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密度及腰腿痛等骨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6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85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相同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出院后不主动对其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出院后继续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出院时、出院1年后评估两组骨密度、骨症状.结果:两组出院1年后骨密度、骨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密度、骨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骨质疏松症健康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门诊的25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性别分层后随机分为研究组(128例)和对照组(12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骨质疏松症健康管理干预,对照组于门诊常规随诊,随访期限1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骨折发生率、骨密度、骨质疏松知识(OKT)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结果研究组患者男性和女性1年内骨折发生率(2.04%,3.79%)都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13.92%)(P=0.027,P=0.025)。随访1年时,研究组腰椎(L2-L4)及股骨颈骨密度(0.8401±0.0951,0.7044±0.0887 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0.7748±0.1147,0.6476±0.0972 g/cm2)(P=0.000,P=0.000),骨质疏松知识OKT分值(21.84±2.25)明显高于对照组(14.91±3.01)(P=0.000),SF-36量表评分各个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骨质疏松症健康管理模式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效果确切,可以使患者骨密度值升高,骨折发生率降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脆性骨折或骨密度 T ≤-2.5标准差,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作出骨质疏松的诊断。在做骨密度检查时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避免单一因素的评判造成骨质疏松症的漏诊,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目的:评估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对217例年龄≥50岁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行髋部骨密度检测,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比较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与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对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的影响,同时探讨骨密度对椎体骨折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92例骨密度T ≤-2.5,达到骨质疏松诊断阈值,占42.4%;102例骨密度-1〉 T 〉-2.5,为低骨量,占47.0%;23例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密度T〉-1,占10.6%。158例无椎体骨折;59例(27.2%)椎体骨折,101个骨折椎。骨密度T〉-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为21.6%,骨密度T ≤-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34.8%,两组骨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的骨质疏松诊断率为54.8%,比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12.4%(P=0.01)。说明绝经后女性做骨密度检测的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对骨质疏松患者做好自我护理指导 ,可控制或减缓病程的进展 ,降低骨折的发生率。我们对 3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自我护理指导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6月 36例患者 ,在常规或骨折后检查骨密度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中男 16例 ,女 2 0例 ;年龄 6 0~ 92岁 ,平均 79岁。轻度 (无症状 ) 10例 ,中度 (慢性腰背痛 ) 2 0例 ,重度(驼背 2例 ;腕部骨折 2例 ,腰椎骨折 1例 ,指骨骨折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唑来膦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补钙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唑来膦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在腰椎正位(L1~L4)、股骨颈、大转子三个区域的骨密度均比治疗前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在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钛、Ⅰ型前胶原-N端前钛、骨钙素方面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明显增加患者骨密度,并降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对于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等方面作用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云克(^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住院患者作为治疗组,门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值)。结果:用药1a后治疗组患者骨密度值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云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a可提高骨密度,从而降低骨折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5例,年龄53.0~65.0岁,平均56.7岁.经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均采用免负重功能练习,辅助关节功能训练机(CPM)功能锻炼并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前、术后均拍摄腰椎及骨折部位的X线片、行骨密度测量、检测血钙和血磷变化.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3例在治疗3个月后,骨折线模糊,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临床骨折愈合率达86.67%.血钙、血磷及骨密度测定,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钙治疗前、后分别为:(2.24±0.25)、(3.31±0.35)mmol/L,t=-11.469,P<0.05;血磷治疗前、后分别为(0.86±0.21)、(1.28±0.23) mmol/L,t=-6.514,P <0.05;骨密度治疗前、后分别为-3.60±0.14、-1.10±0.16,t=- 36.654,P<0.05].结论 骨质疏松症不但增加骨折的风险,还对骨折的愈合有着不利的影响.抗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患者骨折愈合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补肾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5例内服补肾方,对照组55例口服钙尔奇D.2个月后观察症状、骨密度变化.结果 补肾方和钙尔奇D治疗后症状积分、骨密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补肾方能有效预防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密度和骨质量不断减少为特征,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1].临床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及脊柱压缩性骨折等.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病因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RAX骨折风险因子预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18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门诊收治的22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同时行骨密度测量,计算骨密度T值。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发生率并分析影响骨代谢的风险因子;采用FRAX计算两组10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PMOF)、无骨密度值10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PMOF~*)、10年髋部骨折发生率(PHF)和无骨密度值10年髋部骨折发生率(PHF~*)。结果:实验组股骨颈和腰椎L_(1-2、4)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腰椎L_3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量减少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两组PMOF≥20%和PMOF~*≥20%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HF≥3%发生率和PHF~*≥3%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骨骨折史、吸烟史、补钙、绝经时间、糖尿病等风险因子与患者10年骨折发生率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FRAX骨折风险因子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行有效预测,有助于早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患者PMOF。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能导致骨脆性增加,增高骨折的风险性.骨密度(BMD) 是描述骨特征和诊断骨质疏松的数量性状,认为是最重要的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子[1].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年轻时的骨量峰值及此后的骨丢失率,一般分为继发性骨质疏松和原发性骨质疏松2种,前者病因明确,容易治疗,后者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2.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2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以及肩关节恢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手术前后疼痛程度、骨密度、Cobb角、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胸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再骨折发生率、Cobb角、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病椎功能,对增加患者骨密度及预防骨折再发存在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强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采用维D钙咀嚼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及骨肽粉针四联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肾强骨汤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的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O.01)。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值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MD)变化情况,骨质疏松(OP)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色列DIREX公司生产的Dexa Scan DX-10-P-DXA型双能X线骨密度诊断,测定60例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人非优势侧桡骨骨密度,以46例非糖尿病人为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病程、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也作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控制血糖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残疾,骨折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约有8800万骨质疏松患者,约占人口总数的6.97%,每年有30多万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造成髋部骨折,其中有30.00%左右因此死亡[1-2].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最终目的是最大范围地恢复患肢功能,既往研究报道,积极的功能锻炼不仅促进肿胀消退,还可以预防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3].抗骨质疏松治疗与否对患者1年病死率有显著影响[4],研究认为,运动锻炼配合药物治疗是改善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有效手段[5],出院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在围手术期给予运动疗法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促进骨折修复[6].目前,对住院患者的干预措施可以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全程、个体化功能锻炼指导,但出院患者是否能够坚持锻炼,出院后的锻炼是否对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有疗效,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对在我院住院手术患者的运动指导以及定期随访,观察运动锻炼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骨代谢及钙磷代谢紊乱,表现为负钙平衡,骨量减少而产生骨质疏松症,出现肢体疼痛,关节疼痛等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差.为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改变,当未达到骨质疏松以及未出现临床骨痛表现前,即在骨量减少阶段就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糖尿病患者骨折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为此,我们测定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并且进行了半年临床药物治疗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老年髋部骨折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数目在逐年增加。目的:阐述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再次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于2001-01/2011-07对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567例和老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30例,分析再发对侧骨折病例的发生率、骨折类型、年龄、性别、骨密度、骨质疏松、再骨折时间间隔和合并症。结果与结论:单侧髋部骨折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和骨密度值接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为5.0%。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P=0.018)。再发对侧骨折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单侧骨折组(P=0.032)。初次骨折后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平均2.4年,其中1年发生的最多,占40.1%。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对于伴有骨质疏松和合并症的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内应加强预防,防止对侧髋部骨折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与髋部骨折相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强调骨密度(BMD)在骨折发生、诊治以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然而,骨量作为引起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应更加关注骨骼的质量,骨骼抗骨折能力的强度.骨强度的提出在骨质疏松的诊治和疗效评价中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