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慧杰 《中国健康教育》2011,(10):744-746,750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21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健康总均分达到2分及以上的初中生为24.34%。男生学习压力感得分为2.02±0.89,高于女生得分(1.86±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0);男生在适应不良分量表上的得分(1.67±0.59),高于女生得分(1.57±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0);男生情绪不稳定分量表上的得分(1.91±0.74),也高于女生(1.7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0),而女生在敌对分量表上的得分(1.69±0.78)高于男生(1.58±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2)。独生子女在学习压力感上得分(1.95±0.83)高于非独生子女(1.83±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0);适应不良分量表上独生子女的得分(1.63±0.56)也高于非独生子女(1.55±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聋哑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互关系,为其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吉林、广东省3所聋哑学校1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聋哑青少年精神质(P)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男=5.99,t女=5.47,P<0.01),神经质(N)得分明显低于常模(t男=-7.11,t女=-3.35,P<0.01),男性内外向(E)得分明显低于常模(t男=-4.86,P<0.01),女性内外向(E)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90的9个因子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国内青年常模(t=4.21~12.74,均P<0.01);SCL-90若干因子与EPQ中P、N分量表呈正相关(r=0.16~0.31,P<0.05,P<0.01),与E分量表呈负相关(r=-0.19~-0.35,P<0.05,P<0.01).N、E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 聋哑青少年精神质倾向较高,情绪稳定,男性较为内向,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且较多地受到人格特征中情绪性、内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性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对随机整群抽样的2 1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均分为(3.58±0.39)分,性认知评分为(3.51±0.65)分,性价值观评分为(3.77±0.55)分,性适应评分为(3.53±0.39)分。男生性认知得分为(3.61±0.63)分,高于女生的(3.43±0.65)分,(t=6.441,P<0.001),性价值得分为(3.72±0.57)分,低于女性的(3.82±0.53)分,(t=-4.297,P<0.001);本科生性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专科生(t总=7.139,t性认知=6.099,t性价值=3.055,t性适应=6.870;P值均<0.01);医学生性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医学生(t总=48.746,t性认知=65.119,t性价值=52.402,t性适应=11.782;P值均<0.001);父母赞同子女恋爱性健康总分、性认知、性适应分高于反对者(t总=6.058,t性认知=6.477,t性适应=6.793;P值均<0.001);接受性健康教育时间越早各维度得分越高(F总=11.338,F性认知=10.075,F性价值=8.265,F性适应=6.483;P值均<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性心理健康总分前三位因素是:专业类别、最早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时间、父母对子女谈恋爱的态度。结论 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仍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及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黔西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人格提供科学的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黔西南地区492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2人作为研究组,非留守儿童22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自编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SCL-90各因子平均分在两组之间及组内按性别、是否独子之间和留守时间的差异。结果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各症状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留守男童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的症状因子得分低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症状因子得分高于留守儿童中的非独生子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童差;留守儿童中的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留守时间越长,心理问题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压力和父母期望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压力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期望问卷对691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独生子女[(40.602±6.890)分]和非独生子女[(40.501±5.101)分]父母在父母压力量表上的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63.815±13.895)分]和非独生子女父母[(63.757±13.908)分]在父母期望问卷上的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上独生子女[(2.008±0.573)分]和非独生子女[(1.994±0.5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迫症状因子上的得分独生子女[(2.190±0.676)分]高于非独生子女[(2.125±0.5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的压力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6,P〈0.01);父母对子女期望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存在显著正相关(r=0.181,P〈0.01)。结论父母的压力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7.
