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胃癌的螺 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与手术或病理符合率100%。结论:手术前对胃 癌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是必要的,对胃癌的分期及评价预后有极大优越性,应常规进行。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肾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泌尿系统螺旋CT增强扫描的150例患者,将其分为女性≤50岁组、女性>50岁组、男性≤50岁组、男性>50岁组4组,测量动脉期双侧肾门水平肾脏外侧肾皮质CT值并求和(以下简称CT值),将所得结果与同期实验室方法测定的肌酐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肌酐正常者与升高者间CT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4组CT值与肌酐均呈负相关.女性≤50岁组:r=-0.43(P<0.05),女性>50岁组:r=-0.57(P<0.05),女性肌酐正常者平均CT值为(339.5±72.6) HU,升高者平均CT值为(235.1±66.5) HU(P<0.05).男性≤50岁组:r=-0.53(P<0.05),男性>50岁组:r=-0.43(P<0.05),男性肌酐正常者平均CT值为(314.5±59.9)HU,升高者平均CT值为(255.1±63.7) HU(P<0.05).结论 通过测量肾皮质动脉期CT值对肾功能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肾功能受损者肾皮质动脉期强化CT值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胃癌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对胃癌的检出与手术或病理符合率100%,而平衡期扫描显著提高了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TNM分期准确性为83.3%。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检出、定性、分期与预后的评估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诊断。方法:5例小胰腺癌患行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25s和65s、对比剂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结果:5例小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显示出病灶与正常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原发性肿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腺癌10例,其中空肠近端7例、回肠远端3例.平扫表现:肠壁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形成突入肠腔肿块,伴肠腔狭窄,4例合并小肠梗阻.增强扫描: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局部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间质瘤6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平扫表现:肠襻向腔外生长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4例较大肿瘤中间区域有出血坏死;2例边界不清,与周围肠管粘连.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3)淋巴瘤4例:回肠近端1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平扫表现:肠壁呈环形增厚.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肠系膜形成分叶样肿块、多节段受累2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性肿大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不均匀,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绕2例,无受压移位.4)脂肪瘤1例,位于空肠近端,表现为空肠内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无强化.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并能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形态判断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胃镜检查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电子胃镜检查,比较二者在判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及术前分期方面的差异。结果: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优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两者相近,判断术前分期CT有较大优势。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电子胃镜对胃癌的诊断各具优劣,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善胃癌病变的检查。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诊断肺栓塞的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对4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行胸部平扫及双期(肺动脉期、主动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并对两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浓度370mgI/L,总量100mL,3 mL/s高压注射,两期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分别为5~8 s、20~23 s.结果:两期扫描中,肺动脉期可从密度上区别肺动、静脉,利于显示肺栓塞定位分析;主动脉期胸内各血管及分支均强化显影,是衬托栓子显示的最好时相;肺动脉期可以起到辅助诊断肺栓塞及鉴别诊断作用.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肺栓塞的检出和诊断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张充气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和(或)胃镜活检证实的50例胃癌患者术前一周行低张充气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的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50例患者胃壁浸润深度的T1-T4分期结果准确性分别为66.7%、75.0%、76.9%、75.0%,总准确性为74.0%,淋巴结N0-2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68.8%、54.5%、66.7%,远处转移的M0和M1的准确性分别为100%和85.7%,与手术病理对照一致性良好。结论低张充气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医生对胃癌的术前判断,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对2004-10~2005-10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36~75(平均58)岁.肿瘤位于胰头16例,胰体尾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皮肤、巩膜黄染,消瘦,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65例胰腺癌患者均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定为30 s(胰腺期)和70 s(门脉期),造影剂用量100 ml(非离子型),高压注射器团注,速率2.5~3 ml/s。观察并比较肿瘤及正常胰腺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结果 65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34例,钩突部18例,体尾部13例。发现小胰腺癌3例,直径均小于2 cm。增强扫描肿瘤在胰腺期、门脉期的增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增强值明显高于门脉期(P〈0.05);肿瘤-胰腺对比在胰腺期与门脉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周大血管受侵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62%,胰周小静脉迂曲扩张占40%,肝脏转移灶占38%。结论运用螺旋CT进行胰腺期和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能更好地发现病灶,有助于胰腺癌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 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CT触发阀值分别采用110、140、170 HU,触发后延时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时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另一组患者动脉早期扫描用固定延时(注射对比剂后)20 s,动脉晚期延时35 s.