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植骨融合效果.方法 将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对照组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后高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统计手术优良率、植骨融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两组椎间隙后高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可有效恢复椎间隙后高,提高植骨融合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各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滑脱症植骨融合率、复位丢失率及治疗前后患者JOA评分。结果观察组腰椎滑脱症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丢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优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降低复位丢失率,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法对76例患者术前、术后随访3个月时进行VAS、JOA评分。术后随访1年,行X线检查,同时观察植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VAS得分明显低于术前、JOA得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年,X线检查示76例患者植骨块无明显移位,无断钉、断棒和松动;植骨融合率为97.4%(74/76)。结论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11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2组。A组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B组行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间融合术。比较2组的滑脱复位率、复位丢失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率、植骨融合率、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滑脱率、复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融合率显著高于A组(P0.05)。2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与近心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2组JOA评分、RIS及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前及随访时下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6%,显著高于B组的10.7%(P0.05)。结论与后外侧植骨相比,椎间融合术能够维持滑脱的矫正,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出现,但两种术式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术式,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VAS和OD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和ODI评分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的VAS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患者疼痛感较轻,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开窗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38例和观察组(开窗减压术) 5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记录术前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人体功能性障碍程度[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腰椎稳定性[椎间隙前缘高度(VH)、椎间隙后缘高度(DH)、节段活动度(ROM)]变化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月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H、DH、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改善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症状,且对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前者可在保证减压有效的基础上,加快其术后功能性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4~78岁,平均(61.2±1.3)岁,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根据患者治疗意愿,随机分为PEEK棒组24例,钛合金棒组24例;均行保留韧带复合体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JOA功能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通过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EEK棒组3.3±0.4 vs.6.9±0.3,2.0±0.3 vs.7.2±0.3;钛棒组2.4±0.3 vs.7.1±0.2,2.2±0.3 vs.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EEK棒组20.0±3.1 vs.7.2±2.1,钛棒组19.8±2.1 vs.6.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术后3个月PEEK棒组(70.83%)融合率显著高于钛棒组(41.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EEK棒组融合率(87.50%)高于钛棒组的融合率(79.1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K棒半刚性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与传统钛棒内固定系统在临床疗效相当,早期融合率明显优于钛棒组,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椎板间隙开窗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椎板间隙开窗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的6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12个月随访后发现,伤椎椎体骨折均治愈,未见断棒、断钉和螺钉松动等现象;术后12月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伤椎椎管狭窄率、Cobb角和伤椎相对高度均明显优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SIA分级为B级者21例、C级者30例、D级者10例、E级者7例。结论经椎板间隙开窗伤椎椎体内植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重塑椎体高度和形状,促进伤椎早日愈合,其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7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后,对36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设为2联组;其余42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设为3联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2联组和3联组患者术后JOA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2联组JOA评分相比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3联组JOA评分相比于术后明显升高(P<0.05);2联组和3联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末次随访2联组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3联组椎间隙高度相比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2联组(P<0.05);3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均显著高于2联组(P<0.05)。结论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用于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时,可以长期缓解患者的下腰痛症状,提高椎间隙高度。但是,该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故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椎阍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三柱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 对43例有手术指征的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分别采用单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24例)和三柱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19例)两种方法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A组[(85~170)min,平均110 min]与B组[(105~205)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A组[(250~800)ml,平均450 ml]与B组[(300~1100)ml,平均600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65个月,平均27.8个月.A组与B组融合率分别为91%与94%(P>0.05).术后各时间点2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单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三柱植骨内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在融合率,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相接近,但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改良PLIF组30例及TLIF组22例,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周,术后第6、12个月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PLIF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优良率和手术成功率,且降低了术后翻修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中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腰椎滑脱患者60例,分成A、B、C组,分别进行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自体骨植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术后定期随访,比较其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年各组患者腰椎滑脱均获完全复位,未出现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腰椎再滑脱现象。椎体融合率A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Nak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患者因合理选择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1996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科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60 mL,手术时间平均105 min。随访14~45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90.7%,优良率94.2%。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是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比较。方法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分别采用TLIF治疗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变化及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腰疼和腿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OD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椎骨性融合率达到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获得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同的疗效下,植骨融合率更高,出血量、引流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综合疗效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患者早期疗效和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腰部、下肢疼痛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效果;采用36项健康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依据SF-36量表结构模型,使用因子分析法,将各维度得分转换为生理健康总平均分和精神健康总平均分。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对比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计算手术前后滑脱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4.32±20.52)min,对照组为(93.63±17.28)min,差异有显著性(t=4.693,P=0.0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54.90±18.02)ml,对照组为(143.06±34.22)ml,差异有显著性(t=14.052,P=0.000)。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腰部、下肢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随访(14.6±3.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平均滑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总平均分、生理健康总平均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总平均分、生理健康总平均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滑脱部位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下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采用MIS-TLIF术治疗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5例。A组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B组行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腿疼痛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ODI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B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年,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单纯应用碳素纤维cage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双侧椎板开窗,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治疗52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结果]失访3例,49例随访8~25个月,平均19个月.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予以修补,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再手术2例,术后一周cage脱出1例,另1例为术后3个月症状未缓解,均再次手术效果理想.JOA评分术前(10.5±1.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2.8±2.2)分、(23.1±2.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手术前8.07±0.75 mm,术后一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2.50±1.81 mm,11.88±1.92 mm,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RIS优良率85.74%,一年以上随访骨融合率为100%.[结论]经椎板开窗联合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对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抑郁与下腰痛患者进行腰椎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行腰椎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的下腰痛患者术前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评分分组:正常组92例、抑郁组28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进行功能、疼痛评价,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抑郁组术前的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6、0.87、0.43,P均>0.05);抑郁组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的改善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76、6.48、7.10,P均<0.05).结论 抑郁与下腰痛手术疗效具有相关性,建议术前进行抑郁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骨、Cage与自体髂骨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84例,根据手术植骨所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同种异体骨组(26例)、Cage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36例)3组。观察比较3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颈部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情况,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自体髂骨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同种异体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或多于Cag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3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髂骨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呈依次下降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和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Odom分级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及自体髂骨应用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采用自体髂骨者损伤大、痛苦较多,采用Cage者可能发生金属反应,而采用同种异体骨者并发症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与小切口椎间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88例老年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内镜组53例接受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小切口组35例接受传统小切口椎间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内镜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小切口组,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小切口组,住院时间短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66%,显著低于小切口组的25.71%(P 0.05);术后3个月时,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矫形外科评分标准(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且内镜组ODI显著低于小切口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小切口组(P 0.05)。结论与小切口椎间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LDH患者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