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中分析《湿热病篇》中在湿热病背景下痛证发生、发展的规律,阐释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规律:湿热所致痛证以“气钝血滞”为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发病机制,当从“层次”辨证角度论治。“层次”辨证是根据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和传变规律,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阳明、太阴经为界,痛在表者,治以宣化分消;痛在阳明、太阴者,健运脾胃为关键;痛在里者,厥阴少阴分而论治,由此划分表里深浅,对指导湿热所致痛证的辨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湿热病篇》生津滋阴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淑琴 《陕西中医》2002,23(12):1135-1136
灵活运用生津滋阴法 ,与化湿、攻下、息风、凉血、补气、泄胆火、舒胆气等并用。频频服药 ,辛开温阳也为滋养阴津 ,布化津液而设。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6.
清·薛生自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本文试对其立论依据、治疗法则及具体运用等加以剖析,从而探讨湿热病的治疗规律。芳香苦温以宣湿此法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类型。因湿浊困阻,脾失健运,故以芳香苦温互伍,辛开宣化湿邪,湿去则热退。一、湿在上焦(卫分),芳香宣化: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由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  相似文献   

7.
8.
《湿热病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刘炳凯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中医师@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医药学文献辨证论治《湿热病篇》为清·薛生白所著,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该书所论湿热病以湿温为主,兼及温热夹湿、暑湿等...  相似文献   

9.
薛生白《湿热病篇》遣方用药规律探析唐建军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214001)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名雪,号一瓢,江苏长洲(吴县)人,与叶桂同代名医,所著《湿热病篇》是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其论精辟,言简意赅。笔者多次学习《湿热病篇》每有...  相似文献   

10.
《湿热病篇》寒湿证辨治规律初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肖培新张晓梅①主题词《温热病篇》寒温(中医)/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文献清代清代薛雪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论治条分缕析,详细地论述了寒湿证的治疗,而且有法可循。今就此浅作探讨。病...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其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尤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的学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试探《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周茂福(江西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湿热病篇》,学术特点《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全文46条(据《温热经纬》载),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主证、变证、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进...  相似文献   

13.
薛雪(1681~1770),清代医学家.字生白.江苏苏州人.精于医术,与叶天士齐名,堪称温病学大家.其所著《湿热病篇》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的病因、病机、治疗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而且其遣方用药章法分明,风格独具,自成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其用药思路可为后世吾辈之医镜.现就其中之一二略述于下,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高恩宇  杨阳 《江苏中医药》2024,56(10):56-58
《湿热病篇》是清代医家薛生白所著,书中对湿热病邪所致外感热病进行了系统总结,蕴含着很多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轻可去实法是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治法之一,是以质轻力薄之品祛除湿热病邪的治法。湿邪在表证,治以轻清上浮;暑闭腠理证,治以轻散表闭;湿流下焦证,治以轻宣畅达;湿热余邪未净证,治以质轻之品,轻化余湿;余湿兼夹阴伤证,予以苦重药轻煎取气,祛湿而不伤阴;呕恶欲死重症治以轻宣肺气,以助畅达中焦,祛除盘踞之湿热实邪;神志异常重症,以轻清涌泄法宣透开郁,使欲结湿热实邪经吐散而解。临证选用轻可去实法可达到祛除不同阶段湿热实邪之目的,为临床治疗湿热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刚 《江西中医药》2020,51(4):17-19
《湿热病篇》是治疗湿热性疾病的重要著作,其中第3条陈述的症候为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与痛风急性期症状单关节红肿热痛、下肢沉重、活动受限或伴发热高度相似.在此基础上,对痛风进行辨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7.
湿热性疾病,不当用养阴之品而用之,易致疾病缠绵或加重;当用之时不用,也可影响疗效。因此把握好湿热性疾病养阴药的使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清代名医薛生白佳作《湿热病篇》运用养阴药之规律,揭示了湿热性疾病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及择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斌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64-666
薛雪(生白)《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说的名著,也是薛雪存世不多的医学代表作。《清史稿》记载“世传《湿温篇》,为学者所宗”,但同时又留下了一个问题:“或曰非雪作”。该书是否为薛雪所作,现代学者亦见仁见智。一般认为“或曰”是指王盂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言。王氏所疑是否确实?事涉温病学术来源的准确性,亟有必要追究其源。1王孟英关于《湿热病篇》的记载关于薛雪所撰《湿热论》,旧时最具有影响的记  相似文献   

20.
《湿热病篇》24条曰:“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证,宜仿猪肤汤凉润法。”文中“下泉不足”的含义应正确理解。 要说明“下泉不足”,首先要对“下泉”加以解释。《中国医学大辞典》曰:“水泉,溺也”,“下泉,尿之别名”。即下泉、水泉皆是尿的别称。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唐·王冰对《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的注释。王冰曰:“水泉谓前阴之流注也。”毫无疑问,王氏对此段经文的注释是正确的。因此,后世注家大都认为水泉(下泉)不止就是小便失禁。如近代《简明中医辞典》中亦云:“下泉,尿的别称”,“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前溲、小水、水泉、下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