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陈士铎在《辨证录》中白芍的使用特点。方法:对《辨证录》当中包含白芍的方剂进行数据整理,并运用EXCEL分析《辨证录》中白芍功效、使用剂量、配伍以及大小剂量白芍在处方中所占剂量的百分比。结果:陈士铎认为白芍有调肝(平肝、疏肝、清肝、补肝)、益心的功效,《辨证录》中白芍常用剂量为37.3 g、18.65 g、11.19 g,其常用白芍配伍甘草、当归、白术、茯苓、人参、熟地、麦冬等药物,大剂量白芍在处方中剂量百分比大于30%,小剂量白芍在处方中所占剂量百分比约为10%。结论:陈士铎对白芍功效理解与现代白芍功效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其使用白芍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白芍不同功效的发挥与使用剂量及配伍有关。 相似文献
3.
《辨证录》为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说:本书“又名《辨证奇闻》”。中医研究院等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也认为《辨证奇闻》即《辨证录》,并在《辨证录》条中说:“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证奇闻》或《辨证冰鉴》”。 相似文献
4.
5.
6.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辨证录》,全书共十四卷,一百二十六门,包括伤寒、杂病等各科,载证七百七十六则,其证候分析,病机阐述,立法处方,遵古训而不拘其法,师古法而不泥其方。展阅数过,别具心裁。其中"种嗣门"着重阐述了多种常见男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经心身疾病经络辨证的特点与规律。[方法]以汉密顿量表中焦虑/躯体化因子为指标,将内经中有关篇章所载的与之相似病候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①精神性焦虑以足阳明和足少阴为显著;躯体性焦虑以五脏为主。经络辨证适合指导心身疾病治疗。②足厥阴因子的频率低于平均值,提示心身疾病属"因病而郁"者,治疗时应治病解郁。 相似文献
8.
《辨证录》(清·陈士铎著)成书于清·康熙年间,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每证详析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在辨证求因论治上取古人意而不泥古人法,多有独见。 相似文献
9.
10.
肺肾两益汤治肌衄(过敏性紫癜)曲某,男,13岁,1997年3月15日初诊。患者半个月来出现双下肢伸侧及臀部斑疹,曾用中西药物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诊见面白,神疲乏力,肌肤可见暗红色紫癜,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为肌衄,为气阴两虚,火郁于内,血溢于外。治以壮水益金。方用《辨证录》肺肾两益汤:熟地30g、人参5g、麦冬15g、三七根末9g、郁金9g、山甲末6g,3剂水煎服。1剂后紫癜明显消退,精神振作,3剂后面色转红,臀部及双下肢皮肤光洁。嘱服麦味地黄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按: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肌衄范畴,主要病机为气火逆乱,血不… 相似文献
11.
12.
《辨证录》为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为中医综合门类的重要著述。其中对于阳痿的辨治,论理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多经验之谈。今列其证治大要,以期有裨益于此治者。陈氏以为,肾者主蛰,为先天为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聚真阴而寓真阳。五脏充盛,乃可施泄。凡斫伤太早,极意房帏,天癸戕伐,肾元虚惫,责茎疲精匮,诸症蜂起。男女房帏,乃人伦之本,王化之基,不可不治。然病情各异,辨证不同,治亦有别。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医门法律》是清初著名医家喻昌所著。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其晚年自号西昌老人。喻氏成年习儒,攻举子业,然仕途不顺,遂削发为僧。出家期间,兼攻医术,悉心研究。后蓄发还俗,游历苏浙皖赣等地,定居于江苏常熟虞山脚下。 相似文献
17.
18.
《辨证录》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清·陈士铎著。陈氏,字敬之,号远公,又号朱华子,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生平著述甚多,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载,除《辨证录》外,尚有《石室秘录》、《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本草新编》等十余种。近来,笔者为校勘《辨证录》一书,查阅了一些资料,从而发现,《辨证录》的成书时间,以及最早刊本,都有再讨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探析《辨证录》虚劳病诊治特色。陈士铎对虚劳的辨证重视房室情志之因;详症略脉,注重鉴别;以五行生克理论进行脏腑辨证。论治上则补阴制阳,时时顾护阴液;强调胃为肾之关门,填精需补脾开胃;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虚宜五脏兼补。用药则多选用补血养阴药,并且用药精当,善用引经药;亦关注治疗时间,提示用药需保证疗程,并适时调方。 相似文献
20.
<辨证录>是清代名医陈士铎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祖传秘本及当地医家所传诵的病案整理而成,书中运用阴阳互根,五行生克之理辨析证候,准确透彻,且有创见、发挥,在血证的辨治上尤具特色,从肾阴亏虚,肾中虚火上炎,迫血妄行及气阴亏损不能摄血立论,形成血证顾气、降火调气、善用引经药物及血证宜补不宜泻的辨治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