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层厚为5mm~8mm,pitch=1.2,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采用单相期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ml~100ml,流速2.5ml/s~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HAP)延迟25s~30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70s、延迟期延迟3min~10min。结果: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84.5%),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9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48个病灶(82.6%)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17.2%)病灶部分充填。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冯会蓉 《河北医学》2012,18(2):149-15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用于纵隔淋巴结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纵隔淋巴结核病例60例,采用16层螺旋CT分别选择10mm层厚及1.25mm层厚对其胸腹部进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两组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能较强的显示细节,用于纵隔淋巴结结核诊断可大幅度提升检出率.结论:16层螺旋CT具有高速扫描和高空间分辨率扫描的特点,用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燕 《中国医疗前沿》2013,(8):97-97,111
目的分析小肾癌16层螺旋cT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研究其cT表现和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8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髓质期和肾盂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5例为等或低密度,3例为高密度,2例有斑点状钙化。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皮质期)扫描12例癌灶明显强化,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3例癌灶轻中度强化,稍低于肾皮质;3例癌灶呈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全部癌灶动脉期cT值较平扫增加80-110Hu。静脉期(皮髓质分界期)扫描全部癌灶强化稍低于肾皮质。髓质期及肾盂期全部癌灶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病理检查:13例为透明细胞癌,3例为颗粒细胞癌,2例为混合型。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MSCT表现.结果:所有PSH病例均行MSCT平扫,6例PSH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4例病灶边缘部分可见沙粒状钙化,1例病灶周边可见“空气新月征”,1例可见“晕征”;7例PSH行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其中3例病灶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征”.结论:PSH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增强检查能够为其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16层螺旋CT(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4~40 s、门脉期65~80 s、延迟期4~6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射,速率为3 mL/s,剂量为85~95 mL,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结果共发现70个病灶,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0%、97.1%、82.9%和87.1%,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SHCC在增强中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SHCC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周荣报 《河北医学》2014,(5):772-77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间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肝肿瘤患者52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检查,平扫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供血、位置、不同时期强化特征、与肝脏关系及周围组织关系。结果:平扫高密度检出4例,低密度检出40例,检出率为84。62%,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92.31%、92.31%、78.85%、84.62%。综合多时相增强扫描仅1例未检出,总检出率98.08%。不同扫描方法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肝肿瘤定性、定位及确定血管走向,为手术奠定基础,但仍应以活组织检查为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CT可以充分利用肝脏独特的血供特点完成全肝分期增强扫描。因此,螺旋CT检测肝内占位病灶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收集降近期有关肝脏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文献,对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诊断肝内占位病灶的优点、主要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压注射器应用于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方法:对185例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图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满足了多层螺旋CT对造影剂输注的更高要求,使CT的成像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确诊22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丸式注入超声造影剂Sono Vue2.4ml,在反向脉冲序列成像的低机械指数下实时观察肝脏血管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结果2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在造影早期(动脉相或门脉相)发生周边环状强化或斑点状强化,并且缓慢向心性充填式增强,实质相肿瘤完全或大部分强化呈强回声,强度高于周围的肝实质;1例患者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门脉相与实质相持续增强,其回声高于周边的肝组织;1例患者仪表现周边增强,中心始终不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血管瘤时有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肝脏血管瘤的又一种新方法,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在脂肪肝背景下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方法30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双幅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是否合并脂肪肝分为I组(合并脂肪肝)与Ⅱ组(未合并脂肪肝且无其它肝脏疾病);再根据超声造影表现分为A组(动脉期病灶不全充填)与B组(动脉期病灶整体均匀快速增强),将I、Ⅱ组及A、B组交叉归类进行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53.8%~64.7%。超声造影检查:A组(IA组及ⅡA组)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100%(8/8);B组中,IB组造影剂消退慢于周围肝实质10例,快于周边肝实质2例,同速于周边肝实质1例,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76.9%(10/13),ⅡB组造影剂消退均慢于周围肝实质,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100%(9/9)。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高,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在脂肪肝背景下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但在脂肪肝背景下,病灶呈整体均匀快速增强时,则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阑尾炎采取16层螺旋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接诊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成人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配合此次研究.该组患者术前均接受16层螺旋CT平扫与常规超声诊断,观察记录2种诊断方式诊断符合率,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式符合率,同时总结16层螺旋CT平扫影像学特点.结果 16层螺旋CT平扫诊断16例成人急性阑尾炎符合率为90.00%,显著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平扫诊断成人急性阑尾炎符合率较高,且有自身的CT诊断征象,能为临床提供不错的参考依据,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5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1例患者肝脏增强CT扫描共发现有病灶68个,其中38例为单发,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范围在2-22cm,平均(3.2±2.1)cm。患者中9例为弥漫性病灶,8例腹水,5例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现象。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率,并能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发生位置、大小等特征,在肝癌的诊断中肝脏增强CT扫描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到2014年3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资料,并分析其CT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1例患者病灶为两个,其余4例为单发;其中2例误诊为肾癌。6个病灶的肾皮质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明显减退、轻度减退及持续强化。结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含有脂肪成分,也可不含脂肪成分;CT表现在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报告15例直径超过8cm的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改变,内均有星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均呈早期边缘性增强和进一步向心性充盈,但裂隙区始终无强化表现,因此最后无一例完全变成等密度,裂隙区可能为囊变或液化所致,而并非纤维化、血栓形成或出血。熟悉其CT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四期表现并进行评价。方法40例经手术和MR检查及病理确诊的肝脏小血管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发现48个病灶,67%(32/48)具有公认典型血管瘤强化表现,25%(12/48)通过四期表现分析可以明确诊断,8%(4/48)四期扫描不能确诊。平扫48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扫描32(67%)个病灶边缘部强化,12(25%)个均匀显著强化,4(8%)个病灶不强化。门脉期32(67%)个病灶均匀强化,12(25%)个病灶强化范围由边缘向中央部扩大,4(8%)个病灶不强化,平衡期和延迟期44(92%)个病灶呈等密度,4(8%)个病灶不强化。结论肝脏小血管瘤的螺旋CT四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典型和非典型改变,认识这些表现,可以与肝脏的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