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多层螺旋CT上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主胰管型13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8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8例,胰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乳头状黏液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14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螺旋CT能协助诊断并能对其分型,运用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好发于老年男性的胰腺外分泌、囊性肿瘤。IPMN按导管不同的受累部位分为主胰管型(MD)、分支胰管型(BD)及混合型(MIX)三型。IPMN影像学上与胰腺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等原因导致的胰管扩张鉴别有一定的难度,且IPMN有恶变成胰腺导管癌的倾向~[1],术前正确的诊断对临床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 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 3种组织学亚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三者临床特征相似,但预后差异较大,伴浸润时IPMN预后较差,ITPN其次,IOPN最好,组织学形态是其主要鉴别要点,免疫表型对其鉴别起辅助作用。结论 病理组织学形态是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亚型的关键,免疫表型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因发现结肠息肉1年余,拟行结肠息肉切除术入院,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术前行腹部常规超声检查:胰体回声不均匀,胰体部可见一大小为1.6 cm×1.1 cm的低回声,界限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图1);CDFI于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2)。超声提示:胰体占位性病变。腹部CT和MRI检查:胰胃间隙异常信号结节,考虑:(1)胃窦部肿瘤并淋巴结转移;(2)胰腺原发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PM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东台市中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的患者28例,均进行MSCT、MRI检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经MSCT、MRI检查显示,两种方法良恶性诊断准确性均为100%,且IPMN分型、病变部位、病变最大径比例、壁结节比例相同,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良性与恶性IPMN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良性与恶性的病变部位无显著差异(P> 0.05);良性与恶性的病变最大径、是否存在壁结节具有显著差异,恶性肿瘤的病变最大径> 30 mm比例高于良性,恶性肿瘤有壁结节比例高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检查时间短于MRI,差异显著(P <0.05)。结论:IPMN可通过多层螺旋CT、MRI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两种方法准确性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双排螺旋CT检查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双排螺旋CT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例在本院手术、并由病理确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双排螺旋CT的扫描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双排螺旋CT采用第一期延时45s,第二期延时65s扫描,胰腺图像显示清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表现为显著的胰管扩张和囊性病灶。结论双排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方法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多层CT与MRI表现。选择收治的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CT与MRI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是否出现癌变而分为癌变组与非癌变组,对比两组病灶的CT平扫、门静脉期与增强扫描肝动脉期CT值变化。病变位于左肝胆管38例,右肝胆管17例,19例仅累及胆总管,6例位于肝门区胆肠吻合口。胆管内软组织肿块与结节69例,其中多发性病灶52例,单发性病灶17例。经CT平扫后呈结节状与珊瑚状、丘样低密度灶。癌变组经CT平扫与肝动脉期病灶CT值均明显高于非癌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无明显差异(P0.05)。MRI检查显示,23例表现为扁平丘样、结节、珊瑚状稍长T1稍长T2型号,胆管壁与肿瘤带蒂相连,15例增强扫描后,肿瘤强化与CT类似。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存在经典影像特征,经CT增强扫描后,能将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检出率提高,可明确判断肿瘤良、恶性,具有显著的鉴别价值;胆管出现"漂浮征"是MRI检查的典型表现,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检出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8.
9.
张宏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23):27-29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阳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IPMN患者,均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螺旋CT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的效果。结果:109例IPMN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65例,良性44例;动态增强螺旋CT共检出63例恶性;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IPMN恶性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93.18%、准确率为92.66%、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为89.13%;Kappa检验显示,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49);恶性IPMN的肿瘤最大径≥50 mm、有胆管扩张、壁结节≥5 mm、主胰管扩张≥7 mm占比高于良性IPM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能够鉴别出IPMN的良恶性,而不同性质的IPMN患者,其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PTP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病部位胰头2例,胰体尾部7例;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1例内可见出血;9例肿瘤实质性成分为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均呈渐进性强化,均未见胰、胆管的扩张,肿瘤边界清晰。结论 SP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与胰腺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CT、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CT、MRI诊断为主胰管型IPMNs 3例,分支胰管型IPMNs 10例,混合型5例。