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组生长激素与谷氨酰胺协同促进短肠大鼠小肠的代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添加生长激素(rhGH)及谷氨酰胺(Gln)的肠外营养(PN)对短肠大鼠残存小肠代偿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按2×2析因实验方案,将SD大鼠随机分成STD、Gln、rhGH及rhGH+Gln组,建立PN短肠动物模型。PN6d后行小肠黏膜形态学检查,并行细胞增殖核心抗原(PCNA)测定、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的Northernb1ot测定。结果 rhGH+Gln组残余小肠黏膜形态学上呈显著代偿表现。析因分析表明,rhGH与Gln间存在协同作用(P<0.01)。其PCNA表达显著高于rhGH、Gln与STD组,分别为24.95±3.93、19.28±3.25、17.27±3.38与8.37±2.23(P<0.01);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分别为5.68±2.07、8.06±2.33、10.00±2.24及22.32±3.84(P<0.01);小肠IGF-1mRNA表达在rhGH+Gln组显著高于rhGH、Gln及STD组,分别为0.73±0.05、0.62±0.04、0.51±0.04及0.41±0.22(P<0.05)。结论 rhGH与Gln通过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与抑制其凋亡,协同促进短肠大鼠残存小肠代偿,小肠IGF-1在二者协同作用的发挥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8例接受择期胃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两组患者于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于术前1d、术后第8天检测体重、血生化、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EN组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下降幅度少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少于PN组(P<0.05)。EN组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少于PN组(P<0.05)。EN组患者肠道通透性、平均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P均<0.01)。结论: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肠内营养对老年术后患者营养代谢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对老年腹部手术后患者营养代谢和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 2 5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 (肠内组 ,12例 )和肠外营养组 (肠外组 ,13例 ) ,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分别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力苏 )和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 ,对其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血浆蛋白和累积氮平衡、肠粘膜通透性、免疫球蛋白以及感染有关并发症、营养治疗费用等方面进行观察。 结果 进行 6d的不同营养支持后 ,于术后 10d ,肠内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5 93± 5 7) μmol·L-1、累积 6d氮平衡 (30± 2 4)mg·kg-1、IgG和IgM分别为 (12 4± 1 9)g·L-1和 (15 0 0± 80 0 )mg·L-1,均高于肠外组 (P <0 0 5 ) ;用药前后甘露醇 /乳果糖 (L/M)比值的变化为 0 0 12± 0 0 11,低于肠外组的 0 0 38± 0 0 2 2 (P <0 0 1) ;血浆蛋白结果相似 ;感染并发症 ,肠内组仅有 1例 ,肠外组 2例 ;肠内组的营养治疗费用为肠外组的 36 6 %。 结论 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代谢 ,维护其肠粘膜屏障 ,更为经济和减少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治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检测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各种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并观察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补体、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而术后第8天两组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且改变量EN与P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N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EN组(P<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EN组早于PN组(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根治术后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能更好的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早期给予添加益生元的微生态肠内营养后对肠屏障损害和内毒素易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根据SAP营养代谢特点配制专用EN配方(EN-S),并添加低聚半乳糖益生元制成微生态肠内营养配方(RPE-EN).64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8组(n=8):假手术对照4d组,假手术对照7d组,SAP EN-S治疗4d组、SAP EN-S治疗7d组、SAP PRE-EN治疗4d组、SAP PRE.EN治疗7d组、SAP PN治疗4d组、SAP PN治疗7d组.采用胰被膜下均匀注射38g/L牛磺胆酸钠法建立SAP大鼠模型,营养治疗在模型建立成功后即开始.分别在第4天和第7天处死大鼠,分别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检测血浆内毒素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EN-S、PRE-EN及PN组的血浆内毒素(4d组:158.7±23.9,110.4±14.4,202.0±30-3 EU/Lvs 39.6±13.1 EU/L:7d组:140.5±20.9.88.16±30.4.210.2±30-3 EU/Lvs 40.7±12.4 EU/L)、DAO(4d组:5.17±0.62,3.44±0.59.7.29±0.68 kU/Lvs 2.01±0-34 kU/L:7d组:4.09±0.49.2.83±0.96.7.57±1.01 kU/Lvs2.12±0.42 kU/L)和AI(4d组:50.5%±9.7%,48.9%±8.5%.63.5%±6.7%vs22.6%±3.3%:7d组:41.6%±7.8%.33.8%±5.1%.64.7%±10.4%vs 23.1%±5.4%)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而EN-S和PRE-EN组的内毒素、DAO和AI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点的PN组(P<0.01);PRE-EN组的内毒素、DAO水平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点的EN-S组(P<0.01),而AI显著低于EN.S 7d组(P<0.05):EN-S和PRE-EN 7d组与4d组相比,DAO水平和AI显著降低,内毒素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未检出显著性差异.