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疑似群体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测和中毒原因分析。方法:参照GB/T4789-2003[1]有关章节,对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采样、病原分离鉴定;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论:所分离到的肠炎沙门氏菌进行PFGE分型结果基本一致,确认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从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参照GB4789.4-2010的方法,对检出的菌株进行表型的鉴定;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检出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运用PFGE方法对检出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从5份粪便样品中检出5株库克沙门菌,从3份剩余食物中检出1株库克沙门菌,共计6株菌。血清抗原式均符合[1,3,19:g,m:-];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一致;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库克沙门菌污染引起;PFGE技术适用于菌株的同源性分析和传染源的追踪。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引起2022年夏季绍兴市某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型、耐药表型及分子分型分析,研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使用玻片凝集法对6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同源性分析,并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菌比较。结果 6份患者肛拭子样本中检出1株阿贡纳沙门菌,7份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中检出2株阿贡纳沙门菌、1株婴儿沙门菌及1株阿姆德尼斯沙门菌,7份餐馆环境涂抹样本中检出1株阿贡纳沙门菌。对6株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患者肛拭子样本、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环境涂抹样本检出的3株阿贡纳沙门菌PFGE条带完全一致。6株分离菌株耐药谱相同。在绍兴市沙门菌PFGE数据库中未发现相同带型的菌株。结论 该事件是绍兴市首起由阿贡纳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PFGE分型揭示分离株之间的相关性,为事件的分析和溯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起高校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19日,东阳市某职业学院19名学生因进食校外流动摊贩提供的糯米饭团先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测,证实为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鸡爪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溯源和耐药分析,为查明这起食物中毒的源头及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和患者粪便等标本,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经增菌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对检出的7株沙门氏菌株采用标准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凝集试验,菌株DNA经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后进行PFGE分子分型,所得结果用Bio 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株沙门氏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从鸡爪中检出沙门氏菌1株,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沙门氏菌6株,通过生化仪鉴定和血清凝集试验显示7株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同为福尔斯布特尔血清型,PFGE显示7株沙门氏菌株同源性为100.0%,药敏结果显示这7株菌株均对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米诺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耐药。结论该起群体性腹泻、发热、腹痛事件为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大众食用购买的熟食前应尽量加热处理后再食用,这...  相似文献   

6.
分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 探究中毒事件发生原因, 明确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应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食物中毒事件中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 采集自制腐乳和粪便灌洗液, 经增菌培养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本中肉毒毒素编码基因, 并进行菌株分离、纯化。对分离到的5株肉毒梭菌经肉毒毒素检测和基因检测验证后, 进一步进行PFGE分型。此次中毒事件中2份自制腐乳和3例患者的粪便灌洗液标本均分离到A型肉毒梭菌, 并得到了毒素检测和基因检测验证, 5株肉毒梭菌的PFGE图谱DNA同源性为100%, 可判定是一起因食用被A型肉毒梭菌污染的自制腐乳而引起的肉毒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维尔肖沙门菌(Salmonella virchow)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为该事件的处置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肛拭、饭店厨师手拭和肛拭、菜板涂抹样、抹布共10份样品,依照GB/T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进行菌株分离、生化反应、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等;根据国际食源性疾病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National Molecular Subtyping Netwok for Foodborne Surveillance,PulseNet)公布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案,用BioNumerics软件对酶切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4份患者肛拭和1份饭店菜板涂抹样中检出5株维尔肖沙门菌,生化谱均为0017610541566210,血清型为6,7:r:1,2,均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但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对头孢唑啉、头孢替坦等部分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经XbaⅠ和Bln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菌株带型相似性均达到100%,提示为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带型。结论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因食用被维尔肖沙门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病原菌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食物中毒原因,并了解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根据流行病调查和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的病原菌,按照GB4789.4-2010[1]、WS271-2007[2]、B-K琼脂扩散法[3]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共采集8份样品(2份肛拭物,6份剩余食物),除1份剩余食物外均检出斯坦利沙门氏菌,检出的7株斯坦利沙门氏菌对16种抗生素未见耐药情况。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由斯坦利沙门氏菌引起,检出的斯坦利沙门氏菌未出现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应用荧光定量PCR/RT-PCR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一起学校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检测和溯源分析,为突发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经过进行调查,采集病例粪便/肛拭样本及剩余食品样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和鉴定。