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57例行内镜检查取活检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术前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57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黏膜内癌12例(21.1%),原位癌22例(38.6%),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31.6%),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8.8%)。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7.6%,其中有10例不相符的患者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结论对于病理学活检、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为直径〈30mm无肿瘤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黏膜下剥离术是这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创伤小,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ESD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治疗的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A、B组.A组采用EMR内镜治疗法,B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分析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治疗效果间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总体较好,2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治疗效果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6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9月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66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对ESD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66例76处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接受ESD治疗,ESD整块切除率100%(76/76),完全切除率90.8%(69/76)。病变直径10~50 mm,中位直径22 mm。手术时间15~218 min,中位手术时间60 min。ESD术后喉水肿发生率21.2%(14/66),无1例行临时性气管切开;吸入性肺炎发生率9.1%(6/66);下咽病变直径大于30mm,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5/15),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ESD术后病理提示4处基底切缘阳性,其中1处存在脉管浸润;2处水平切缘阳性;1处脉管浸润、基底切缘及水平切缘均阳性;1处脉管浸润,治愈性切除率89.5%(68/7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77个月,中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病灶情况及术后并发证。结果患者均完成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其中2例因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而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未见腹腔淋巴受侵犯。手术平均用时为(62.5±2.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0.5±3.9)ml,一次性病灶整块切除率为87.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7.5%。肿瘤平均直径为(1.8±0.8)cm,恶性肿瘤85例(70.8%),癌前病变35例(29.2%),术后穿孔2例(1.7%),延迟出血5例(4.2%),下腹轻度疼痛13例(10.8%)。结论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效果良好,患者损伤小,病灶完整切除率较高,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进展期头颈部癌(head and neck cancer, HN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实施的19例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进展期HNC患者(ESD 1组)的临床资料,并纳入35例同期ESD治疗的单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 2组)的临床资料与之比较,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及术后生存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食管病变部位、食管病变长度、食管病变环周面积、食管病变放大胃镜分型及术前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D 1组全组病例进展期HNC包括下咽癌14例,口咽癌3例,口腔癌3例,喉癌1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大出血及食管穿孔发生。ESD 1组与ESD 2组在食管固有肌层损伤率[15.8%(3/19)vs 14.3%(5/35),P=0.882]、ESD手术时间[(71.4±39.4)min vs(67.8±3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据其临床表现及经内镜超声检查结果确诊为SMT的患者22例,肿瘤直径0.5 ~3.0 cm,均行ESD治疗,术后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22例SMT患者行ESD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病理学诊断:食管平滑肌瘤6例,早期食管癌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胃黏膜内癌2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结肠脂肪瘤1例.手术时间(自进镜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35 ~ 116 min,平均53 min.22例患者均未出现皮下气肿、纵隔气肿、隔下游离气体等穿孔体征,无大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7d,平均5.5d.术后均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复查胃肠镜,均未见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SMT的一项简单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在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最常用的内镜下治疗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但近年来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逐渐被证实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效果显著,但两者效果的比较尚无明确定论。本篇Meta分析通过系统性比较ESTD与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医学库。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19-04-0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评估文献质量并收集有效性指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灶面积)及安全性指标(出血率、穿孔率、狭窄率及局部复发率),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中英文文献,Meta分析研究显示,ESTD组整块切除率为99.23%(388/391),高于ESD组的94.43%(42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ESTD组完整切除率为92.07%(360/391),高于ESD组的83.30%(37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ESTD组切除病灶面积(WMD=2.39,95%CI:1.86~2.93,P<0.001)较ESD组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并发症方面,ESTD组的出血率为6.11%(19/311),低于ESD组的15.93%(5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TD组的穿孔率为1.18%(4/338),低于ESD组的4.56%(20/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ESTD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35%(2/148),低于ESD组的10.74%(16/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2组在手术时间(WMD=-8.19,95%CI:-16.4~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ESTD组术后狭窄率为17.08%(41/240),低于ESD组的15.09%(48/3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与ESD相比,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时,在部分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上存在优势,但仍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围手术期系统管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3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术治疗和围手术期一体式系统化管理。结果 经围手术期系统化管理,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ESD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1天,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SD手术可作为治疗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系统化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联合放疗治疗侵犯黏膜下层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5年11例已侵犯黏膜下层但尚未远处转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ESD术,术后均进行了放疗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均被整块切除,平均肿瘤直径为28mm(12~53mm);侵及至sm1患者8例,sm2患者3例;切缘均为阴性,1例患者淋巴结有转移。放疗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51个月(20~70个月)。无患者死于食管癌,无患者复发。[结论] ESD联合放疗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并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分析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EGC或癌前病变患者57例,术前均予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给予ESD治疗。分析治疗的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比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57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3个,病灶直径0.6~9.0 cm,整块切除率98.41%(62/63),完整切除率95.24%(60/63),治愈性切除率93.65%(59/63),平均手术时间(2.2±1.6)h,平均住院时间(9.3±2.9)d。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60.32%(38/63),完全一致率46.03%(24/63)。术后并发出血1例,于内镜下成功止血;发热4例,恶心伴腹痛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前活检病理不完全等同于术后病理结果,通过ESD可完整切除病灶并进一步行病理学评估,从而减少误诊、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EMR术后病理: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31/32);内镜ESD术后病理:4个病灶均完全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在随访期间内,内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3/34),死亡2例,死亡率为5.9%(2/34),总生存率为94.1%(32/34),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15/16)、84.6%(11/13)和75.0%(6/8)。外科手术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3.0%(2/67),总生存率为97.0%(65/67),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6.8%(30/31)、90.0%(18/20)和81.8%(9/11)。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84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行EMR治疗,并联合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2004~2008年间共有84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4例中,5例早期食管癌,49例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对原切除部位行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情况。方法 共入组426例上消化道SMT患者,其中位于食管346例,胃79例,十二指肠1例。经超声内镜诊断SMT 位于黏膜肌层284例,黏膜下层87例,固有肌层55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4~6cm,平均(0.90±0.03)cm。426例SMT中333例行黏膜切除术(EMR),37例行黏膜剥离术(ESD),47例行黏膜挖除术(ESE),9例行全层切除术(EFR)。结果 EMR组中314例完整切除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4.3%。ESD组、EFR组均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ESE组44例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3.6%(44/47),3例治疗失败转行外科手术。ESD组穿孔和出血各1例,发生率为2.7%;ESE组穿孔2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 4.25%。EFR组为实现病灶完整切除,均将瘤体以及与之相连的固有肌层一并切除,实施主动穿孔,术后完全缝合胃壁缺损。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326例,间质瘤58例,异位胰腺、脂肪瘤、潴留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机化、淋巴管瘤、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共4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9)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在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间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89例消化道早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在内镜中心时间、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创面出血0例,感染1例,腹痛3例,总发生率为8.9%;对照组患者为创面出血2例,感染3例,腹痛4例,总发生率为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在内镜中心时间分别为(39.5±5.0)min和(115.0±15.0)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5±5.5)min和(136.0±19.0)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在内镜中心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行ESD的167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评估核心量表(EORTC QLQ-C30)和食管癌补充量表(EORTC QLQ-OES18)比较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生命质量,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6个月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EORTC QLQ-C30示, 患者术后1、6个月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领域的呼吸困难、便秘、恶心呕吐、疲劳、经济状况得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ORTC QLQ-OES18示, 患者术后1、6个月咽口水困难、梗阻、进食主动性差、口干、咳嗽得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吞咽困难得分术后1个月高于术前, 但术后6个月低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化不良得分术后1、6个月均低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