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PR跳跃式椎板切除术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SPR手术跳跃式椎板切除术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具有疤痕增生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在生物力学上与多阶段椎板切除有何不同,为此我们在7具成人新鲜腰骶椎标本(L_1~S_1)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量仪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SPR术的多段全椎板切除术和跳跃式椎板切除术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这种影响在脊柱受到水平剪切外力作用时更为明显而跳跃式椎板切除对脊柱的影响比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小,两种术式在单纯受到纯弯载荷时,对脊柱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认为L_3、L_5椎板切除术比多阶段椎板切除术更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和生物学特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对该疾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1803年,Pofla首先发现椎管内容物受挤压的原因是椎管径变窄,1954年荷兰外科医生Verbiest系统地介绍了椎管狭窄症,而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则可追溯到1882年Lane为缓解马尾综合征而施行的椎板切除术。此后,全椎板切除术或半椎板切除术逐渐成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主流手术方法,但由于脊柱后部结构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全椎板切除术对脊柱后部结构的破坏易导致医源性的腰椎不稳,Johnsson等报道在不使用内固定的情况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术后腰椎滑脱的发生率为20%,腰椎退变滑脱伴腰椎管狭窄术后滑脱加重者高达65%。  相似文献   

3.
保留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多椎板切除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国外学者[1.2]针对脊柱多椎板切除减压术所造成的损害,提出了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新概念,其发生率为6%~15%。主要原因为术后腰椎不稳和椎管内瘢痕粘连及挛缩。我科采用保留脊往后韧带复合结构的多椎板切除术,经105例临床应用和主物力学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明显地稳定腰椎作用。材料与方法一、腰椎伸屈活动度测定取10具新鲜腰骶段脊往(L1~S1)标本。固定骶椎后分别摄腰椎最大屈伸位的测位X片,以此作为A组(正常组)。然后切除腰3.4.5三个全椎板,保留脊往后韧带复合结构作为B组。最后…  相似文献   

4.
腰椎后路手术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不同的腰椎后路手术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鲜入体脊椎骨制作成双侧开窗、小关节内侧半切除、小关节全切、全椎板减压及全椎板减压合并小关节全切共5种手术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系统进行稳定性的测试和分析,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脊椎全椎板切除及双侧开窗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小关节部分或者全部切除则显著影响腰椎的侧弯、前屈和旋转活动度。结论 腰椎手术应尽量避免损伤小关节,以维护腰椎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强  吴越 《颈腰痛杂志》1998,19(4):272-274
目的:本试验通过切除幼兔多个节段的全椎板观察各种手术方法对幼兔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幼年家兔24只,日龄40天,体重460g(400~550g),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A组:全椎板切除组;B组:跳跃式全椎板切除组;C组:全椎板切除原位回植组;D组:正常对照组。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全椎板切除可以造成幼兔脊柱后凸、侧凸、滑脱并椎管内广泛粘连,跳跃式全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原位回植术可以减少畸形和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术式远期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16,自引:2,他引:116  
鞍安民  陈仲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11-714
目的:为了解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三术式的远期疗效。对370例行不同方式腰椎是盘髓核摘除术患者进行了远期疗效随访。材料和方法:B同取1983-1995年间行开窗术患者300例,半椎板切除术者40例,全椎板切除术者30例,术前及术后5-11年分别进行症状比较和功能测试。结果:D一组患者术前在年龄结构、病变范围、症状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5-11年,一组患者两两之间在症状和  相似文献   

