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心脏病的目的是降低心脏做功,增加冠脉流量。为了分析心舒期内血液受主动脉内气囊阻挡而产生折反波回到主动脉根部的时间,压强变化,作者借用流体力学中水击的原理进行分析讨论,并应用MATHCAD5.0版本进行计算、作图。企求对临床有关心脏病的治疗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在冠心外科的应用(附9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博(IABP)在冠心外科中的应用时机和效果。方法:对9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病人行IABP治疗,其中术前使用者12例(13.2%),术中开放主动脉30min内使用者28例(30.8%),开放主动脉30min后使用者51例(56%)。结果:使用IABP后,病人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中心静脉压、左房压下降,升压药用量减少,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左心功能改善。术前置IABP有效率91.7%,病死率9.1%;术中开放升主动脉30min内使用IABP有效率89.3%,病死率14.3%;开放升主动脉30min后使用IABP有效率82.4%,病死率41.2%。1例发生下肢缺血,没有因IABP并发症导致死亡。结论:IABP对冠心外科病人的急性左心衰治疗作用是肯定的,但应用要及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方法:从风湿性心脏病手术的病人中选择20例病人,采用日本KM-10可转式IABP导管,97型驱动装置,经皮穿刺插入法行IABP。结果:本组20例采用IABP行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患全部获得成功。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手术后易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应用了IABP技术后患症状和心功能明显改善,可显提高抢救效果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患者应用主动脉气囊反搏临床护理干预与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于2011年1月~2014年3月我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与主动脉气囊反搏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按常规流程操作,观察组患者加强对主动脉气囊反搏的临床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下肢栓塞、出血、感染等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期间的主动脉气囊反搏的护理干预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从而利于患者的康复预后,同时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术作为衰竭心脏最为安全有效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1],提高了急性心脏循环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尤其在改善心功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心肌和降低并发症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4例床旁IABP术,介绍其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72岁,其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工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例,经床旁超声心动日或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证实存在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且对扩容升压反应不良。所有患者均无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植入术(IABP)的可行性及对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7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旁植入主动脉反搏气囊,并通过超声精确定位,以减少对肾动脉的影响.记录气囊反搏前后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肾功能.结果:主动脉气囊反搏植入术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14例在IABP及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12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24~72小时成功撤除IABP.结论:床旁超声定位方法有以下优点:①节省时间,无放射线;②定位准确,有效避免反搏气囊对肾动脉血流的影响;③床旁IABP植入安全易行,迅速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循环支持;④为PTCA支架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金菲菲  王守力  韩雅玲 《吉林医学》2010,31(29):5133-5134
<正>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日益成熟,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近年来对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和大量临床实验结果的公布,心内科介入医生已逐渐拓宽手术适应证,左主干病变的介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比了双腔和单腔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对肾脏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影响,发现双腔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未引起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良变化。对比肾动脉去神经前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结果发现,反搏时产生的脉动会对血管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从而降低肾血管局部的阻力。这是气囊反搏使肾脏血流量增加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在心脏瓣膜手术后护理策略。方法回顾2008年10月~2010年8月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450例患者病例,其中20例(4%)使用IABP。因术中心脏复苏后不能撤除体外循环或停机后低心排出量应用IABP 10例,术后因各种原因应用IABP 10例。对20例应用IABP的患者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全组20例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时间20~120 h,平均治疗时间(53.0±28.3)h;早期存活17例(85%),死亡3例(15%),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右心衰竭及多脏器衰竭,2例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经处理好转。结论对心脏瓣膜手术后应用IABP的患者制定可行的护理措施,观察反搏效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IABP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对66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平均年龄63.35岁。其中孤立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占4.92%,合并1、2、3支以上病变分别占16.39%、21.31%、49.18%、8.2%。左室射血分数≤30%6例。3例因术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射搏(IABP)外科手术再血管化。65倒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1例。结果平均术前住院时间21d。搭桥平均3.08个。死亡2例,死亡率3.08%。结论尽管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是预示冠脉搭桥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现在仍是其治疗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LABP支持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起决定性作用。性别、冠脉优势情况、右冠脉的狭窄程度、左冠脉的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LMS)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LMS患者257例,男性161例,女性96例,年龄(63.4±2.3)岁(54~76岁),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30% 55例。急诊手术5例,术后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12例。103例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者体外循环辅助心脏跳动或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152例应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7例。结果257例中,共行远端吻合口681个,术后呼吸机辅助7~36 h。术后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24例(非体外循环者6例,体外循环者18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或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行IABP支持15例。