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探查情况确定减压节段,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运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3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充分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主要目的,同时选择性的针对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定的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角为24.0°±10.2°,腰椎前凸角22.6°±11.2°,C_7铅垂线(C_7PL)与S_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7.8±6.6)cm,C_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6.9±5.8)cm.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VAS、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115~164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50~870 ml,平均62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2.4年.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cm、(-1.2±2.7)cm,CSVL(2.9±1.4)cm、(1.7±1.2)cm,较术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个体化、有限化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10年10月本科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结合其健康状况和治疗愿望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及JOA评分,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JOA评分显著提高,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9%,优良率达94.7%。术后Cobb角平均减少了11.3°,腰椎生理前凸角平均增加了12.1°。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断棒现象,植骨融合率100%。[结论]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后路个体化、有限化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退变性腰椎侧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 2001年2月-2006年9月,经后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2~71岁,平均65.3岁.病程4~8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症状.按Bridwell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术前Cobb角17~53°,平均34°;腰椎前凸角(T12~S1)-20~-10° 10例,-40~-20°13例,平均-20.7°.对Cobb角<20°的10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20°的1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固定及融合节段:L4~S16例,L1~5 5例,L2~5 4例,L1~S15例,L2~S12例,T10~S11例.结果 患者无手术死亡.23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15个月.21例(91%)术后神经根症状和间歇性跛行缓解明显;20例(87%)腰背痛缓解明显;3例足下垂患者逐渐恢复.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为0~21°,平均15.60°,平均矫正率62%.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8.0~-18.2°,平均-36.4°.随访期内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固定头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因无相应临床症状而未予特殊处理;3例术后仍有下腰痛,3个月后2例缓解,1例减轻.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彻底神经减压,缓解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脊柱外固定器下用椎间盘镜行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伤椎行体外固定复位、椎间盘镜行椎管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用骨水泥固化伤椎或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观察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狭窄率的变化,随访6个月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发生,16例行PVP的患者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3.38±0.75)周,20例骨融合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在(10.5±2.27)周,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20个月,5例出现外固定器钉孔感染,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经相应处理或拆除外固定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P<0.0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平均恢复至94.6%±6.45%,较术前的58.66%±6.06%明显改善(P<0.01);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平均7.65%±3.80%(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时平均提高1.27±0.44级.[结论]脊柱外固定器结合椎间盘镜减压和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实现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体外复位固定和微创减压,减少手术创伤和伤椎非椎间融合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较好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28例,比较治疗前后腰及腿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2.2±0.5)分和(2.4±0.8)分,ODI评分为(30.4±13.7)分,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6.6°±4.7°,侧凸Cobb角为12.1°±5.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节段内固定的松动、失效原因,并分析翻修术的疗效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节段内固定的松动、失效患者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1.8~13岁.就诊时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34.1°,后凸平均为40.2°.均行后路翻修术.[结果]初次手术未切除孤立单发的半椎体4例,固定及融合节段过短5例,术中对幼儿矫形操作不当2例,内固定选择不佳2例,术中未植骨融合1例.本组术后侧弯Cobb's角平均12.6°,矫形率63.0%.后凸Cobb's角术后17.3°,矫形率56.9%,随访18~28个月,获得矫形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无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结论]未切除孤立单发的半椎体、固定及融合节段的策略失误、术中对幼儿矫形操作不当、内固定选择不佳、术中未植骨融合的影响是初次术后内固定的松动、失效原因.在翻修术中避免以上5种原因而制订策略,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术前CT测量椎体变异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术前CT测量椎体变异对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椎体变异,以指导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内固定植入这一新方法前后,两组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例矫形术中椎弓根螺钉使用率,矫形率异等情况.[结果] 末使用CT测苗椎体变异组患者27例,椎弓根钉使用率65%±21%,术前Cobb's角61.7°±9.0°,术后Cobb's角29.7°±4.8°,矫正率为52%±4%;使用CT测量椎体变异指导手术内植物植入组患者23例,椎弓根钉使用率94%±9%,术前Cobb's角64.0°±7.6°术后Cobb's角21.1°±3.1°,矫正率为67%±6%.两绀病例在椎弓根钉使用率和畸形矫正率上有极显著差异,P值皆小于0.001.[结论] 使用CT测量椎体变异能提供同定椎体椎弓根直径、内倾角、椎弓根钉的可使用长度等重要个性化资料,能提高术中植入椎弓根钉的植入成功率,提高侧弯畸形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6月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嵴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5例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16~24岁,平均21.2岁.15例均为完全分节半椎体,半椎体位置T113例、T1212例.术后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随访19~4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为52.3°±3.8°,术后为10.2°±1.4°,末次随访有1.6°的角度丢失,身高平均增加3.76 cm.均获得良好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嵴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植骨融合和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价单纯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不行植骨融合这一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对63例(后突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塌陷大于50%)行单纯椎弓根器械复位内固定而不行植骨融合的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了最短为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及术后24月随访时拍正侧位X片以及行损伤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的CT检查(其中63例获得了术前、28例术后即刻、以及25例术后24个月时的CT资料)。于侧位片测量Cobb角(通过邻近椎体)表示成角畸形程度;测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表示椎体前部塌陷程度;于CT片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Midsagital diameter MD)表示椎管占位程度;于2年最后随访时63例均获得下腰痛评分表(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结果63例最后随访时LBOS评分优者46例(优良率88%),中5例(8%),3例(4%)为差;Cobb's角术前平均为20.1°,术后平均为6.2°,最后随访时为11.9°;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术前平均为49.1%,术后为17.4%,最后随访时为20.4%;椎管正中矢状径术前(n=63)平均49.8(%),术后(n=28)平均78.1(%),最后随访时(n=25)平均为91.7(%);有5例(8%)由于内固定部件断裂致内固定失败;最后随访时影像学参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正中矢状径)与LBO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单纯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不行植骨融合这一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是满意的,对这种类型骨折治疗常规行后外侧融合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