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在此有两点含义,一指摄生不当,造成阴虚阳亢的病理状态,《素问》所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欲如运枢”、“起居如惊”之类是也。王冰云:“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於皮肤”,又云:“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则筋脉(月真)胀。”正指出调摄失法,养生不当可造成阳亢之状态。二指邪气干扰,造成阴精亏损,阳气偏亢,或体实邪盛,热实阳盛之证。“张”,张志聪解为“烦劳则阳气外张”,(《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  相似文献   

2.
必要的训诂,对于深入理解、准确地讲授《内经》中某些条文,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兹举《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洲”、“隔”、“陈”三字的训释为例说明之。1.洲。原文:“夫自古通天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对“九洲、九窍”,历来注家多分为两词注释。如杨上善:“九洲,即是身外物也。九窍等物,身内物也。”王冰:“外布九洲,而内应九窍,故云九洲、九窍。”马  相似文献   

3.
4.
<正> 篇名解释生气,即是有生命(这里主要指人)的气,又称元气、真气。天,即是自然界。通,相互贯通。气,是微细难见的物质,它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生命的本原。构成生命体的气,来源于自然界,且同自然界的气相互关联、相互贯通。这就是“生气通天”的全部含义。所以,王冰注云:“通天者,谓元气即天真也。”(见《素问·六节藏象论》注)。本篇一开头就明确指出:生命体的本原禀受于天——自然界,无论那个地区(九州)的万物,也无论人身那个组成部(九窍、五藏、十二节)的气,同自然界(天)的气,都是相  相似文献   

5.
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原文是说,大凡阴阳二者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原文在这里着重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平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注云:“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似此,原文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认识:1.阳气致密则阴气固守,五脏精气充足。反之,“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从而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理论的重要意义.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相结合,研究<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理论.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从生理、病理两方面阐述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内经>的阳气理论不仅对后世中医学温补派的创立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且可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面对阻碍中医学复兴发展的重大障碍,虽然经过现代医学几十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明确定论的人体经络实质,反过来探寻中国古人是如何发现人体经络的。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以及通过对中医学的源头《黄帝内经》[2]等书籍的学习、思考,从实践之路、理论之路两个方面来探寻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结果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实际上已经明确写在《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了。结论不是人体经络不存在,也不是现代人不如中国古人,只是中国古人走的这条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石破天惊,大大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能力,现代医学之所以研究人体经络实质几十年未果,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经典论述之一,学界对其理论和临床价值已有较为深入认识,但其中尚有若干存疑和值得商榷之处,使该篇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未能完全展现。笔者通过句读、行文和含义上对这些存疑的条文进行训诂,挖掘出其中的临床施治思路,兹述如下。1按照周期性和时序性选择施治时机本条治则出自"苍天之气……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一句。本句在字义、行文和释义上均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思想,认为篇中的天人相应观、阴阳平衡观、重视阳气观、阴阳气位观、形神合一观、正气为本观、动静协调观、固护脾胃观不仅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笔者反复研读《素问·生气通天论》,觉得本篇某些语句令人费解,似有错简。现举三则,试作校雠。一原文: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則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的人体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广正 《中医药学刊》2003,21(6):943-943,946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体观 ,就是对人体的总认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吸收了古代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先进哲学思想 ,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有它共同的物质根源 ,都是由具有两种不同属性的精气所构成。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亦不例外 ,也是物质的 ,是由阴阳二气相媾而生成的 ,不是上帝 (中国古代或称“天”或称“天帝”或称“帝”)意志的体现。《内经》将人体看成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 ,又是多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 ,而且是高度统一的活的机体。人体的表里…  相似文献   

14.
《内经》人体观认为,一方面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人与自然是以四时五脏阴阳为基础的整体,人体具有自然与外界相适应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体自身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具有自主运转、自动协调、自然而然的特性,人体应当保持"无为"无事、清静自然的状态,机体的各项功能才能自然运转,体现了道家"无为"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93-1194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著作,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中医理论都源自《黄帝内经》。"滋阴"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与《黄帝内经》的关系值得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黄帝内经》素以养生保健著称,可见中医学自古以来高度重视阳气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人体阳气盛衰变化规律及阳气在人体养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阳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气的固密潜藏是养生的关键,故而固护阳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老子楚简《太一生水》中太一藏于水、行于时的研究和对《道德经》关于道的反复运动的研究,从医道混沌的角度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终而复始、终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人体分部概念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并呈多样化,既有具体的三部、五部、十二部、十六部等概念,又有泛指的分部、部分的统称。在涉及人体解剖分区以及疾病诊治的时候,《内经》医学采用分"部"的思想和方法去处理诊疗相关涉及体表分区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医家人体的分区具有完整而详细的认识,并建立起一套与诊断、病机分析、针刺治疗相关联的理论体系。关于"部"理论的后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提示这一领域有巨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空间,因此系统研究并整理《内经》人体分部理论,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医学人体基础理论以及将其用于临床诊治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其人"一语,《汉语大词典》没有作为词目列入,但是在《黄帝内经》中出现多达18次。其中12个"其人"皆可用以指适合传授的人。包括《素问》3个,分别见于《金匮真言论》《气交变大论》;《灵枢》9个,分别见于《阴阳二十五人》《官能》。例如:《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气交变大论》:"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阴阳二十五人》:"得其人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