李昌庆 《现代预防医学》2015,(13):2385-2388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 129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scl-90阳性检出率占28.70%。少数民族学生躯体化得分高于汉族(t=-2.76,P<0.05),农村学生人际敏感(t=2.87,P<0.01)、抑郁(t=2.16,P<0.05)因子得分高于城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学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专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学生大二躯体化(F=2.91,P<0.05)、抑郁(F=3.04,P<0.05)和恐怖(F=3.07,P<0.05)得分高于大三,专科学生大二强迫症状(F=3.59,P<0.05)得分高于大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民族、生源地、性别、家庭结构、年级等因素对SCL-90得分影响较小;本科生心理问题高于专科生;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信息问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全国1 571名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结果 在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的神经衰弱(t = 2.08,P<0.05)、女生的恐惧(t = 4.04,P<0.05),非医学生的恐惧、强迫-焦虑和疑病(t = 3.25、2.56、2.73,均P<0.05),学生干部的恐惧(t = 2.46,P<0.05),及农村学生的疑病(t = 2.40, P<0.05)得分均较高。在积极应对方面,女生、汉族及城市学生的得分较高(t = 2.32、3.29、3.08,均P<0.05)。在消极应对方面,父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得分均较高(t = 2.10、2.10、2.34, 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倾向于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抑郁、神经衰弱、强迫-焦虑及疑病等维度得分较低(t = - 12.13、- 13.20、- 9.15、- 6.73,均P<0.05);倾向于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及疑病维度得分较高(t = 10.03、11.73、4.94、7.83、4.40,均P<0.05)。结论 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高等学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少数民族、农村及非医学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升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成就目标发展特点,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师范类大学生3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学业成就目标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师范类大学生成就目标的总体得分情况为:学习目标得分较高(19.61±3.03),回避目标得分次之(15.20±3.70),证实目标得分最低(12.36±2.83);在回避目标上大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年级学生(P〈0.01);在回避目标和证实目标上文科学生得分均高于理工科学生(P〈0.05或P〈0.01);在证实目标上城镇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5);在学习目标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0.05)。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成就目标与年级、专业、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有关,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师范类大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非意愿妊娠少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婉秋  张河川  李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10-4412
目的:探讨非意愿妊娠少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减少其心身伤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妇科门诊对≤26岁33例要求人工流产的未婚少女进行自评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CRS-D)和自编问卷测查。结果:该群体首次性行为年龄为17~24岁,平均年龄(20±2)岁,其中30%有继往人流史(最多达5次),平均人流次数1.57次;SAS(48.88±3.92)高于常模(29.78±0.46),Z=3.995 7,P<0.001,阳性症状检出率45%;少数民族患者CRS-D(33.00±6.80)显著低于汉族(41.26±2.89),F=10.639,P<0.01;高中文化程度的患者抑郁得分均高于初中、专科和本科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性伴文化为中学的患者抑郁得分均高于专科、本科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性伴文化为中学的患者焦虑得分高于本科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性伴学历高的患者抑郁得分显著高于与性伴同等学历的患者(P<0.05)。结论:非意愿妊娠少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中国常模,特别以汉族患者、学生患者更加明显;患者文化程度和性伴文化程度是影响非意愿妊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中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及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长沙市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掌握水平以及性观念和性行为,为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长沙市1 302名中学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对遗精的认识分别为15.5%和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中女生与高中女生对月经的认识分别为53.0%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多数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项目中,男生和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中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性知识。在中学生中适时开展性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性教育现状,了解初中生的性心理及其对性生理、性病等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历城区和市中区各一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利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5.82分(总分为16分),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且得分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病的知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心理各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结论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初中性教育水平较低,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为不同性别年龄学生制定相应性教育方案并积极落实。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4所中学的高中一、二、三年级各2个班,共1118名学生,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测评。结果1.7%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躯体症状为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50.8%、19.1%和18.7%。女生MHT全量表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P〈0.05),高一、高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期望程度、学习压力程度、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同学关系、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是MHT全量表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5.
