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采用冷冻球囊消融( CBA) 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AF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并进行对比。 结果 76例AF患者纳入研究,CBA组及RFCA组各38例。CBA组与RFCA组术中即时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 92% vs 96%) 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2.6% vs 10.53%) 均无明显差异。CBA组手术时间[(105.5±22.2)min vs (136±25) min,P<0.01]、X线曝光时间[(19.3±6.0) min vs (22.4±5.2) min,P<0.05]及消融时间[( 36.9±12.8) min vs(47±20.1) min,P<0.05]均短于RFCA组。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其中CBA组的发生率为2.6%,RFCA的发生率为10.53%,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显示,CBA组12个月的复发率为2.63%,RFCA组12个月的复发率为7.89%,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AF患者的导管治疗中,CBA组和RFCA组具有相似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壁消融指数(LSI)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PAF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6例(采用光感应压力导管进行消融,对患者LSI设定)。比较分析2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内PAF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PAF患者消融术成功的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X线透视时间[(23.1±6.8)min vs (36.4±7.2)min]和PAF复发率(10.9%vs 3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静脉单圈隔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1%vs 50.0%,P0.01);LSI参数设定是PAF患者消融手术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OR=2.792,95%CI:0.835~134.653,P=0.004)。结论 LSI参数设定能够提高肺静脉电位隔离率、降低X线透视时间、PAF复发率,是PAF患者消融手术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比较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经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不理想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A组和RFCA组各40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冷冻最低温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静脉PVI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CBA组各支静脉手术时间及消融世间均短于RFCA组,冷冻所需的最低温度低于RFCA组(均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血管意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 CBA与RFCA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PVI效果并无太大差异,但CBA的优势在于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消融时间,因此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恢复,有较高的安全性。虽然CBA临床操作难度与RFCA较低,但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医院条件等选择采用CBA还是RFC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两种不同导管消融术式对老年患者短病程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差异。方法持续性AF病程小于2年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接受环肺静脉隔离(CPVI)+左心房顶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的患者33例,纳入A组;接受CPVI+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27例,纳入B组。观察记录两组接受手术总时间、CPVI时间、线性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房颤复发率、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总时间、线性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比A组明显要长(均P0.05);在术后AF复发率上,A组(33.3%)与B组(36.4%)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7.4%vs 30.3%)(P0.05)。结论对于短病程持续性AF患者,与CPVI+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相比,CPVI+左房顶部线+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式的临床综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冷冻球囊(CBA)前庭扩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拟行CBA的阵发房颤患者共161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CBA常规消融(对照)组(n=81)与CBA常规消融+前庭扩大消融(试验)组(n=80)。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房颤复发率,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3、6、12个月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vs 5.0%、11.1%vs 8.8%、18.5%vs 15%,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6/81)、10.0%(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CBA在常规消融的基础上行前庭扩大补充消融并未改善患者房颤复发率,两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诊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在X线透视下完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下完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消融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辐射量、并发症及复发率;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3个月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χ2=5.002、5.002,P <0.05);观察组X线辐射剂量和辐射时间低于对照组(t=10.936、11.322,P <0.05)。87例患者6个月随访时未有患者死亡,将复发2例作为复发组,其余作为未复发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7,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Marshall静脉(VOM)无水乙醇消融联合导管射频消融术与单纯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依据是否行VOM无水乙醇消融将199例PAF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行导管射频消融术)148例和观察组(VOM无水乙醇消融联合导管射频消融术)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术后6、12、18个月心房颤动(AF)复发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脑卒中、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及总透视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即时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成功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F复发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18个月观察组AF复发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发生严重血管并发症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脑卒中、死亡等。结论 VOM无水乙醇消融联合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PAF安全、可靠,其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药物治疗失败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10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结果 CBA组PVI成功率为100.0%(54/54),RFCA组成功率为98.1%(5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手术和消融时间分别为(13.63±2.17)min和(8.25±1.13)min,均显著低于RFCA组的(15.82±2.64)min和(10.32±1.64)min(P0.05或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为41.5%(22/53),显著高于CBA组的25.9%(14/54)(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CBA组LVEF均显著高于RFCA组,LVDd、LVDs均显著低于RFCA组(P0.05或P0.01)。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PVI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射频消融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对心房颤动病人的心功能改善作用也优于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需尽早干预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RFA)治疗AF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逐渐成为AF的一线治疗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RFA治疗AF具有较大的优越性,避免了药物复律引起的副作用,总成功率达73.3%,但仍有近26.1%的复发率。因此,降低RFA治疗AF的复发率及寻找RFA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对临床医师识别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基础指标、临床特征、病理解剖因素、临床生化指标、消融术式及术后管理等方面综述了AF经RF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BA)对心房颤动(AF)行肺静脉电隔离(PVI)后早期复发(ERA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F患者86例,其中男性58例(67.4%),平均年龄52~73(61.7±9.8)岁,阵发性房颤(PAF)76例(88.4%)。所有患者均接受PVI术治疗AF。根据手术方法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RFCA组平均年龄54~73(63.4±9.2)岁,男性28例(65.1%),CBA组平均年龄52~71(60.1±10.2)岁,男性30例(69.8%)。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90 d随访,共24例患者(27.9%)复发,其中RFCA组11例(25.6%),CBA组13例(3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P=0.758)。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左房内径(LAD,P=0.017)和持续性房颤(PeAF,P=0.019)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结论两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LAD是RFCA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和PeAF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