结论:添加益生元的微生态EN有助于维护SAP大鼠肠屏障功能,减少肠上皮细胞凋亡,减少内毒素易位的发生;EN在维护SAP大鼠肠屏障功能方面的作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通腑颗粒(TF)对肠缺血-再灌注(I/ R)状态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N)时小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杂种犬32只随机平均分为EN组、I/R组、I/R EN组和I/R EN TF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1h后恢复灌流造成肠I/R损伤,复流后4h实施EN.检测小肠腔内压(ICP)、血浆D-木糖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评价小肠动力、吸收和屏障功能.结果:肠I/R各组与单纯EN组比较ICP和DAO显著升高(ICP:17.5±1.1kPa,17.6±1.3kPa,17.3±1.5kPa vs 12.3±0.9kPa,均P<0.01;DAO:1.19±0.15U,1.14±0.13U,1.18±0.15U vs 0.68±0.23U,均P<0.01),血浆D-木糖明显降低(2.28±0.23mmol/L,2.31±0.14 mmol/L,2.33±0.10mmol/L vs 3.68±1.05 mmol/L,均P<0.01).肠I/R EN组上述变化最重,肠道不能耐受发生率显著高于I/R组和EN组(87.5% vs 12.5%,0%,P<0.01).EN后1h,通腑颗粒治疗组与I/R EN组相比,血浆ICP和DAO显著降低(ICP:17.1±1.3kPa vs 27.5±1.1kPa,P<0.01;DAO:1.19±0.24 U vs 1.94±0.27U,P<0.01).D-木糖明显升高(2.97±0.21 mmol/L vs 1.07±0.15 mmol/L,P<0.01);肠道不能耐受发生率也显著降低.结论:通腑颗粒能显著改善肠道吸收、动力和屏障功能指标,提高犬I/R时小肠对早期肠内营养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EN+PN组(32例)和EN组(28例)营养支持,住院第1天、14天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第1天、21天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统计感染、肠道并发症,入院第90天时进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住院第14天2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下降,EN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EN组第14天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EN+PN组第14天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EN组(P均<0.05)。第21天2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EN+PN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均<0.05),第90天时改良Rankin评分显著高于EN组(P<0.01)。结论:早期EN+PN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影响.方法: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患者在入院48 h内随机分为3组,即肠外营养(PN)组28例,肠内营养(EN)组29例和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EIN)组29例,分别行PN,EN和EIN支持14 d.检测其内毒素、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改变.结果:入院时EIN组内毒素、TNF-α、IL-6及肝功能与PN组、EN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营养支持14 d后,EIN组内毒素、TNF-α和IL-6分别为1.28 ng/L±0.17 ng/L,30.13 ng/L±8.12ng/L.36.43 ng/L±8.24 ng/L,上述指标均较PN组及EN组明显下降(P<0.01或0.05).EIN组14 d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与PN组、E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可以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减少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的发生,从而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人选择不同的营养支持模式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7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EN+PN)组。三组均在入住ICU 24~48 h内给予营养支持,持续时间均>7 d。观察并记录三组病例入住ICU时间、营养状况(均为营养支持第7天时)、撤离呼吸机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N组较PN组腹胀、应激性溃疡、高血糖、肝功损害、呼吸机相关肺炎、心衰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但营养状况差,撤离呼吸机时间及ICU入住时间略长(均P<0.05)。而EN+PN组较EN组、PN组并发症少,营养状态好,撤离呼吸机及ICU入住时间均减少,且原发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单纯EN组和PN组(P<0.05)。结论老年危重病人早期(<48 h)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可以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态及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支持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PD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术后行EN联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EN+PN组),70例术后单纯行PN(PN组),对比两组术前术后血生化指标、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EN+PN组与PN组均能改善老年患者PD术后肝功能,降低胆红素,EN+PN组术后并发症总数少于PN组(P0.05),EN+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优于P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EN可以促进老年患者P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