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患者自入院当天起保持良肢位,比较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摆放良肢位,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偏瘫功能训练及良肢位的摆放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生命征平稳48 h后即给予偏瘫功能治疗仪进行被动运动训练及良肢位的摆放。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对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治疗后2周、4周时计算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时,FMA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治疗2周时比较,各项评分仍在继续上升;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4周时,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功能训练及良肢位的摆放对于促进脑出血术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常琴  仲艳茹  潘伟娜 《当代护士》2016,(12):121-122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入院即进行康复护理,给予患肢良肢位摆放。治疗两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两组肩关节前屈180°时有无疼痛并对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分级和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时,对照组肩痛发生率为76.70%,观察组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关节疼痛的预防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设计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良肢位摆放标示牌使用前住院的4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6月良肢位摆放标示牌使用后住院的4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当日接受良肢位摆放的口头宣教、良肢位摆放视频播放、实际良肢位摆放的演示及良肢位摆放行为的督导与观察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使用讲解及临床应用。评价并比较两组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率、正确率及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与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设计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与正确率,降低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3月收治于我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良肢位摆放知识的口头讲解与良肢位摆放行为的观察督导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加用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偏瘫观察对象干预后良肢位摆放依从性、正确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临床应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性与正确性,降低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王小红  齐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01-860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良肢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良肢位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行良肢位的摆放,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后6个月末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良肢位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康复护理早期即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对照组仅在护理后期才给予少次数的良肢位摆放,采用Fugl-Meyer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好转情况明显优胜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早期良肢位摆放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从患者病情稳定开始进行良肢位摆放,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入院后即在治疗过程中开始进行良肢位摆放,同时督促、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比分析4周后及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92例,无效68例,有效率为57.5%;对照组有效41例,无效79例,有效率为34.2%%,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及早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肢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抢救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发病早期即采用良肢位,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功能位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及早采用良肢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后的早期,即重视和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和出院时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3%(χ2=44.505,P0.05)。结论重视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各种体位时良肢位的摆放,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后遗症,且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抑郁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红外线照射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3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行红外线照射联合针灸治疗,持续20 d.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28.56±8.32)分、治疗后(9.62±4.31)分,t=11.07,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18.30±8.55)分、治疗后(77.95±22.14)分,t=13.77,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红外线照射联合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黄三桃 《当代护士》2016,(10):136-137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心理干预,良肢摆放、肢体按摩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在入院时及出院前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改良Barthel(MB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恢复进展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减轻偏瘫肢体的致残程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减少临床并发症。方法:将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肢体锻炼,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主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等;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9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收治的9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法;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康复效果[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Fugl-Meyer平衡评估量表(FMA)]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护理后,两组BI、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后,两组生活自理能力量表中进餐、穿衣、走路、上下楼梯得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采取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能有效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因长期躺卧造成的痉挛,改善血氧供应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急诊住院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人,对照组患者在病情逐渐稳定之时对其进行良肢位摆放,并且让患者在其家属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其刚入院时,也就是治疗过程中时对其进行良肢位摆放,并且对患者家属加以督促指导,要求其对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与康复训练。接受治疗4周与出院3月后,对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肢体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治疗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及正确的治疗与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早期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一时间内仅在护理的后期使用良肢位摆放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能力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人,入院后2组均接受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早期并全程采用床上良肢位摆放,对照组早期并全程采用自由体位摆放。4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肢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并全程进行良肢位摆放,可以大大降低肢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