 9%、10 69%和 0。两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介入治疗和全身化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需根据病情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