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14-3415
目的探讨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2例,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例。参照组行正中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组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术前、术后7d、术后随访12个月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两组下肢痛、腰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估腰椎功能,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7d,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参照组,下肢痛、腰痛V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融合率(92.68%,38/41)与参照组(90.24%,37/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下肢、腰痛,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椎间融合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评分(ODI),随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5.63±14.72) min、(2.15±0.32) d、(8.79±1.52)d,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56.94±32.69) ml,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04±0.46)分、(24.69±3.16)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个月后随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腰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腰椎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拟行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入路,而试验组患者实施经Wiltse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7 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试验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可明显缩短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轻术后7 d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2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年龄29~72(50.9±11.7)岁;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为13°~25°(16.6±3.0)°。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16例,E级9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42~60(50.5±5.5)个月,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Cobb角为5°~12°(8.1±1.6)°,末次随访为7°~12°(9.4±1.4)°,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B级恢复至D级,2例由C级恢复至E级,16例由D级恢复至E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15(9.4±2.5)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结论: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段固定手术方式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稚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18例行OLIF术治疗AS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正侧位X片,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和椎间孔面积(IFA)等影像学参数。摄腰椎CT三维重建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1±15)min(50~95 min),手术出血量(65±28)ml(20~200 ml),术后平均住院(7±2)d(4~9d)。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IDH、IFH、IFA由术前(5.5±0.6)mm、(15.3±1.4)mm、(135.3±6.5)mm分别增至术后(10.4±0.5)mm、(20.1±2.2)mm、(200.6±12.5)mm。术后2例患者出现术侧大腿前侧疼痛、屈髖无力,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但未出现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椎间植骨已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植骨均获融合,未发现ASD复发。结论OLIP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安全有效术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54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后路径组29例与前路径组25例,其中后路径组行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前路径组行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指数(ODI);比较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后路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前路径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ESR及CRP水平显著降低(P 0. 05),且后路径组ESR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前路径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 0. 05),且后路径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前路径组(P 0. 05)。后路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 34%,显著低于前路径组的32. 00%(P 0. 05)。结论后路入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正中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化脓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一期后路正中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腰椎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50~550(232.68±18.56)ml;手术时间55~115(87.68±12.69)min。术中所见所有病变椎间盘均被破坏,并伴有不同程度终板及椎体破坏;术后引流量47~385(168.57±44.34)ml。所有患者术后当天感觉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手术前后,35例腰椎化脓性感染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Cobb角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随着时间推移,JOA腰椎评分标准评分逐渐升高,VAS评分及腰椎Cobb角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I级愈合标准,随访期间未见节段间塌陷、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1例出现伤口开裂伴随有脓性分泌物,经再次清创、冲洗2周后愈合;术后1个月,1例因异体骨吸收并假关节形成行2次手术,2次术后6个月随访时发现植骨区骨性愈合;余患者中、远期随访未显示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路正中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化脓性感染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采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Wiltse入路组39例,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传统入路组3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ODI评分和椎间角度位移(ROM)等进行比较。两组的部分病例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Wiltse入路组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的ROM均较术前有所减少(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术后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传统入路组受检18例中有15例多裂肌肌电图见失神经纤颤电位,而Wiltse组受检20例中仅有2例出现类似情况。结论 (1)Dynesys系统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活动性,而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经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术后腰痛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观察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评分(JO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缩短手术用时、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2例创伤性单节段TLBF(T_(11)~L_4)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剔除失访患者后,A组62例,B组70例。A组行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B组行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随访结果和术后不同时间的脊柱后凸角度、VAS及ODI评分。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P<0.05);两组ASIA损伤分级、术部浅层感染、术部深层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断裂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及术后1、2年的脊柱后凸角度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7 d的VAS评分高于B组,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1年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的ODI评分低于B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ODI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后正中入路,在TLBF手术治疗中应用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在疼痛缓解、功能改善及降低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取腰椎后路锥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活动度(ROM)。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前腰部、下肢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 05),术后6月VAS评分均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前手术节段及邻近的上下节段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手术节段ROM均降低,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手术邻近节段的上下节段ROM均增加,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月OD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较传统的腰椎后路锥间融合术相比,能够保留手术节段的ROM,降低疼痛感觉,减少邻近节段的过度活动,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2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n=115)和开放组(n=110)。微创组给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开放组给予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5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及伤椎后凸Cobb角均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升高(P<0.05);微创组术后5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优势明显,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量化两种手术入路对肌肉的损伤程度。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该科住院的184例需手术干预的腰椎相关疾病患者纳入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前术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外周血磷酸激酶(CK)水平变化、卧床时间、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06±0.43)分和(3.26±1.12)分;术后外周血CK水平分别为(315.1±91.5)U/L和(574.5±197.6)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至少1年的随访后发现,两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分别降为(1.76±0.76)分和(3.15±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手术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DLS)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及奥斯沃斯特里残疾指数(O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于某院接受治疗的85例单节段DL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MIS-TLIF治疗,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MIS-TLIF治疗。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手术前、手术3 d时及手术7 d时CPK水平,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手术12个月时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3 d及手术7 d时,两组入选者CPK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手术12个月时,两组入选者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19.00±2.96)分较对照组(22.50±3.15)分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Wiltse入路MIS-TLIF术式可有效缩短单节段DLS患者手术时间,减轻腰背疼痛症状,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3月3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0.5岁),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并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10±16.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6±40.1) mL.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6.7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1±0.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2±0.5)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8.4%,其中优级改善率(75%~100%)31例(93.9%),良级改善率(50%~74%)1例(3.0%),可级改善率为(25%~49%)1例(3.0%).优良率为96.9%.VAS评分术前为(7.9±0.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9±0.5)分,下降了75.9%.所有患者随访期间X线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及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中18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TLIF术(单侧改良TLIF组),20例行后正中人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PLIF组),比较两种术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28~35个月,平均33.6个月,末次随访单侧改良TLIF组优良率94.4%;PLIF组85.0%;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钉棒松动、断裂发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0.05),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比较而言,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缓解快等优势。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M-TLIF)与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W-TLIF)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M-TLIF组(28例)和W-TLIF组(33例),对临床疗效、椎间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TLIF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更短[(5.0±0.8)cm],术中出血量更少[(89.3±11.2)mL],而手术中X线片透视次数[(47±10)次]和手术费用[(6.6±1.1)万元]明显高于W-TLIF组患者的(7±2)次和(4.8±0.9)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LIF组术后切口处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和随访腰痛VAS得分优于W-TLIF组,其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4.9%、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LIF和W-TLIF都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M-TLIF其手术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有效改善术后的腰痛程度;而W-TLIF其X线透视次数少,手术费用相对更低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评估腰椎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结合后路固定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例患者因寰枢椎不稳于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接受寰枢椎固定及关节突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手术过程中,用peek腰椎融合器进行关节突关节的撑开。随访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畸形和融合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至少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平均VAS和JOA评分分别是(8±0.82)分、(13±5.42)分、(1±0.82)分和(16±1.41)分;术后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术中及术后无血管、神经及感染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三维CT显示,4例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腰椎peek融合器治疗寰枢椎脱位不影响手术疗效,且可减少传统关节突关节撑开方法导致的并发症,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切口入路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均行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肌间隙入路者39例为双通道辅助组,采用常规后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入路者39例为后正中切口入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2~55个月,观察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及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2组腰痛、腿痛情况,书签、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2组临床疗效。术前、末次随访时行腰椎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测量2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ISH)、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