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的发生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 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因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而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211例(270侧)患者,术前记录咬合关系,并对其术后当天至49d以上的咬合关系进行定期随访,记录各时间段的咬合关系,计算错[牙合]的发生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各相邻时间段的错[牙合] 率进行χ^2检验。结果:颞下颌关节镜术后,100%的患者会有咬合关系紊乱的表现,85.8%的患者在术后28d内恢复;经χ^2检验,术后28d后错[牙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14.2%的患者在术后较长时间(〉49d)仍存在错[牙合]。结论: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会导致错[牙合]的发生,多数患者于术后28d内恢复:若患者术后28d后仍存在错[牙合],应考虑采用颌间弹性牵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联合正颌正畸治疗重度小下颌伴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咬合关系紊乱的疗效。方法:对2例继发于儿童时期颞下颌关节损伤的小下颌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行双侧下颌角处截骨,安置牵引器,延长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第二期在拆除牵引器后进行正畸治疗,继而采用正颌外科方法进一步矫正颌面畸形及咬合关系,术后正畸治疗矫正咬合关系,排齐牙列。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下颌骨最小牵引距离25 mm,最大牵引距离30 mm,牵引区成骨良好,SNB角由术前平均67°增加到术后80°,小下颌及偏颌畸形得以矫治。联合正颌外科及正畸治疗后,面形及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经过2年6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联合应用牵张成骨和正颌外科技术并配合正畸治疗是矫治成人重度小下颌不对称性牙颌面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联合正畸治疗重度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咬合关系紊乱的疗效。方法对1例继发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重度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经多学科会诊,确定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重建右侧下颌髁突,同期行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并联合术后正畸治疗。结果患者经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后,面形及咬合功能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联合正畸治疗成人重度小颌畸形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的正畸治疗。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6—2007年因下颌关节盘移位而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7例错患者,术前记录咬合关系,术后行局部或全口固定矫治器治疗。定期随访,记录各时间段的咬合关系。结果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100%的患者有错的发生,随时间推移错比例有所下降,经固定矫治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咬合。结论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会导致错的发生,若患者术后1个月仍存在错,需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5.
颌间弹性牵引是一种常用的调整及重建咬合关系的方法,利用颌间交互支抗的原理,通过持续的弹性牵引力来建立良好稳定的(牙合)关系。颞下颌关节与(牙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关节局部结构的改变可能造成咬合关系的改变,这种(牙合)关系的矫正,可以考虑采用颌间弹性牵引技术。本文就颌间弹性牵引技术的原理、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及其在颞下颌关节外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 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排齐牙列,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牙合)曲线,建立正颌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结果 11例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面容美观改善。结论 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术前正畸、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及术后正畸,每一操作步骤的精确到位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排齐牙列,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牙合)曲线,建立正颌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结果11例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面容美观改善.结论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术前正畸、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及术后正畸,每一操作步骤的精确到位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9.
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3例行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按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采用SAS6.12软件包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手术侧、病程、ID分期、术前开口度以及术式7项。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咬合关系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及ID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暂时错组患者较长期错组患者年龄偏大,ID分期也较高。其余统计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行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年龄和ID分期可能是其术后咬合关系能否早期自行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曲方丝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技术在错[牙合]畸形矫治后期建立稳定[牙合]关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丝弓矫治技术进入第三期,弯制多曲方丝弓,根据存在的错[牙合]畸形情况进行多种类型颌间牵引。结果采用MEAW技术,经过3~4个月颌间牵引,解决了错[牙合]畸形矫治第三期出现的问题,全部病例均建立了稳定的咬合关系。结论利用MEAW弓代替矫治后期理想弓的弯制,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颌间牵引,能获得完美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矫治时间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6—2012年在我科进行全程双颌固定正畸治疗结束的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0例,记录患者拔牙与否、矫治时间、就诊次数、矫治过程中矫治器损坏次数、失诊及弹性牵引,比较患者矫治时间和就诊次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相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平均矫治时间为26.3个月(14~40个月);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患者的矫治时间。结论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MRI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按关节镜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将患者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每组包括30例单侧手术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读片记录2组患者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错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错组患者与暂时错组相比,关节盘变形程度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均显严重。结论:通过术前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可以初步预计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能否及时恢复,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正畸治疗中第二磨牙错位萌出与正畸门诊患者第二磨牙错位的发病率和分布规律,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0~16岁的正畸门诊患者,根据初诊时第二磨牙是否萌出分为2组。实验组为初诊时4个第二磨牙均未萌出,治疗结束时均已萌出,随机抽取样本222例;对照组为初诊时4个第二恒磨牙已萌出建牙合,随机抽取样本474例,在全景片和石膏模型上分析两组患者各类第二磨牙错牙合的发病率和分布规律,用卡方检验将2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结果  对照组第二磨牙总错牙合发病率为70%,上颌第二磨牙颊倾发病率最高(36.27%),下颌舌倾发病率最高(31.65%)。实验组第二磨牙总错牙合发病率为79.73%,正畸治疗后下颌磨牙近中倾斜、远中倾斜、阻生的发生率增加,深覆盖的发生率增加。结论  正畸治疗患者第二磨牙错牙合发病率较高,要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计划,选择适当的矫治时机。  相似文献   

16.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拔牙矫正患者3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实验组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通过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上下切牙内收明显,实验组UI-SN平均减少9.13°,L1-NB平均减少6.55°,UI-LI平均增加34.42°.上唇突点-H线平均减少0.16 mm,下唇突点-H线平均减少0.26 mm.实验组治疗前后上下颌磨牙无明显前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避免了上下颌磨牙的近中移动,能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病例的矫正提供稳定的支抗来源.  相似文献   

17.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29 patients with a Class II malocclusion, the remaining overjet was corrected surgically by intraoral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 two groups. Group A was treated orthodontically in a two-phase approach, using functional and fixed appliances. Group B was treated in a one-phase approach with only fixed appliances.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in age, gender and severity of the malocclusion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distraction-osteogenesis, all orthodontic treatments could be finished successfully. The mean treatment time was for group A 44.2 and for group B 28.6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The mean orthodontic treatment time afte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as 9.1 months. The mean cost for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将新标志点应用于分析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上颌前牵引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采用上颌前方牵引方法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为实验组,选择12例骨性Ⅰ类个别前牙反颌未进行上颌前方牵引的青少年病例为对照组,加用上颌窦前后径、上颌窦前壁厚度以及上颌窦中点这三个新标志点对矫治前后的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其结果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矫治前后上颌窦前后径平均增加2.25mm,上颌窦前壁厚度平均增加2mm(P〈0.05),上颌窦中点在SN上的垂足及上颌窦前壁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传统的上颌骨测量项目,加上上颌窦中点、上颌窦前后径以及上颌窦前壁厚度这三个新标志点,能更为全面地综合分析上颌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mart Clip自锁托槽对轻中度拥挤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非拔牙矫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轻中度拥挤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86例,根据所采用矫治技术的不同,分为自锁组(采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共40例)和非自锁组(采用MBT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治疗,共46例),并对两组间的治疗效果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矫治后的第一前磨牙间距、第一磨牙间距、UI-NA距以及UI-SN角均较治疗前增大,自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均明显大于非自锁组,差异显著(P<0.05);自锁组总矫治时间以及椅旁操作时间均较非自锁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自锁组矫治后的Zung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分值均较非自锁组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对轻、中度拥挤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正治疗效果优于非自锁组MBT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有助于提高牙科医生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