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9岁,男性,1979年夏,左上背部持续性剧痛,引起左上臂近端诸肌的萎缩。神经内科怀疑为神经痛性肌萎缩症(neuralgic amyotrophy)。经内服强的松龙后,突然出现返复发作的 sweet 症候群。最初以神经症状为主要体征的急性运动障碍,由于没有见到原发性瘤型麻风的皮疹,所以诊断遇到了困难。因此,再次研讨作为传染病进行皮疹部及淋巴结的组织活检,用萋一尼染色发现了麻风菌,才确诊为 ENL。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4例麻风治愈后留院者逐一进行白内障检查,同时调查13个可能危险因素的变量,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204例麻风愈后留院者中,发现白内障病例73例,患病率35.8%。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与使用糖皮质激素为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同时II型麻风反应也与麻风患者白内障有一定程度关联。结论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II型麻风反应与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麻风反应已有不少临床和实验研究,但其病因学仍不清楚,对其发病学了解也不多。作者于泰国清迈对1984~1989年新诊断出来的176名病人(LL 55,BL 64,BB 16,BT 31,TT 9和1例I)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后又随访到1992年。所研究的反应都属于严重到必须住院  相似文献   

5.
病例;瘤型麻风,52岁,男性,病期30年。在两侧前臂伸侧原来浸润的部位变硬,触诊呈板状骨质样硬度,边缘清楚。经X线照相,在皮肤浅处呈有板状阴影,边缘为树枝状,阴影较浓。临床上无自觉症状,患部皮肤略高,呈红褐色,有光泽无鳞屑,与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无粘连,为椭圆形4.5x3厘米。自诉患部发冷,经检查患部表面温度与周围皮肤温度比较并不低。血液生化检查无异常发现。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经用三氯醋酸脱钙的标本镜检所见,表皮薄,乳头部分消失。真皮有明显的无浸润带。胶原纤维粗,弹力纤维断裂。在真皮中层以下有泡沫细胞浸润。在脱钙组织中查不到抗酸菌,而在其他的标本中则在真皮上层有抗酸菌。  相似文献   

6.
江宁县人口70余万,累计发现麻风患者519例,其中男390、女129;T376、B22、L119、I2;发病年龄10~65岁。共治愈438例,复发9例。目前尚有现症病人27例。在现有病人中有残疾者179例,占48.38%。发病率由1959年的4.65/10万降到1986年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麻风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作者对新诊断的麻风病人进行了纵向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病程早期的某些因素是否与反应的危险有关。 研究对象为1984~1989年在泰国清迈Mckean康复研究所门诊的初诊病人,凡语言不通或居住地太远者除外。由研究组和主治医生记录病史,作临床和组织学分型。所有病人均给予标准联合化疗(MDT)。多菌型病人疗程为达到皮肤涂片查菌阴转,少菌型病人疗程至少半年。病人每隔1~2个月复查1次,每例病人至少随访3年。麻风反应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麻风愈后者其原受累及部位是否存在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方法:利用多功能皮肤生理仪对麻风患者痊愈后前臂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酸碱度、透过皮肤水分丢失率及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进行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降低(P〈0.002),以瘤型麻风患者降低幅度最大;皮肤表面的pH明显增高(P〈0.0001),界线类偏结核型患者pH改变不甚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的基础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好于正常人,以界线类偏瘤型患者水分丢失量降低最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无明显改变。结论:麻风患者痊愈后仍然有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LL病人经有效化疗但未发生明显的逆向反应者,他们的麻风菌素光田反应(即晚期反应)将持续终身为阴性.1987~1989年间,作者对24例经22~40年化疗而无逆向反应史的LL病人进行麻风菌素试验.这些病例最初用的是砜类药(通常为DDS),近年绝大多数患者用过2年联合化疗(MDT),其中6例试验前5~22年有过复发史.除2例复发者外,皮肤查菌已阴性至少10年.另以两组病人作为对照,I组11例,其中9例为经治少  相似文献   

10.
11.
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雷诺现象时的心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MDT是消灭麻风的主要武器,给数以百万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迹象表明MDT效果很好,但至少有一半患者尚未得到治疗;再者,对它的最佳治疗期限仍有争议。 也许今后数年会有更有效的新药,但对麻风(治愈或未愈)患者的歧视将继续存在。许多治愈并解除了登记的病人由于对手足眼所造成的损害最终会成为永久性残疾,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若干元素与麻风相关的研究为理解麻风的发病机理和寻找治疗方法带来了新的启发。人体内除了氢、碳、氮、氧、钠、镁、磷、硫、氯、钾、钙等11种元素外,还有多种微量元素。高等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锰、钴、钼、硒、铬、锡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参与酶系统的催化。必需元素有3个特点:1.缺乏时难以维持生命和生长,可出现缺乏症甚至导致死亡;2.补充能使缺乏症消失,但不能完全由它种元素取代;3.直接与机体代谢有关。必需的微量元  相似文献   

14.
会议在1992年12月l4日至18日举行,来自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5个单位的3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包括粱浩材教授、章扬熙主任医师等特邀代表。中山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梁浩材教授作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学模式的演变”的演讲,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所顾问章扬熙主任医师介绍了“麻风的若干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会上还就1991年6月WHO在雅加达召开的“有关控制麻风的流行病学国际会议”作了简介,散发了该会议19篇论文之译文。一些代表就现代流行病学在麻风领域中的应用,我国麻风社会医学研究近况及麻风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作了重点发言,讨论热烈。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国麻风流行病学的研究日趋广泛,从计数研究到计量研究,从统计描述到统计推断,从普遍调查到抽样调查,从探索性调查到分析性调查。从观察到实验,从单因素研究到多因素研究,不断提高,有了可喜的进步。麻风社会医学研究密切结合防治实践,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代表们指出,已做的工作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原始资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利用;在研  相似文献   

15.
16.
1983年6月1日至1984年5月31日门诊的144例未定类麻风,年龄4~58岁,男性平均为23.97岁,女性21.19岁;11~30岁占2/3,儿童(15岁以下)占27%,成人占73%;男58,女43;70%的人初发皮损超过6个月,52%的皮损位于四肢的外侧;65例为单个皮损,26例为2块,9例3块;83例皮损呈进行性,17例稳定。在100例未定类中,麻素试验阳性2人,一  相似文献   

17.
以上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麻风流行病研究主要(约占68.3%)是属描述性(或经典的)和分析性的范畴,描述麻风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中的动态分布,进而运用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策,制订防治措施。近年对新发、复发和畸残病例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麻风型比(MB/PB)作为一项流行病学指标可用来衡量麻风防治的成效,它主要随防治工作和流行状况的改变而变化。近年来,随麻风基本消灭时期的到来,广东的麻风型比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可借以评价防治规划的有效性和麻风的流行趋势。将记录和统计准确的16个市县的型比按年  相似文献   

19.
20.
统计麻风病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会受到统计方法和病例发现、诊断、登记、治疗时间和解除控制诸方面政策变化的影响。正确估计和描述麻风流行模式对指导麻风防治和研究麻风自然历史都很重要。作者根据1979~1984年在马拉维北部 Karonga 地区执行麻风评价规划(LEP)所得普查资料进行了麻风流行情况的讨论。检查人数为112000人以上,其中95%做了活检。对现症病人也进行了常规检查,同时使用了1973年以来 Karonga 地区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