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T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肝脏和肝脏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它在肝硬化的诊断、治疗、随访及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肝脏CT灌注成像的血流特点,肝脏和肝硬化CT灌注的研究现状以及多层螺旋CT在肝硬化灌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不同病变程度(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1~S4期和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的肝脏形态学(如肝叶体积、轮廓等)、血流动力学(肝脏血流灌注、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外脏器(脾、肾脏、空腔脏器等)改变的CT评价,以期找出对肝硬化程度评价有较高价值的CT影像学诊断指标,提示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成像及灌注成像技术能更早地发现及更准确地评价肝脏微循环的改变,在对肝硬化程度的评价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不同病变程度(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1~S4期和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的肝脏形态学(如肝叶体积、轮廓等)、血流动力学(肝脏血流灌注、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外脏器(脾、肾脏、空腔脏器等)改变的CT评价,以期找出对肝硬化程度评价有较高价值的CT影像学诊断指标,提示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成像及灌注成像技术能更早地发现及更准确地评价肝脏微循环的改变,在对肝硬化程度的评价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 对25例肝硬化患者及1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者行肝脏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得到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值,并与Child分级相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逐渐降低,肝动脉分数(HAF)逐渐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未见明确变化规律.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而且可以用于评价肝硬化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CT灌注成像是基于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能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属于功能成像范畴,已运用于临床.本文综述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各种肝脏病变的CT灌注成像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谱CT容积螺旋穿梭灌注成像联合体积测量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组30例及正常肝脏组30例均行 CT 肝体积测量和灌注成像,比较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之间,肝硬化组肝功能 A、B、C 级之间的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乘积参数值的差异,并将肝功能分级分数与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综合参数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 A、B、C 级肝体积(LV )呈逐级递减,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1);肝硬化组血流灌注参数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与正常肝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F 和 BV 呈逐级递减,C 级与 A、B 级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1);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BPI)呈逐级递减,各级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1);与其他指标相比,VBPI 与肝功能分级具有更高的相关性(r=-0.835,P <0.01)。结论肝体积及肝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与肝硬化的临床分级相关,能谱 CT 容积螺旋穿梭灌注成像联合体积测量能准确地评价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8.
运用CT动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肝脏血流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原理,以及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关系。资料与方法 肝硬化患者27例,其中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0例,CMld C级5例。对照组为无肝脏疾病者18例。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总肝血流量(THBF)均较正常组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正常组延长。(2)肝硬化程度不同时,部分肝血流灌注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3)脾灌注量和门静脉灌注量呈正相关。结论 (1)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血流量参数。(2)肝硬化时肝脏血流灌注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性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及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位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64层螺旋CT肝血流灌注成像41例,其中肝硬化31例,健康志愿者及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者10例,计算肝脏血流灌注各参数. 结果 对照组肝门静脉灌注量PVP为(73.07±8.53)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量ALP为(11.25±1.70)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3.59±2.27)%.肝硬化时,门静脉灌注量PVP为(46.53±15.70 ml/100ml/min),肝动脉灌注量ALP为(16.21±5.50)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27.87±13.25)%.两组间灌注参数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6分患者肝血流灌注与MELD评分≦6分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6分与对照组间ALP、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参数PVP、HPI与MELD分级高度相关(γ>0.7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灌注参数与MELD分级相关.肝硬化时CT血流灌注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CT肾脏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T肾脏灌注成像是通过增强前后不同时相CT图像的动态变化来观察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的应用研究日渐增多,其中大多应用于颅脑,部分用于胸部、肝脏、胰腺和脾脏等,用于肾脏的临床研究有少量报道。笔者对肾脏灌注成像的影像学方法作一回顾,并对CT肾脏灌注成像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不同程度肝硬化的鉴别能力.方法 共36例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CT和MR灌注成像.正常对照组11例,肝硬化组25例,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的13例,定为肝硬化1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8例,C级的4例,一并归入肝硬化2组.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的曲线最大斜率(steepest slope,SS),以脾峰值前后2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 肝硬化1组的肝脏平均ADC值(1.35±0.12)×10-3mm2/s,肝硬化2组为(1.32±0.16)×10-3mm2/s,2组间比较P>0.05;正常对照组平均ADC值为(1.52±0.31)×10-3mm2/s,与2组肝硬化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灌注结果:3组的SSr(ct)分别为0.95±0.28,2.01±0.66, 0.72±0.26.MR灌注结果:肝硬化1组的SSr(mr)为1.17±0.49,肝硬化2组 为2.31±0.76,正常对照组为0.66±0.24.肝硬化患者动门脉灌注比例较正常组加大,但肝硬化1组与正常组尚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肝硬化2组与正常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和肝硬化1组相比,肝硬化2组动门脉灌流已经出现比例倒置,2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CT、MR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的情况,也能反映和肝硬化的程度有相关性,较之DWI成像和ADC值对肝硬化的评价,CT和MR灌注成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观察指标、扫描及图像重组、临床应用、优势和限制及有待深入的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灌注是指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是指通过影像学手段来直观显示活体组织的灌注情况并作定量分析的方法.CT灌注成像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力高、技术简单易行的特点,在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能够提供清晰的断面解剖图像,特别是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广泛应用,使CT灌注成像显示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对13头实验家猪分别行肝脏CT和MR灌注扫描,计算和比较肝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门静脉灌注指数(PVI)、总肝灌注量(THBF)、对比剂分布容积(D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方法所得参数的差异,及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3头实验家猪肝脏CT和MR灌注成像所得HAP分别为(37.7±7.38)、(35.8±7.31)ml·min-1·100 ml-1,PVP分别为(123.16±35.89)、(121.40±36.81)ml·min-1·100 m-1,THBF分别为(160.88±37.05)、(157.21±38.71)ml·min-1·100 ml-1,PVI分别为(75.95±5.21)%和(76.63±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3、0.926、1.225和-1.115,P值均>0.05);CT和MR灌注成像所得DV分别为(35.10±11.17)%和(41.03±10.06)%,MTT分别为(14.08±1.40)、(14.94±1.3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45和-3.200,P值均<0.01).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测定的PVP、THBF和PVI的相关系数r>0.85,呈高度相关(P<0.01);HAP、DV和MTY相关系数r>0.70,旱中等度相关(P<0.05).结论 肝脏MR灌注成像能准确地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CT灌注成像接近.  相似文献   

16.
CT和MR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CT、MR功能成像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尝试使用CT、MR肝脏灌注成像评价肝脏功能及肝脏病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综述了近来国内外CT、MR灌注成像在肝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是图像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较为常见.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肝动脉栓塞术后肝功能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到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本研究观察了肝动脉栓塞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CT灌注成像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扫描及后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注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19.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伪彩色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目前颅脑和肝脏灌注成像比较成熟,但肾脏灌注研究较少,现就灌注成像在肾脏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灌注成像可测量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了解其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CT灌注成像利用核医学灌位成像原理,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并已成为功能成像方法之一.复习了CT灌注成像方面的文献,就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和前景,特别是体部实质性器官的CT灌位成像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