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君梅 《中国康复》2018,33(2):126-12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产妇,根据是否于产后6周接受盆底康复锻炼分为康复组83例(给予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57例(患者不愿意接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2组产妇产后6周及3个月时的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结果:产后6周时,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3个月,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康复组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C点距离、D点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PFIQ-7、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产科分娩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疲劳指数)以及其分级情况,并观察两组产妇尿失禁、盆腔脱垂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疲劳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盆底肌力分级3级及以上产妇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失禁发生率、盆腔脱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产后妇女的盆底功能,对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后42d复查并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2组,产后组95例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练习,分析比较两组综合肌力、盆底肌电位、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结果产后42d,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3个月,产后组盆底肌力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电位活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疲劳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患者产后盆底肌功能,同时提高尿失禁的控制力,对预防患者产后阴道炎症、盆腔脏器脱垂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不同时期女性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39例轻度盆腔器官脱垂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开始时间将产妇分为早期组(产后45天内)24例和晚期组(产后3个月及以上)15例。所有产妇均接受同样的盆底康复治疗,即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呼吸训练和凯格尔运动。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康复治疗对2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通过8周的盆底康复治疗,2组产妇盆底肌慢肌平均值、耐力平均值升高(均P<0.05),2组产妇盆底肌慢肌得分、耐力得分、总得分均升高(均P<0.05),早期组快肌得分、耐力得分、总得分改善幅度大于晚期组(均P<0.05)。2组产妇的肛提肌裂口面积均缩小(均P<0.05)。早期组产妇的膀胱颈位置升高,膀胱颈移动度缩小,膀胱后角减小(均P<0.05),早期组的膀胱颈移动度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晚期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更加有效地增强其产后盆底肌的肌力与耐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续性Kegel 运动联合Bobath球训练对二胎顺产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疗效。方法:顺产分娩足月单胎二胎产妇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出院时嘱产后第2天开始做产后盆底肌恢复操。观察组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Kegel 运动联合Bobath球训练指导。产后6 个月后观察两组盆底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盆底肌肌力康复效果;产后1天及产后12个月观察两组产妇盆腔器官脱垂(S-POP-Q)及尿失禁发生率(ICI-Q-SF);产后6个月及产后12个月进行女性性功能(FSFI)评价,比较两组性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盆底功能锻炼依从性、盆底综合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产后1天时,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2个月时,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观察组FSFI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性欲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两组各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FSFI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但性交疼痛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展延续性Kegel 运动联合Bobath球训练能够提高二胎顺产分娩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减少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改善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可行性。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产后6周复查患者作为临床资料,在盆底肌力检查中均确定为Ⅰ级,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在产后的第6周开始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而对照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盆底肌康复训练。使用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产后第6周时超声检查的各项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在产后第12周时,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VA)、膀胱膨出、子宫脱垂、直肠膨出(直角)、会阴体过度运动(钝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肌力与肌电压等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数据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产后6周开始接受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使用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其康复效果,证明盆底功能有效改善,可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减少尿失禁等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本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盆底肌肌力改善效果以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恶露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产后1个月盆底肌肌力总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产后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能够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66-4168
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在改善产后盆底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06例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上联合生物反馈仪进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电压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最大肌电压、盆底肌持续收缩60秒肌电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87%(P0.05)。结论在产妇中应用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盆底肌力与盆底肌电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盆底肌力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产科成功分娩的1 05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划分成剖宫产组461例和顺产组595例,在产后6周时使用徒手法联合盆底电诊断行盆底功能测评,同时详细记录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对比两组间产后盆底功能变化,同时将经过盆底功能检测筛选出的盆底功能异常的124例初产妇作为分析病例,分为盆底肌电治疗组63例(盆底肌电刺激)和对照组61例(自行缩提肛康复治疗),疗程1个月,对比组间盆底肌力、肌电压、阴道压力变化。