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植入16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2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丧失。结论 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保存骨量,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一种全新的骨增量技术快速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实现骨增量的基础上,通过种植方法对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导致的牙列缺损进行修复。方法:对1例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先后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引导骨再生技术,使患者牙槽骨实现宽度、高度上的增量和上下颌牙槽骨空间位置的改善,然后在上下颌骨牙槽骨分别植入5枚、4枚种植体,最后采用种植固定桥修复方法恢复患者牙列缺损。结果 :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和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上下颌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的增量能满足种植体植入需要,同时唇舌向位置关系得到改善,种植体支持的上下颌固定桥修复体较理想地恢复了患者牙列的完整性,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对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综合应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等技术,能解决患者种植修复过程中牙槽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 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口腔材料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骨移植材料被应用于修复牙槽骨。牙本质来源于天然的牙体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骨移植材料在骨再生领域中应用广泛,其不仅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骨引导能力,且来源广泛、抗原性低、制作简单。将废弃的牙齿进行再次利用,为患者节省骨粉费用,并且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多种生长因子,吸收速率与新骨形成速率适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其良好的骨再生效果。本文就牙本质在骨再生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临床牙槽骨缺损可以采用各类骨增量材料进行修复重建,但对于骨缺损大的区域,获取和加入一定比例的自体骨是获得良好成骨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制取自体骨屑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通过手持器械如骨凿、刮骨器取骨,采用机用旋转器械如取骨环钻、超声骨刀、骨吸引收集器等。文章总结了不同取骨方法所获得自体骨的活性及成骨效能,希望为临床引导骨再生取骨时使用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以获得最佳骨诱导效果,提高骨重建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上前牙不同类型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对35例上前牙牙槽骨缺损种植的患者采用GBR技术进行骨增量,其中29例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仅采用GBR技术,在植体植入骨床后,同期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表面盖Bio~gide可吸收性胶原膜;6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移植自体块状骨联合Bio~oss人工骨粉,盖Bio~gide可吸收性胶原膜,5~6个月后行Ⅱ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在植体植入术后6~12个月临床观察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软组织形态与周围组织一致,行冠或桥修复,修复后12个月随诊复查无种植体失败。结论:引导骨再生技术皆能有效地对上前牙不同类型骨缺损进行骨增量,符合美学种植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GBR)在牙周骨严重缺损患者修复前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因牙槽骨破坏吸收严重致牙齿松动不能保留,拔牙后牙槽骨缺损量大,高度、丰满度不佳或累及邻牙,不能行满意修复患者13例,拔牙同期在拔牙窝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术后2周拆线,3个月,9个月复诊.结果:术后9个月临床检查、X线检查,13例患者植骨区新骨形成良好,明显改善了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为进行FPD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牙槽骨条件,术后9个月进行修复治疗,效果满意.结论:GBR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骨增量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修复前的骨条件.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7,(8):755-759
目前所采用的骨增量技术均存在各自的不足,骨组织工程的出现为牙槽骨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多种牙源性干细胞具有易于获取、自我更新能力强、成骨分化潜力大、免疫原性低等特点,成为骨再生治疗的重要种子细胞来源。本文就牙槽骨再生中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修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80例牙槽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植Bio-Oss小牛骨粉,盖Bib-Gide膜或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并行骨内种植体周的骨增量。结果 80例患者共植入90枚种植体,38例采用钛膜,42例采用Bio-Gide胶原膜;术后部份患者伤口裂开、膜暴露;Bio-Gide膜与钛膜的伤口裂开发生率分别为7.1%与21.1%。二期手术时观察膜下骨再生情况,无感染患者膜下的新骨生成较膜暴露者多,Bio-Gide胶原膜暴露后自行愈合情况较使用钛膜者理想。88枚种植体成功地完成骨整合并成功完成义齿修复,2枚种植体因钛膜暴露及感染失败。结论 Bio-Gide胶原膜及钛膜皆能有效地屏蔽软组织,引导骨再生,重建牙槽骨外形;术后无伤口裂开、膜暴露者有较好的骨再生效果;与钛膜相比,Bio-Gide胶原膜更为简便易用,出现过早裂开的比率也较少。  相似文献   

11.