肺部并发症27例;死亡7例,死因为呼吸衰竭2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2例、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例;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尽管LMS是预示CABG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CABG仍是治疗LMS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无保护左冠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LM)严重狭窄性病变(狭窄程度90%)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分析26例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LM严重狭窄性病变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技巧、手术前后影像学结果、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性事件(MACEs,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心绞痛复发等)发生、出院后随访结果等。结果该组患者均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AMI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和NSTMI24例);4例病变位于LM开口部,2例LM干段部,LM末端累积LAD3例,LM末端累及LCX3例,LM末端同时累及LAD和LCX者14例(占53.8%),属于前三叉分叉性病变20例(占76.9%);2例LM100%闭塞性病变,其余狭窄程度为90%~95%;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平均随访(13.3±8.8)个月(2.5~31个月),无1例死亡,MACE事件为0,1例患者术后13个月复查冠脉造影,原支架内未见狭窄。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心病泵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冠心病心脏直视手术后低心排泵衰竭病人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时机选择。方法 收集1999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本院应用IABP的患者39例,分为内科治疗组和外科治疗组,全组均为急性心肌梗死,三支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应用IABP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结果 IABP应用后平均动脉压(MAP)及心脏指数(CI)明显升高。本组病例中33例临床治愈,门诊随访3个月患者心功能均可维持在Ⅱ级水平,其中11例不需应用强心利尿剂。有6例于应用IABP过程中死亡,原因为不可逆的心源性休克,伴随严重疾病及IABP应用时机过晚等。结论 在冠心病继发泵衰竭患者中应用IABP的疗效是肯定的,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和应用时机。由于机器设备的进步及抗凝治疗观念的不断完善,目前IABP应用的并发症不断减少,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因此,笔者主张无论是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还是冠心病心脏直视手术后泵衰竭的病人,应更为积极地应用IABP。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9例,有3例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其中3例合并心功能不全,2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为心外科手术禁忌症.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即刻成功率100%.5例置入金属裸支架(BMS),4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3例为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1例为CYPHER-select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支架直径为3.0~4.0mm,长度为8~25mm.3例左主干分叉病变使用双支架对吻技术同时扩张支架.术后随访1~42个月.5例置入BMS患者,2例随访期间出现心脏事件,其中1例(11%)置入BMS支架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左心室功能不全;1例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使用双支架对吻技术的患者,术后2个月因心绞痛复查造影提示前降支起始部出现90%再狭窄;另3例目前无临床症状.4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目前均无临床症状,其中1例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使用双支架对吻技术患者,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再狭窄.结论:选择性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与BMS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可进一步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从中选取前降支无迂曲者及迂曲者各278例,记录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及家族史)、前降支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情况。比较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无迂曲组与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比较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的狭窄发生率(57.6%)低于迂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8,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无迂曲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2,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中度迂曲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2,P=0.005);冠状动脉迂曲组狭窄程度与无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迂曲组比无迂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确定前降支心肌桥是否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9 862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只记录并分别按照前降支有无冠脉粥样硬化及有无心肌桥进行分组)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有无家族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静息心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于前降支心肌桥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结果 9 862例患者中3 359例患者前降支存在50%以上狭窄,前降支心肌桥为3 182(32.3%)例,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7.3±5.2)mm,覆盖的心肌平均厚度为(1.2±0.9)mm。前降支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 658例,前降支无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 524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2,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心肌桥的OR值为3.07,95%置信区间2.81~3.37(P<0.001),最终经过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家族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糖尿病、静息心率等因素校正后,OR值为2.86,95%置信区间2.60~3.16(P<0.001)。结论 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多排CT 对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狭窄程度及左心功能进行评价,并研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
分析196 例于心脏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查的患者,按左前降支狭窄程度不同将其分成正常组、A 组(正常及狭
窄P<25%)、B 组(25%~49%)、C 组(50%~74%)、D 组(>=75%)共5 组,准确测量每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
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EF)分别为正常组(60.90±
5.79)%、A 组(60.27±5.53)%、B 组(59.17±6.11)%、C 组(61.25±6.02)%、D 组(51.14±7.27)%,统计分析显示A、B、C 各组与正常组
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 组和正常组组间ESV、SV、EF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排CT 能准
确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且左前降支狭窄对左心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