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12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研究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TT、APTT、PT长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Cr、BUN、三酰甘油、转氨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出血事件及栓塞事件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可调节患者凝血指标水平,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且不会增加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少,应用效果理想,可考虑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采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达比加群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以及黏膜出血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10.22%,观察组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6.82%,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黏膜出血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的10.22%(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采用达比加群酯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张瑜  王红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1):1602-1604
目的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渭南市第二医院内二科就诊的79例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合并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使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治疗后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对比研究。方法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9例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40例使用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抗凝药物后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出血性脑卒中以及死亡相关病例。两组出现轻微出血现象的患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高龄非瓣膜性AF合并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抗凝有效性与华法林相似,但其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某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100例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则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凝血功能指标相比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有优势,P0.05。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2%)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卒中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房颤行P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两组术后给予常规抗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Fib、TT、APTT、D-二聚体、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1年后TT、APTT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P0.05),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6.67%较对照组20.00%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应用于房颤PCI术后患者,抗凝效果与华法林相当,出血事件少,且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予以胺碘酮联合华法林,观察凝血指标变化,心电图、生化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明显降低(P0.05),其他心电图表现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发生消化道反应9例(23.7%),高于对照组的5.3%(P0.05)。而治疗组栓塞或血栓以及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卒中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0例脑卒中伴房颤患者进行房颤血栓栓塞危险评分以及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检测其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血液肌酐水平;将190例接受抗凝治疗的高龄卒中伴房颤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分析两组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肾脏代谢能力下降,接受抗凝治疗时出血风险大;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比较,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高龄卒中伴房颤患者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酯抗凝对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对治疗费用、药物耐受性及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观察组(62例)予以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日,口服;对照组(48例)应用华法林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服药后1个月和6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用药1、6个月时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 INR均显著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仅 PT 和 INR 显著长于治疗前( P <0.05)。用药后观察组再发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可显著改善非瓣膜性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王碧月 《临床医学》2022,(11):87-89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与华法林治疗房颤合并慢性肾病(CK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使用华法林治疗,研究组使用达比加群治疗,对比患者凝血功能、肾功能及安全性等指标。结果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指标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与华法林对房颤合并CKD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无差异,但达比加群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0.
老年慢性非瓣膜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肠溶阿司匹林和结晶华法林对慢性非瓣膜房颤的老年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老年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31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华法林两组对照试验,服用2年,观察脑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2.9%、华法林组为1.7%,差异无明显性(P>0.05);年龄65~74岁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5.2%,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1%。年龄≥7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4.9%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3%;年龄≥75岁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6.7%,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阿司匹林3.06%、华法林组2.7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而对于年龄≥75岁以及所有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服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在抗凝同时没有增加出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我中心就诊的有意愿行导管消融术的80例心房颤动病人,根据病人的服药意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病人接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照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病人在用药前后均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抗凝达标时间、左心耳血栓的发生率、术后早期出血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组抗凝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左心耳血栓发生率、术后早期出血率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与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病人围术期应用可缩短病人术前准备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出血及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低强度华法林与低强度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华法林组(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和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组39例。比较2组脑栓塞发生率及出血率。结果治疗期间,华法林组发生1例脑栓塞,阿司匹林组发生7例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2.56%比17.95%,P<0.05);华法林组发生出血11例,其中4例严重出血,7例轻微出血,阿司匹林组3例发生出血,均为轻微出血,华法林组出血率高于阿司匹林组(28.21%比7.69%,P<0.05)。结论使用低强度华法林可更好地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但用药期间应加强出血症状的监测,合理调整药用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5例具有中高位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口服华法林,对照组80例口服阿司匹林.随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栓塞、肺栓塞、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165例患者随访9个月~2年发现,治疗组TIA、脑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出血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有降低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的趋势,可能增加脑出血发生率;阿司匹林治疗不减少房颤脑栓塞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但可能增加房颤、消化道出血事件.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合理评估其风险,采用合适剂量华法林可明显降低其栓塞并发症.由于所选样本特殊性及样本量有限,结论尚需较长时间且样本量大的更严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远程监护治疗系统预防非瓣膜房颤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照信封随机法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3),试验结束后剔除7例,最终治疗组有28例,对照组有31例。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远程监护治疗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终点结局指标和凝血指标。结果两组均未出现卒中、死亡、少量出血及以上程度的出血事件。两组的轻微出血、栓塞/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TT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防治中,星状神经节远程监护治疗系统与华法林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星状神经节远程监护治疗系统的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验证了该系统预防非瓣膜房颤所引起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芸  张杰  陆琳  钱敏  叶琴  王宏 《临床检验杂志》2014,(12):917-918
<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正常人群的5~7倍[1]。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基础[2]。达比加群酯于2010~2011年在欧美、2013年在我国获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成为继华法林之后50年来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2]。达比加群酯是达比加群的前体,口服后经血浆和肝脏酯酶的水解成为其活性形式达比加群。达比加群是高选择性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缺血和出血双高危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2021年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符合CHA2DS2-VASC评分≥2分、HAS-BLED评分≥3分、eGFR在15~49 ml/(min·1.73 m2),随机分为小剂量利伐沙班组(10 mg/d)、标准剂量利伐沙班组(15 mg/d)、华法林组,每组各100例,随访12个月,比较三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后,三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利伐沙班组的轻微出血事件及全部出血事件率均小于华法林组(P<0.05)。标准剂量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的轻微出血事件及全部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缺血性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的系统性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大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利伐沙班在缺血和出血双高危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人群中的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华法林,且抗凝治疗效果较华法林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治疗中达比加群、华法林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接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治疗研究(研究时间段:2019年7月至2022年5月),研究前随机分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各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配合华法林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配合达比加群治疗。以患者治疗期间左心室血栓治疗影响,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患者预后期间MACE发生率、栓塞发生率,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标准,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预后差异。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血栓消失率、APTT均高于参照组,且研究血栓消失用时、MACE发生率、栓塞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PT、TT、FI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达比加群或华法林均可起到一定左心室血栓消除效果,调节凝血功能,但达比加群血栓消除效果、凝血功能改善作用及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临床治疗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890-892
选取2015年3月~8月我院收治的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行华法林加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行阿司匹林抗凝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CD41和CD62p、LPA水平。研究组CD62p、CD4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CD62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其CD41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组CD62p和CD41的下降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LP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华法林加阿托伐他汀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抑制作用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住院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3例及观察组23例,观察组在基础上口服利伐沙班10 mg/d,对照组口服华法林,调整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时间调整为1.8~2.5之间,两组随访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栓塞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卒中发生率5.0%,观察组发生率为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及中度出血,观察组轻度出血发生率为7.6%,对照组轻度出血发生率为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20.
黄兴清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13-2415
目的探讨不同抗栓药物在二级预防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患者165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脑血栓史,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华法林组(n=57),氯吡格雷组(n=54)和阿司匹林组(n=54),比较三种药物在预防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的作用。结果总危险事件统计华法林组24例(42.1%),氯吡格雷组40例(74.1%),阿司匹林组50例(92.6%),华法林组能显著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P< 0.05);三组脑栓塞复发率和后循环缺血发生率大小比较均为:阿司匹林组 >氯吡格雷组 >华法林组,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与阿司匹林治疗组比较,华法林组和氯吡格雷组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显著升高(P < 0.05);三组间在病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总危险事件发生率,在无禁忌证时,对高龄高危脑栓塞患者应首选华法林,若有禁忌证则考虑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