2575名在校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和亲密伴侣暴力行为情况,探讨亲密伴侣暴力与大学生其他部分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和芜湖市3所高校2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恋爱情况、遭受亲密伴侣暴力情况、抑郁症状、自尊、学校生活满意度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x2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恋爱经历大学生心理行为状况的差异.结果 2575名大学生中46.9%有过恋爱经历;男生高于女生,大二、三年级学生高于大一年级学生(x2值分别为44.13、161.84,P值均<0.05).目前正在恋爱的大学生中21.1%报告与现在的恋人发生过性行为,其中仅有21.8%(34/156)每次都使用安全套,11.5%(18/156)从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18.6%(29/156)与现在恋人(女友)发生性行为而怀孕,孕后到正规医院进行处理的比例仅占48.3%(14/29).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中,遭受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总暴力的报告率分别为18.0%、33.6%、5.1%、37.1%;男生遭受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总暴力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女生遭受性暴力的比例高于男生(x2值分别为70.21、13.25、14.04、5.77,P值均<0.05).在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的大学生中,有74.2%(345/446)经历过3次以上亲密伴侣暴力.经历过亲密伴侣暴力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得分最高,自尊和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最低(F值分别为4.00、16.39和8.76,P值均<0.05),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最高(x2值分别为13.80、9.72、8.52、11.96,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恋人间性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保护意识缺乏;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现象较常见,且与其他不良心理行为关系密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love affairs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and risk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Three universities were selected using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in Hefei and Wuhu.Totally.2575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depression,satisfaction of school life,self-esteem,suicid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were evaluated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mental health/risk behavior.Results There were 46.9%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had intimate partner currently or in the past.The rate of having intimate partner in 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students(x2=44.13,P<0.001).And the rates were higher in sophomores and juniors than in freshmen(x2=161.84,P<0.05).There were 21.1% students had sexual behavior with their intimate partners.But only 21.8%(34/156)intimate partners reported that they used condom every time.There were 11.5%(18/156)intimate partners reported that they never took any contraception.There were 18.6%(29/156)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were pregnant or led to their girlfriend becoming pregnant,but only less than 50.0% adolescents induced abortion in a legal hospitals.The rates of being the victim of physical assault,emotional abuse,sexual coercion,the total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ere 18.0%,33.6%,5.1%.37.1%.The rates of being the victim of physical assault,emotional abuse,total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male adolesc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female adolescents,but the rate of sexual coercion was on the contrary(x2=70.21,13.25,14.04,5.77,P<0.05).Among the intimate partners who had suffered from intimate partner,74.2%(345/446)students had underwent more than 3 times.and 47.1% had underwent more than 2 typ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The score of depression was highest in the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but the scores of self-esteem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were on the contrary(F=4.00,16.39,8.76,P<0.05).The rates of suicidal ideation,suicidal plan,suicidal preparative and attempted suicide were highest in the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x2=13.80,9.72,8.52,11.96,P<0.05).Conclusion The rate of having sexual behavior with their intimate partners was high in college students,but their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was insufficient.In the present study,a high 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observed,and highlighted a need for attention to the other mental health and risk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with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相似文献   

16.
评估初中生忽视与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究两者相关性,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某区城乡5所中学六~八年级的2 012名在校学生进行自拟青少年虐待问卷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忽视率为73.5%,忽视得分为(8.33±2.85)分,其中农村学生的忽视率和忽视程度得分均高于城市学生(P值均<0.05),但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认知、思维、意志行为、情绪和个性5个维度总体处于“较好”和“一般”健康状态.无忽视组学生心理健康的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忽视组(P值均<0.05).控制性别和城乡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忽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O.147~-0.221,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忽视状况较为严重,忽视经历不利于青少年认知、思维、意志行为、情绪和个性等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学校健康促进对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松江区3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为干预学校,2所公办学校为对照学校,对干预学校的全校学生进行2年的干预,对照学校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一定比例的4~6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学校学生经过干预后,健康知识得分显著提高(P<0.05),且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知识的得分与公办学校学生得分的差距有所缩小。干预对学生健康行为的作用不明显,仅体育锻炼的得分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短期学校健康促进对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知识水平效果明显,对改善健康行为效果不明显。建议出台全市统一的政策,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健康促进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18省市自治区城市高中生性行为现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了解中国高中生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宜的性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8个省、市、自治区110954名高中生进行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我国高中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4.4%,男、女生分别为6.9%和2.1%(P<0.01);职业中学学生性行为的报告率高于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P值均<0.01);西部地区高中生性行为的报告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高中生,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增加、看过色情书刊、影像制品、长期不与父母同住、生活在西部地区是高中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在普通/重点中学就学、自感学习成绩好是高中生发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对高年级高中生尤其是职业中学学生进行适当、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系统分析中学生性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性别差异 ,为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对陕西省西乡县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知识总分高于女生。男女生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基本相同 ,大多数来自医学书刊和生理卫生课。男生知识来源较女生广泛 ,尤其来源于录像和街头广告明显多于女生 ;女生知识来源于家庭明显多于男生。除了在中学生谈恋爱上男女均持较宽容的态度外 ,在其它性态度上 ,男生明显比女生开放。男女生性行为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 4 .5 %和 2 .4 % ) ,但其它与性有关的行为男生多于女生。 结论 青少年在性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及对性教育的需求上确实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