《口腔医学》2015,(11):955-957
目的探究和分析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对骨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进行牙种植骨再生术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骨再生的引导时采用的口腔修复膜材料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io-Gide生物膜,对照组采用钛膜,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的情况、植骨厚度、1周后骨厚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修复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手术修复成功率为81.25%,两组患者的手术修复成功率(χ2=6.5172,P=0.0107)、植骨密度(t=5.2894,P=0.0000)、骨厚度(t=6.2960、P=0.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χ2=6.5172,P=0.0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o-Gide生物膜在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对骨再生的引导作用显著,手术成功率高,重新建立牙槽骨外形,有利于植骨和骨再生,具有高度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引导骨再生(GBR)技术评估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与Bio-ossCollagen联合应用在修复牙槽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严重的病例18例,拔牙同期在拔牙创植入Bio-oss Collagen并覆盖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海奥生物膜),术后2周拆线,3个月复诊并拍摄X线片。结果:术后经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18例患者植骨区新骨形成良好,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明显改善,术区骨生成良好。结论:临床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能有效修复牙槽骨缺损,改善修复前的骨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单纯引导骨再生术(GBR)修复较大牙槽骨缺损,并进行人工种植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患者40颗缺牙区域存在牙槽骨较大缺损的病例,采用联合GBR的种植修复方式,恢复缺牙区的牙槽骨量。并利用CBCT分别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3、6、12、24、36月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统计数据后比较。结果:25例患者中1例失败,其余均获成功。经随访36个月,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新形成的牙槽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形态功能良好。结论:通过单纯GBR技术能修复较大牙槽骨缺损,结合人工种植牙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可吸收Bio-Gide膜与不可吸收钛膜在牙种植中骨再生修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牙种植采用植Bio-Oss骨粉或自体骨,随机盖Bio-Gide膜与钛膜各30例,进行引导骨再生。结果:术后Bio-Gide膜与钛膜的伤口裂开发生率分别为3.3%与26.7%,伤口裂开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粘膜的厚度有关,盖钛膜伤口裂开后易发生感染。X光片显示:无感染膜下的Bio-Oss骨粉或自体骨改建形成了新骨,能与种植体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结论:Bio-Gide膜与钛膜都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植骨区,促进骨组织再生修复;Bio-Gide膜的使用方法简单,适应证广,临床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5.
吴文蕾  葛久禹  李升  黄晓峰  陈湘华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49-1051,1055
目的:将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应用于修复牙周缺损的动物实验,探讨其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可行性。方法:人工构建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后牙区牙周缺损模型,分别随机采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对照治疗,每组8颗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新生组织高度。结果:与单纯植入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相比,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组获得了更多的新附着,表现为有较多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和新生牙骨质样组织生长,2组之间新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运用修复牙周牙槽骨缺损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优于单纯植入人工骨。  相似文献   

16.
<正>种植义齿是近年来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方法,其功能和美观与天然牙最接近。对于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较薄,牙缺失容易导致水平向骨量不足,将会影响种植体植入位置、初期稳定性、美学效果等关键因素[1],因此牙槽骨缺损的再生及重建修复是口腔种植的关键点[2],目前有多种方法进行水平骨增量,包括自体骨块状移植(onlay植骨)[3],骨劈开,水平牙槽骨牵张术,异种骨移植,单独或与移植材料组合的引导骨再生,但目前对美学区的理想水平骨增量方法尚未达成共识[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纯截根术与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5年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冠修复后根裂磨牙1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实验组(10例)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对照组(6例)单纯截根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主观感觉的变化,及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松动度、X线片牙槽骨高度等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随访5年。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患者咀嚼力显著增加,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松动度、X线片牙槽骨高度等明显改善,牙槽骨高度增加(7.26±0.47)和附着获得(6.85±2.05)明显;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牙槽骨高度仍有所降低(-2.91±0.42),出血指数无明显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年后仍维持不变。结论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根裂牙可获得稳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的单牙缺失区引导的再生骨对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美学的影响.方法 对53例单牙缺失伴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标准牙种植手术,同期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行骨引导再生术(GBR),观察引导再生骨的形成情况.在修复即刻、修复后3、6个月时,对种植体顶骨缘吸收和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龈缘水平、牙龈质地、龈乳头结构和龈缘出血状况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引导的再生骨充满骨缺损,骨质良好.在修复后6个月,4例出现种植体顶边缘骨吸收超过1个螺纹,与骨缺损类型无关.随功能负重时间延长,种植修复体牙龈美学效果改善明显,但牙龈形态和龈乳头结构不完整在骨缺损较大病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型骨缺损病例.结论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充足的引导再生骨是维持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正常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应用BIO-OSS骨移植和BIO-GIDE引导骨再生技米于牙种植术中,观察其促进部分缺失牙槽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拔牙区颊侧骨扳萎缩吸收或牙槽骨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在行种植体植入的同时行骨粉充填或在植牙前先行骨粉充填骨缺损区,再用胶原再生膜覆盖在骨移植材料上或颊侧种植体暴露和骨面,观察骨组织再生情况及种植体的稳定性。结果:1-3年的放射学和临床观察,表现为种植体周骨组织或骨缺损区骨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再生,种植体稳固。结论:骨移植和引导骨再生技术用于治疗牙槽骨板萎缩吸收或缺损的患者。有提高牙种植成功率、扩大适应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引导骨再生技术应用于牙槽骨缺损再生的基础是屏障膜的屏障功能及空间维持作用,因此传统屏障膜的研发策略集中关注其物理屏障功能、降解性能及如何规避免疫原性提高生物相容性。屏障膜不仅能够被动地阻挡结缔组织,其作为“异己”成分植入体内后,会引发宿主持续的免疫反应即异物反应。骨免疫学理论表明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联系密切,免疫细胞在骨组织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笔者课题组提出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屏障膜研发理念:通过对屏障膜机械性能、表面性能及理化性能的调控,赋予屏障膜良好的免疫调控能力,诱导良好的局部免疫微环境产生,从而协调成骨与破骨以及屏障膜降解过程,提高引导骨再生中屏障膜成骨效能,满足骨缺损再生修复需求。本文述评了屏障膜的发展沿革及免疫微环境、骨再生、屏障膜三者间的紧密联系,提出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屏障膜研发理念,旨在提高屏障膜的成骨效能,解决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的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