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有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及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它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电图QT离散度(QTcd)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收集72例AMI测定住院首次及溶栓后2h、第2、3、4、7、15d的12导联心电图QTcd,用尿激酶(UK)溶栓,按冠状再通和未通分组比较。结果:冠脉未通组QTcd溶栓前后无差异(P〉0.05);再通组于溶栓后2hQTcd减少直至前3d,但无意义(P〉0.05),于第4、7d明显减少(P〈0.01),第7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和未通QT离散度(QTd)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常规方法测量87例AMI一周内心电图中任何一导联QTd;设30例正常对照,计算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两组间均值比较用配对的t检验,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结果AMI组较对照组QTd延长,AMI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较未通组则短,均差异显著;AMI组QTd延长者发生室颤、室速,Ⅲ°-AVB明显低于未通组,均差异显著,且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QTd测定为AMI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非浸入性心电学方法和判定指标;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果发现及时,诊断准确,处理得当,效果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AMI后QDd呈动态演变。再通组(n=74)与未通组(n=32)在溶栓前及AMI后12hQTd无差别。成功的溶栓治疗促进QTd的恢复,AMI后24h时再通组的QTd明显短于未通组(54±22ms时68±25ms,P<0.05),该差别在观察期间持续存在;②未通组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再通组(40.6%对18.9%P<0.05),且分布的时间长;③AMI后不同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AMI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QTd的演变,适当延长心电监护时间,使患者安全渡过相对较长的心电不稳定期  相似文献   

8.
对15例正常者,19例急性心梗(AMI)4周内无室速,及20例AMI4周内合并室速室颤的AMI后24h左右心电图,进行QT离散度分析。结果:正常组QTd为(192±62)ms、QTcd为(2367±1598)ms,AMI无室速者QTd(5842±226)ms、QTcd(5856±2587)ms,AMI合并室速室颤者QTd(1005±261)ms、QTcd(1042±3291)ms,三组间有显著差异。并以本组资料正常者的QTcdx+3s为正常上限,预测AMI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80%、特异性789%、准确性8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结果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分析和总结70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伴随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I、Ⅱ组)运动前后的QTcd(校正的QTd)变化,并与35例阴性(Ⅲ组)对照。结果:运动后各组间QTcd均有显差异,在2个阳性组(I、Ⅱ组)运动后均比运动前QTcd显增加,且I组增加幅度更大,达140.86%。结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使心肌复极不均一,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31例)再灌注前、后和未溶栓患者(34例)间进行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溶栓再通组的QTd,QTcd,QT1cd,JTd,JTcd及JT1cd明显长于溶栓前、未再通组和未溶栓组(P<0.01),再通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未溶栓组(P<0.01);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组的QTd长于下、后壁组(P<0.05),而前者的QTcd、QT1cd则明显长于后者(P<0.01)。结果表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发和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d与急性心急梗死(AMI)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颤(VF)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AMI病人其中拌VT、VF者14例与非VT、VF者72例,及正常人分别测其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AMI伴VT、VF与AMI非VT、VF二者的QTd、TQcd的值比较差异显著,且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当AMI时QTd≥100ms可做为AMI发生VT、VF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ventriculararrhyth mia,MVA)发生率的影响及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诊入院的 100例 AMI患者为研究病例,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组,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组为观察组,冠脉内未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 者术后 24h内 MVA发生率及急性期(PCI术后 7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and cerebrovascularevents,MACCE)及出血并发症,记录患者 PCI术前及 PCI术后 7dN末端 B型钠尿肽原(NT- proBNP)、心率(HR)、脉压差(PP)、QT离散度(QTd)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24h内 MVA发生率较对 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 PCI术后急性期(PCI术后 7d)MACCE发生率 较对照组低,PCI术后7dNT-proBNP、HR、PP、QTd较对照组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 组均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 AMI患者急诊 PCI术中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未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治 疗能更好地降低患者 MVA发生率,减少急性期 MACCE及改善 PCI术后 NT-proBNP、HR、PP、QTd指标,不 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氟乙酰胺中毒对 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测定了37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治疗前后QTcd。结果:治疗前中毒患者QTcd较正常者明显增大,重度中毒组QTcd增大更甚,并出现4例多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后中毒患者QTcd明显缩小,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结论:氟乙酰胺中毒致心肌损害引起QTcd增大,QTcd>70ms可发生恶性空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与心脏危险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AMI的老年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与AMI进行比较。溶栓用尿激酶150~2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然后测量溶栓前后及未溶栓患者同一时间的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入院后或溶栓48h,QTd、QTcd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0.01)。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静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定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经及再通经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  相似文献   

18.
了解二尖瓣脱垂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QTc间期间散度的影响。地20例MVP伴VA患者的QTcd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论QTcd增加可能是MVP患者产生VA的机制之一,QTcd可作为判断MVP伴VA患者预后的独立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7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 31)及无左室肥厚组(n= 39),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 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 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QTd 及QTcd 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大(P均< 0.01);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之间比较,显示:Ⅱ、Ⅲ期与Ⅰ期相比,P 均< 0.01;Ⅱ期与Ⅰ期相比,P> 0.05。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及QTcd 与无心律失常者两组相比,P均< 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伴左室肥厚组QTd 及QTcd 比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左室肥厚组伴室性心律失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高血压Ⅲ期与Ⅰ、Ⅱ期患者QTd 及QTcd 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均< 0.01;QTd 与LVMI两者呈正相关(r= 0.4,P< 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离散度(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将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12例),观察溶栓后2小时、24小时QTcd变化。结果: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