提取样本RNA,以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如病毒核酸。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及PFGE分子分型分析,以BioNumerics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采集43份样本,经常规培养鉴定和荧光定量PCR/RT-PCR分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6份,分离株血清型均为O3∶K6,除1株来自食品样本的菌株与其他菌株同源性为52.1%外,其余5株同源性为100.0%。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导致。实时荧光PCR/RT-PCR方法结合PFGE分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确定和溯源食物中毒的病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进行检测及溯源分析,为查找传染源、传播途径,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9年9月22日许昌市某餐馆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采集样品,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采用Bio Numerics 7.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其溯源。结果本次采集的22份样品中,检出肠炎沙门菌13株,从患者中检出4株,从环境中检出1株,从食品中检出8株;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型结果显示,13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Bio Numerics 7.6软件聚类分析后发现其为同一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13株肠炎沙门菌株来自于同一克隆系。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来自于同一克隆系的肠炎沙门菌株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溯源,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分析此次事件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来源,确定事件的病原学病因。方法对此次事件的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离鉴定、耐药分析、PCR检测和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三餐次腹泻患者总共分离出18株副溶血性弧菌,全部对头孢唑啉耐药,其中1株为O2抗原群、携带trh毒力基因,其余全为O4抗原群、携带tdh毒力基因,部分分离株PFGE相似度高达100%。结论三餐次同时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餐次内和餐次间分离株通过PFGE分型结果一致,确认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食物中毒溯源和科学防控食物中毒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基因分型技术对一起由维尔肖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溯源分析,探讨分子分型技术在沙门菌食物中毒中病原菌溯源和应用可能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11株维尔肖沙门菌进行基因分型和溯源性分析。结果:从病人肛拭中分离出的8株维尔肖沙门菌和引起该食物中毒的食物中分离的3株菌株都属于同一克隆。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同一株维尔肖沙门菌引起,PFGE分型技术可以直观的判断分离菌的亲缘关系,为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提供可靠而实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起食物中毒事件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耐药分析,追踪溯源并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粪便和剩余食物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对分离出的沙门菌使用PFGE分子分型进行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分析沙门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2起食物中毒,分别检出4株(来自病人)和12株(11株来自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一起食物中毒所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后,进行PFGE检测并用Bio 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分析并绘出聚类分析图。结果:此次食物中毒分离到8株沙门菌,其中5株是从病人大便或肛拭分离,1株是从厨房抹布分离,2株是从剩余食物分离。经PFGE分析,病人的5株和剩余羊肉的1株完全相同,牛肉和抹布中的2株有1~2条电泳条带的差异。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羊肉携带的汤卜逊沙门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VP)分离株的同源性。方法:按国标方法进行VP的分离与鉴定;对分离出的VP做血清分型及tdh、trh毒力基因检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从10例患者肛拭子和1份砧板涂抹物中分离到的11株VP,血清型均为O3:K6,tdh毒力基因均为阳性,PFGE分型图谱也完全相同。结论:这是一起因VP污染了食品加工环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某高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索和溯源,探讨其中毒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方法 对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同时对腹泻病原进行检索,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征研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技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结果 有流行病学相关病例15例,共分离出9株罗米他沙门氏菌(Salmonella romita,6,7:e,h:1,5),其中4株来自病例,1株来自从业人员,4株来自可疑食品西红柿汤汁。9株菌的生化表型、血清型及药敏试验结果一致,PFGE 条带聚类分析显示菌株属于同一克隆。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罗米他沙门菌引起,PFGE分型技术实现了对不同样品来源的罗米他沙门菌溯源。  相似文献   

17.
食物中毒中不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2起食物中毒中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第1起食物中毒发生在2010年5月17日深圳市某食堂,感染人数20人左右,采集到病人肛拭子9份,可疑食品3份,每份样本挑取20个可疑菌落;第2起食物中毒发生在2010年7月1日深圳市某配餐中心,感染人数10人左右,采集到病人肛拭子7份,可疑食品2份,涂抹样3份,每份样本挑取10个可疑菌落。对可疑菌落分别进行盐耐受试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从2起食物中毒的每份样本中挑取不同血清型进行tdh、trh、GS—PCR、orf8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结果第1起食物中毒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80株,其中03:K6107株,02:K2870株,04:K34、03:K25、04:K12各1株;第2起食物中毒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80株,其中03:K644株,04:K8、011:K36、011:K19各10株,01:K566株。03:K6、01:K56、04:K8、011:K36携带tdh基因,不携带砒基因,其他血清型(02:K28,04:K12,03:K25,04:K34,011:K19)均不携带tdh和f砘基因。03:K6和011:K362种血清型的GS-PCR和orf8基因阳性,其他血清型阴性。PFGE结果显示第1起食物中毒中食品和病人肛拭分离的02:K28(分别3、2株)的PFGE带型基本一致,属高度相关菌株。第2起食物中毒中病人肛拭分离的4株03:K6与卤鸡蛋盘涂抹样分离的1株03:K6PFGE带型一致。2起食物中毒的03:K6带型基本一致。来自相同样本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带型不一致。结论第1起食物中毒与食用污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食品有关,第2起食物中毒与污染了副溶血性弧茵的卤鸡蛋盘有关。通过血清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可认为相同样本中分离的不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未发现遗传学证据,为遗传不相关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