主胰管型CT及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常伴有扁平状、乳头状突起,增强后突起处有不同程度强化;分支胰管型CT及MRI为病变呈葡萄串样或分叶状囊性变,内部常伴有分隔和壁结节,伴有主胰管轻中度扩张,MR胰胆管成像(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交通;混合型5例,主、分支胰管扩张,内可见囊性病变,其中3例内壁结节>10mm。病理分型与CT、MRI分型一致,根据CT及MRI提示恶变的标准,诊断恶变10例,手术病理证实恶变11例,两者基本一致。结论:CT及MRI对IPMNs的诊断、分型和恶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对6例经手术完整切除后病理证实的儿童SPTP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女5例,男1例,年龄9~13岁,1例多发,5例单发,位于胰头部4例,位于胰尾部3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平均直径62.5 mm,肿瘤均呈囊实性,但比例不一,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且门静脉期持续性强化,囊性部分均不强化。结论儿童胰腺的较大占位,并有典型SPTP的MSCT表现时,应考虑SPTP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的CT影像学特征及良恶性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分支型IPMNs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胰腺实质内单囊肿块4例,多囊肿块9例,囊实性肿块5例;4例肿块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7例伴胰管轻度扩张,1例伴胆管扩张;术前CT诊断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1.7%,准确率为83.3%。结论分支型IMPN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对术前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纹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胰腺导管腺癌(PDAC)、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PDAC、62例SPTP及39例PNET患者的CT资料,于肿瘤横断面最大层面沿肿瘤边界手动勾画ROI,提取46个CT纹理特征。按二分类(PDAC vs rest;SPTP vs rest;PNET vs rest)和三分类(PDAC vs SPTP vs PNET)分组方式将数据分组。以单因素回归分析每个纹理特征鉴别二分类各组的诊断效能,并计算AUC;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选择特征后,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器(LDA、K-NN、RF、Adabost、NB、NN)对二分类和三分类分组进行分类,以多因素回归分析分类器的诊断效能,基于十折交叉验证标准计算AUC。结果 采用单个纹理特征鉴别胰腺肿瘤时,低密度短域补偿和灰度不均匀性分别对PDAC vs rest和SPTP vs rest有较好鉴别能力(AUC=0.73、0.79,P<0.01),而总和均值对PNET vs rest具有极好鉴别能力(AUC=0.90,P<0.01)。分类器鉴别PDAC vs rest、SPTP vs rest、PNET vs rest的诊断效能很好或极好,最大AUC分别为0.88(RF)、0.86(RF)和0.94(Adaboost)。分类器鉴别三分类分组的准确率均较好,以RF最高(0.80)。结论 CT纹理分析可鉴别PDAC、SPTP和PNET;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可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特别是其CTA对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卵巢或子宫巨大肿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进行卵巢动静脉、子宫动脉重建(CTA)。结果 53例盆腔巨大肿瘤中,38例来源于卵巢,15例来源于子宫。卵巢静脉显示率为73.6%,卵巢动脉显示率为52.8%,子宫动脉显示率为98.1%,其中卵巢恶性肿瘤病例的卵巢动脉显示率为100%,卵巢良性肿瘤病例的卵巢动脉显示率较低,只有7.7%。根据卵巢静脉及卵巢血管蒂与肿瘤关系密切定位卵巢源性肿瘤准确率89.7%(26/29),根据卵巢动脉供血定位卵巢源性肿瘤准确率达96.0%(24/25),根据子宫动脉定位子宫源性肿瘤准确率达91.0%(10/11)。结论 MSCT能清楚显示肿瘤与卵巢及卵巢血管蒂的关系,通过MPR、CPR、MIP及CTA等重建可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对卵巢与子宫巨大肿瘤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患者1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实施CT、MRI检查,分析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所有患者的术前CT、MRI均有一定正确率,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行有效诊断,两种检查办法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CT、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意义极高,能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资料,制定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效果,分析胰腺囊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其CT图像。结果:本组46例胰腺囊性肿瘤中,浆液性囊腺瘤12例:中心可见星芒状钙化4例,增强后强化分隔;单房囊性病变8例,增强后无病变强化。黏液性囊腺瘤8例:单房囊性病变2例,多房囊性病变6例,增强后囊壁强化。囊腺癌8例:肿瘤均为分隔多房囊性病变,其中伴肝脏转移6例,周围血管入侵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实性4例,囊性32例,实囊混合性2例,其中肿瘤钙化2例,增强后实性部分静脉期强化延时,囊性未强化。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5例:囊性病变同于扩张胰管,病灶显壁结节。胰腺囊性转移瘤2例,胰腺癌伴囊变4例。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诊断、鉴别胰腺囊性肿瘤的价值高,可清楚显示胰腺囊性肿瘤结构细节,为临床诊治提高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对其中5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着重阐述,并加以鉴别。结果: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声像图大体分四型:导管扩张型、导管囊状扩张型、导管无扩张型及多发肿瘤型。导管内乳头状癌具有形态边缘不规则、回声不均质伴钙化、宽基底邻近管壁有增厚及血供丰富等特点。结论: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较大,且对鉴别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螺旋CT重建图像对于诊断胰腺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报告3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腺肿瘤,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岁。3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层厚10mm,螺距1~1.5。增强扫描取2.5mm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重建。对比剂总使用量80~100ml。结果:所有病例胰腺轮廓均显示清楚,在多方位重建图像上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与正常胰腺以及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浸润程度,可直接观察到胰管及总胆管扩张程度。结论:多排螺旋CT双期扫描检查,并且行多方位图像重建,是无创性检查胰腺肿瘤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