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梅  李性天 《中国药房》2011,(10):927-930
目的:总结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处置要点,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就国外医学界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领域近年的进展作一综述。结果与结论: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或裸金属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预防的核心是长期、稳定地控制可能发生的心肌缺血事件并最大程度减少出血危险。经典防治方案是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早停药可带来严重后果,确保治疗依从性是医师和患者的共同责任。一些新型药物具有更迅速、均衡和有效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步骤。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相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出现,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历史发展、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研究、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临床针对药物抵抗相应策略等多个方面,阐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属于环戊三唑嘧啶类化合物,替格瑞洛与其他药物相比具有更快、更强的抑制血小板效果,已经被多部指南推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或一线用药,无论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尽早和充分使用替格瑞洛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咯雷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期间临床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4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基础治疗。同时,研究组患者给予替格瑞洛,首次剂量为180mg,以后剂量调整为90mg,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首次剂量为300mg,以后剂量调整为75mg,1次/d。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1)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0.23±6.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77±7.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水平基本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实践中,与氯吡咯雷相比,采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综合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是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理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必备用药,其中抗血小板膜P2Y12受体拮抗剂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研究,不断地开发出系列新药.本文就对P2Y12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研究、临床指南等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随机的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收录的治疗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主要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B组主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然后分析两组在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总结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其中分析发现,A组患者的上消化道的出血率要高于B组情况,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和患者的年龄>65岁以及服用时间>3个月均为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双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是造成抗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同时患者的高龄和长时间的服药以及既往的消化道疾病均可以促进上消化道出血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佳循证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VIP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Egger's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纳入11个RCT,2 3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双联抗血小板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有效降低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OR=0.19, 95%CI:0.12,0.30],且未增加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OR=1.28, 95%CI:0.95,1.73],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反应指数无显著性差异[MD=1.89, 95%CI:-6.30,10.09],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反应性无显著性差异[MD=-0.71, 95%CI:-4.28,2.86]。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其疗效确切,且可提高患者预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查氯吡格雷弱代谢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抗血小板治疗现状。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85例陕西汉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多态性筛查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分析其抗血小板治疗现状。结果在285例患者中,快代谢型占38.6%,中间代谢型占49.1%,慢代谢型占12.3%,后两者为弱代谢型(61.4%)。中间代谢型患者,53.6%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6.4%调整治疗方案,如氯吡格雷剂量加倍至150mg·d~(-1),更换替格瑞洛或三联疗法(加用西洛他唑)。慢代谢型患者,54.3%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5.7%调整为上述治疗方案,其中28.5%更换替格瑞洛。结论在陕西汉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氯吡格雷弱代谢型发生率高,目前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无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备受关注.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d,静脉输注。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胸痛心悸症状缓解时间缩短,射血分数提高,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减少。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李延林 《上海医药》2009,30(11):489-49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损伤,常发生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可诱发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激活是激活血小板及最终形成血栓的最后共同途径。由于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类药物或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地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或PCI术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由于起效时间、作用方式、效能以及花费不同,故在不同疾病状态下,需要选用或联用不同的药物以达到安全、充分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兰索拉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双重抗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均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6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d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相似;观察组在90d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7d及90d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兰索拉唑,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双重抗血小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联抗血小板方法(盐酸替罗非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实验组)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48h和30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小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大出血并发症均未发生;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无特殊变化。结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ACS能进一步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天津市患者人群为例,明确真实世界下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抗血栓药物治疗现状与不足,为我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疾病管理策略优化提供证据基础。方法:基于天津市“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识别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描述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纳入初始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的患者,对随访1年内治疗模式进行梳理,包括用药依从性和持续性、剂量及变化趋势、治疗模式转换情况,并按照总人群和具体药物分别描述。结果:基于天津市人群可知,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多、临床指标大多偏离正常范围;抗血栓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依从性和持续性低,处方覆盖时间比例分别为0.33、0.22 d, 1年内断药比例高达91.96%和95.48%,各药物依从性略有差异;用药剂量趋势较稳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不足,约40%的患者1个月内断药,60%以上的患者2个月内转为单药,仅约1%的患者维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满1年。结论: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依从性和持续性以及双联抗血小板维持治疗状况欠佳,抗血栓治疗有待完善,仍需通过加强宣教、支持创新药物、完善保障政策等措施来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CS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简称治疗组)32例,单药抗血小板对照组(阿司匹林,简称对照组)33例,治疗后24周为观察终点,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及严重事件。结果与单药抗血小板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患者预后更佳。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贯穿ACS治疗始终,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3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荟萃了ACS抗血小板治疗最新临床证据和药物研发进展,全面、系统的制订了ACS药物及血运重建治疗中的抗血小板建议,并关注了出血风险评估和血小板多样性等热点问题,为ACS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法改善痰瘀阻络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临床选取中医辩证为痰瘀阻络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药治疗前、治疗15 d及30 d血小板P-选择素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均能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患者P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痰祛瘀法能提高痰浊瘀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能更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提示具有抗血小板活化,防治血栓形成的功效,这可能是该法有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4月,在北京召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定稿会上,我国多位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共同就<共识>的整体内容作了进一步夫范,同时充分肯定了氯吡格雷75mg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基础治疗的地位,并强调了其作为ACS患者急性期与二级预防的必备用药.  相似文献   

19.
刘兆平  霍勇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49-175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至关重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的标准方案。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或者至少不增加出血的风险,仍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对于既有药物全新用药方案以及新的ADP受体拮抗剂的评价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而若干类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多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不短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核心,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自然病程有良性影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本文阐述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