7.
腰椎后路手术对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平行光三维测量系统 ,对 12具人新鲜尸体腰椎实施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交叉半椎板切除 ,对其屈伸状态下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定量变化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腰椎屈曲活动时硬膜囊容量增大 ,仰伸位变小 ;全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 ,硬膜囊容量改变相近 ,但均较半椎板切除明显增大 (P <0 0 1) ;任何一种腰椎后路手术 ,均能破坏腰椎稳定性 ,其中半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破坏性较小 ,而与全椎板切除相比较 ,后者破坏性大于前二者 (P <0 0 1)。结论 :下腰椎疾病后路手术应尽量保留棘突及其韧带 ,交叉半椎板切除可使椎管得到充分减压 ,同时又较好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临床处理进行探讨。方法:从2000年2月至2006年4月行腰椎间盘手术846例,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患者24例,占2.8%。再次手术行全椎板3例,半椎板7例。扩大开窗14例。其中20例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按Macnab法:优14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3.3%。本组无硬脊膜破裂及神经根损伤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多因手术并发症及继发性退变所致,再手术治疗的难点是上次手术形成的瘢痕使正常解剖结构不清,给暴露和解剖结构的确认增加了困难。再次手术将导致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破坏,需行内固定和融合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通道锁孔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9月34例椎管内髓外肿物的临床资料,包括腰骶椎肿瘤26例,颈椎肿瘤4例,胸椎肿瘤4例,长径0. 5~2 cm。采用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联合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技术进行手术。结果半椎板切除25例,半侧椎板间开窗9例。肿瘤均获全切除,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87 min。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26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3例,单纯囊肿3例,脊膜瘤2例。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5. 4 d。术后随访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未见脊柱不稳定或畸形,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两个节段以下的髓外肿瘤通过微通道技术可Ⅰ期全切。微通道技术有利于保留脊柱的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经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6例进行系统回顾。其中中央型84例,外侧型462例,行全椎板切除间盘摘除术45例。半椎板切除间盘摘除术168例,单侧椎板间开窗间盘摘除术298例,双侧椎板间开窗间盘摘除术35例。结果:中央型优良率79.8%。外侧型优良率91.6%。结论:经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操作简便,副损伤少,暴露充分,减压彻底,3种术式各有优越性。术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在病变充分暴露的前提下,要考虑到脊柱的稳定性,只要选择合适的术式,手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fee钢板、前路Kaneda器械、前路Kaneda与后路CD棒联合应用及后路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四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完全性三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Steffee、Kaneda器械及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的哈氏撑开棒手术在这种严重损伤类型各有力学弱点,Steffee后伸、Kaneda前屈、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的哈氏撑开棒旋转明显失稳,前后路联合手术在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五种运动方式皆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以此方法治疗1例腰椎半椎体切除与1例腰椎肿瘤全切除,随访1年,脊柱稳定,植骨融合满意。作者建议,在脊柱三柱损伤时宜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前通常采用后正中全椎板切除人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但此方法对脊柱的后部结构破坏较大,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为了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和稳定性,我院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29例,21例获得随访.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疾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1900年 Sachs 和 Frankel首先报告 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狭窄症 由于疗效较好 得到人们 , ,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但因术中对椎板切除的范围 。掌握不一 术后处理缺乏相应措施 随着手术数量 , ,的增加 术后并发症如腰椎不稳 术后腰 痛 坐骨 , 、 、神经痛也相应发生 1982 年 H azelett等[1]报道腰 。椎小关节切除与腰椎不稳的发生有关 人们对腰 ,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可致腰椎不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认为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 会致腰椎不 。 ,稳 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保留棘突切除全椎板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许声联,许世忠,云雄,李忠川,邹重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既往多采用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减压术,因其破坏后柱结构,可后遗腰痛、脊柱不稳或滑脱。因此根据Denis和Mafee脊柱三拄结构理论设计了保留棘突...  相似文献   

15.
陈世民 《颈腰痛杂志》1998,19(3):206-208
半椎板切开椎管成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陈世民作者单位:237300安徽省金寨县人民医院骨科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几十年来传统的术式椎板部分切除和全椎板切除,它不仅破坏了腰椎后部结构,而且严重影响了腰椎稳定和术后症状复发,我们从1994年8月至1997年5月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4~12月,平均6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6.2±1.3分,术后1周1.5±0.6分,术后3月1.0±0.4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5.1±12.6,术后1周18.4±6.3,术后3月12.5±2.9,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优良。因其不受髂棘影响,特别对于高髂棘、不易从侧方椎间孔入路治疗的患者,减少了对神经根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失败率。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的术式选择沈铁城,赵建忠,刘锦波,徐晓峰,汤永祥作者自1989年1月~1994年8月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95例。在手术入路中,在原常用的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术三种术式基础上又设计了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重建术式(以下...  相似文献   

18.
腰骶椎融合仍是临床上治疗腰骶椎退变性、不稳等疾病的一种常见手术方式.目前临床常规前路手术易损伤内脏、血管和神经,后路手术对脊柱生理功能干扰大,不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经皮前路腰骶椎间轴向融合术(AxiaLIF)既不暴露腰骶椎前方的结构,又避免对纤维环和脊柱后方肌肉、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近几年在国外得到初步发展.该文就AxiaLIF手术方式、骶前间隙解剖结构、生物力学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作一综述,以利于更加有效地了解、利用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探讨经腹腔前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髂骨移植、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10例L5~S1椎体结核患者采用经腹腔入路显露腰骶椎,彻底清除病灶后用2块同种异体髂骨块平行椎间植骨,腰骶椎前方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常规支持和抗结核治疗,并定期(术后1、3、6、9、12个月,以后每6个月一次)随访,观察血沉变化,摄X线平片、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随访12~26个月,平均19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无结核性腹膜炎、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发生,根据Bridwell标准,9例患者获Ⅰ级骨性愈合,1例为Ⅱ级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2个月,腰骶角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经腹腔前方入路暴露腰骶椎结核病灶充分、安全,病灶清除后行同种异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腰骶椎前方自锁钢板固定可有效重建腰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全椎板切除术与腰椎不稳:附202例报告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作者通过对临床202例全椎板切除术后1~10年的随访观察,再出现腰痛或(和)坐骨神经痛的发生率为7%(15/202),术后腰椎滑脱或原油脱加重的发生率为1.4%(3/202)。对于全椎板切除术,作者认为术前须全面准确地判断腰椎的稳定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在手术中尽可能地保留腰椎小关节和棘上韧带,全椎板切除术仍是一种既可达到充分减压,又可尽量保留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对术前已有腰椎不稳因素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