结果剖宫产和顺产均能够引发盆底肌力异常和阴道压力异常,两组间在Ⅰ类肌力异常率、Ⅱ类肌力异常率、盆底肌疲劳度异常、阴道压力异常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Ⅰ类肌力平均、Ⅱ类肌力平均、平均肌电压、阴道压力明显优于治疗前,且盆底肌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和顺产对于盆底功能损伤程度相仿,早期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的肌力和阴道紧缩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分娩产妇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地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阴道肌电电压、夜尿次数及盆底肌肌力、阴道紧缩度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肌电电压和夜尿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肌力改善有效率为92.5%,阴道紧缩度改善有效率为90%,对照组盆底肌肌力改善有效率为67.5%,阴道紧缩度改善有效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的肌力和阴道紧缩度,有利于产妇更快恢复身体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按产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40例(实施产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Ⅰ级、Ⅱ级、Ⅲ级率低于对照组,Ⅳ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盆底肌力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5.00%(10/40)(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可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改善肌纤维,降低尿失禁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与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南安市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产妇90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各45例。两组产妇于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Kegel康复训练,连续训练6周后再开展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盆底肌电值、盆底肌力、肛提肌受损情况、性生活质量,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盆底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及慢肌平均肌电值均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肛提肌损伤、肛提肌撕裂及肛提肌裂孔变大率低于产钳助产组(P<0.05)。产后6周阴道分娩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56%)较产钳助产组(35.56%)低(P<0.05)。结论:相比于产钳助产,阴道分娩对于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更小,对肛提肌的损伤更轻,更有助于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性生活质量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两组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出现率、阴道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患者满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纤维肌电压、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出现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盆底肌锻炼相比,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更利于改善阴道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产后盆底肌肉锻炼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锻炼。观察两组盆底肌力、阴道压力指标、性生活质量、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后6个月盆底Ⅰ类肌力、盆底Ⅱ类肌力、阴道静息相内压、阴道收缩相内压、阴道持续收缩时间、性生活满意程度、性感程度自我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可通过增强盆底肌力、改善阴道压力来改善性生活质量、降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影响。方法根据就诊时间不同,将480例初产妇分为产后6~8周组388例和产后12~14周组92例。观察2组压力性尿失禁(SUI)、尿潴留、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级及盆底肌肌力下降的发生情况,比较2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s EMG)结果。结果 2组剖宫产产妇POP-QⅠ~Ⅱ级、盆底肌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者(P0.05或P0.01),SUI、尿潴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各指标在产后12~14周组发生率略低于产后6~8周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6~8周组剖宫产产妇盆底肌前后静息值、快肌最大值、10 s及60 s慢肌肌电值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者(P0.01);与产后6~8周组比较,产后12~14周组阴道分娩产妇快肌最大值、10 s和60 s慢肌肌电值以及后静息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与剖宫产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受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其中剖宫产影响较小;产后3个月内应及时行盆底肌肉锻炼,以减少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评估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及经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改变,对比不同产次妇女肛提肌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为研究组,根据产次不同分为初产妇组(30例)和经产妇组(30例),另选取20名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利用四维盆底超声重建盆膈裂孔平面观察产妇组肛提肌的形态特征并在三种不同状态下测量肛提肌长度、盆膈裂孔面积,计算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肛提肌长度、盆膈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变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产妇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经产妇的肛提肌长度大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缩肛状态下两组产妇的肛提肌变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在Valsalva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产妇的盆底裂孔形态改变及肛提肌变应率高于初产妇,经会阴四维盆底...  相似文献   

17.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12):921-925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妇产科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接收的130例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上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当中各65例。对照组产后进行常规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评分无显著差异性(t=0.494,P=0.622);经过治疗后,研究组PFDI-20评分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5.184,P=0.001)。研究组盆底肌肌力改善总有效率(96.62%)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4.62%),组间差异显著(χ2=5.876,P=0.015)。结论采取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盆底肌肌力。  相似文献   

19.
叶玉珠  梁艺  陈雪庄  谭惠莲  李磊 《妇幼护理》2023,3(9):2070-2072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机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期间 收治的 94 例产后盆底肌松弛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7 例。对照组在产后 3 个月实施盆底 肌康复干预护理。研究组在产后 6~8 周实行盆底肌康复干预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训练依从性、并发症和盆底 压力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训练依从性、盆底压力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并发症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产妇产后 6~8 周使用盆底康复护理,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和训练依从性,减少并发 症,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黄海香  黄宇松  李小林 《全科护理》2020,18(18):2222-2224
[目的]探讨护患合作护理模式联合多功能生物刺激反馈仪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2019年3月住院分娩的10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采用护患合作护理模式联合多功能生物刺激反馈仪。两组产妇在产后42 d均进行盆底肌状况评估,生物反馈仪对病人Ⅰ型、Ⅱ型肌纤维肌力进行测量,会阴肌力测量采用GRRUG分级法进行测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统计产妇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发生情况,产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价病人生命质量状况,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病人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3个月观察组产妇Ⅰ型、Ⅱ型肌纤维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GRRUG分级≥Ⅲ级的例数也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POP、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及6个月PFIQ-7评分及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6个月PFIQ-7评分高于产后3个月(P0.05);观察组POP-Q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产后尽早采用护患合作护理联合多功能生物刺激反馈仪进行盆底功能恢复锻炼,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肉群功能状态,进一步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修复,减少可能出现盆底功能性疾病,提高产妇在产后的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