测量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CT值作为评判动脉早期成像质量的指标.结果 ABT三组中,140 HU触发组符合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43/50,86.00%)高于110 HU触发组(35/50,70.00%)及170 HU触发组(32/50,64.00%);固定延时扫描组符合率最低(28/50,56.00%),四组之间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触发阀值为140 HU时,64层螺旋CT肝脏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可获取最佳双动脉期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正常胃壁及肿瘤的强化特点 ,及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胃癌 10 1例进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99例胃癌经手术病理证实 ,T分期的准确性为 81.8%。在动脉期~门脉期 ,胃壁呈多层结构的T分期准确性明显高于胃壁呈单层结构。在平衡期 ,肿瘤完全强化 ,纠正了 7例动脉期 门脉期所造成的分期错误。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提高了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CT表现。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115例共122个病灶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①平扫瘤内密度均匀者有93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2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54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68个病灶。②平扫病灶边界清楚者有42个病灶,边界模糊者有80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有8S个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37个病灶。③双期增强扫描瘤灶的强化形式有:①76个病灶动脉期呈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病灶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②19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边缘性环形强化,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并有壁结节,门脉期强化环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③27个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密度都低于肝实质。结论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巨块型、结节型、巨块结节型、弥漫型四种肝癌类型诊断准确率以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显示率分别为100.00%、92.31%、91.67%、100.00%、96.15%、92.31%、85.90%;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低密度影检出率、高密度影检出率分别呈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肿瘤各期的影像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上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肠癌,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影像资料进行处理检查及分析,将其与术后病理结果作对比。结果:85例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为肿块型结肠癌, 24例为浸润型结肠癌,42例淋巴结节转移,术前病灶诊断准确性达到了100%,术前分期、术后分期二者符合率达到90.0%。结论: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肠癌,并对影像资料进行处理,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肝脏胰腺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对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肝脏胰腺采用双期扫描技术的显示情况与平扫及单纯静脉期图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期扫描所获信息比平扫及静脉期图象对疾病有更高发现率和确诊率。结论:双期螺旋扫描是CT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触发不同阈值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0HU组、80HU组、100HU组和120HU组各26例。四组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人工智能触发阈值分别设定为60HU、80HU、100HU和120HU。观察并比较四组对比剂注射至触发扫描的时间、四组图像质量以及四组不同冠状动脉节段增强效果。结果:在触发时间上,60HU组80HU组100HU组120HU组,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图像质量方面,80HU组、100HU组和120HU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60HU组(p0.05),但80HU组、100HU组和120HU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0HU组和100HU组的冠脉血管的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增强效果均显著高于60HU组,但80HU组和100HU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20HU组的上述指标则是显著高于另外三组(p0.05)。结论:对于冠脉CTA检查, 80HU和100HU的触发阈值能够有效缩短延迟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且能保证图像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窦中的应用,获得不同参数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方法采用Toshiba64排螺旋CT,分别选择管电压为120和100kV时,转速O.5s/rot,螺距41,用80、40、30、20、10mA的剂量对1具儿童尸体头颅标本鼻窦进行扫描,比较不同参数时的图像质量。选取能满足临床需求的最低辐射剂量作为扫描参数。并用该参数对33例儿童鼻窦炎患者进行扫描。评价图像的质量和显示精细结构的能力。结果当毫安值从100mA降到30mA时,辐射剂量明显下降,保持30mA不变,100kV时有效cT剂量指数(CTDIv01)明显小于120kV(3.1mGy比4.8mGy)。当mA降至20mA以下,图像质量明显变差。用100kV、30mA进行33例儿童鼻窦扫描,鼻窦内各结构显示清晰,所有图像均满足临床需求。CTDIvoL平均为3.03±0.09(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30.63_±2.58(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0.07±0.003(mSv),仅为常规剂量的1/10。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以100kV、30mA(15mAs)作为扫描条件检查儿童鼻窦,可能是满足临床要求的最低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及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71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均行128层螺旋CT检查,检查后1w内行胃癌手术或腹腔探查术,将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本组71例中CT三期增强扫描5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8例,误诊3例;19例淋巴结无转移,正确诊断11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6.0%(49/57),特异度78.6%(11/14),诊断符合率为84.5%(60/71)。对两种检验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CT三期扫描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率由N0~N3b分别为72.7%(8/11)、64.3%(9/14)、86.4%(19/22)、71.4%(10/14)及25.0%(2/8),总准确率为67.6%(48/71)。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制定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