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千文 《临床医学》2021,41(4):59-60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PET/CT对支气管肺癌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洛阳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疑似支气管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予以CT增强扫描、PET/CT检查,记录上述各项检查对支气管肺癌患者疾病检出情况,以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情况作为确诊依据.结果 120例疑似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增强CT与PET/CT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15日我院收治的肺部实行病灶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将此86例患者进行CT与PET/CT诊断,然后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86例肺部实性病灶经增强CT确诊为恶性者有45例,其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66. 5%、特异性为81. 2%、准确性为69. 6%,经PET/CT确诊为恶性者有54例,其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90. 3%、特异性为86. 2%、准确性为87. 8%。两者在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差异显著,对比P 0. 05。结论:PET/CT对于肺癌及其淋巴结的转移方面诊断价值显著,其敏感性和准确性等均较增强CT强,在临床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应该做进一步的临床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其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汉中市城固县收集医院收治的210例肺癌患者,均给予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记录所有患者的征象特征与强化状况。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在210例肺癌患者中,螺旋在CT增强扫描诊断为淋巴结转移80例(转移组),占比38.10%。转移组的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等CT征象占比分别为72.50%、85.00%、88.75%、80.00%,高于非转移组的19.23%、14.62%、14.62%、24.62%(P <0.05)。转移组的CT轻度强化、中度强化、重度强化分别占比12.50%、31.25%、56.25%,对照组分别占比67.69%、23.08%、9.23%,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82例,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34%(79/82)、99.22%(127/128)、98.10%(206/210)。结论:肺癌患者多伴...  相似文献   

5.
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扫描诊断 小肺癌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显像(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小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病理证实的小肺癌11例,炎性结节5例,结核瘤2例,术前行CT增强扫描(100mg造影剂以2.5ml/s速度静脉注射)和FDG-SPECT/PET显像(FDG11.1-14.8MBq静脉注射),观察病灶CT图像强化程度及核素显像的FDG浓聚程度,将术前两种不同的扫描结果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结果:11例小肺癌增强CT扫描及FDG显像均诊断正确 ,但增强CT将1例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FDG将一例结核误诊为肺癌,在11例小肺癌中CT检出6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FDG检出5例淋巴结转移.结论:增强CT扫描与FOG-SPECT/PET显像均能鉴别 诊断小肺癌,两者各有优势,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结合分析将更有利于沔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是癌症死亡之首,且5年生存率〈15%,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降低肺癌病死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普通CT增强扫描判断淋巴结性质一般以淋巴结大小作为标准,很难区分良恶性质。SPECT/CT利用恶性肿瘤细胞血液循环丰富,己糖激酶活性较高,糖分解代谢旺盛并且缺乏葡萄糖一6一磷酸酯酶,因此癌细胞对18F-FDG代谢增高,从而显示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代谢异常。现将60例肺癌患者纵隔淋巴转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4例肺内占位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根据纵隔淋巴结性质将其分为恶性组(83例,淋巴结232枚)和良性组(91例,淋巴结230枚);比较组间纵隔淋巴结参数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输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以标准化重要性>50%的参数建立评估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判断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恶性组纵隔淋巴结参数与NSCLC原发灶参数的关系。结果 组间纵隔淋巴结短径、纵横比,坏死、脂肪、钙化占比,对称分布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淋巴结SUVmax/纵隔血池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max及MTV标准化重要性>50%,以之鉴别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657、0.776及0.772,联合应用的AUC为0.831。恶性组纵隔淋巴结SUVmax、TLG与NSCLC原发灶SUVmax均呈正相关(r=0.318、0.15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位于原发灶同侧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max均呈负相关(r=-0.139、-0.20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分布对称则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max均呈正相关(r=0.164、0.161,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参数可用于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max及MTV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PET/CT和PET/MR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分别行PET/CT和PET/MR检查并进行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别评价PET/CT和PET/MR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及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及诊断自信度的差异。结果 PET/MR分期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显著高于PET/CT,二者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2);PET/CT和PET/MR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05);二者对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诊断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PET/CT和PET/MR对检出宫颈癌原发灶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ET/MR对宫颈癌分期及判定淋巴结转移有更大的诊断优势,PET/MR有望在综合评价宫颈恶性病变进展中成为替代PET/CT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中占首位,临床普遍采用MRI通过FIGO分类法对宫颈癌进行分期[1]。但缺点是FIGO分期未提及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间隙浸润相关问题,导致分期准确性下降,从而直接引起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存在偏差[2]。因此,早期明确病变复发灶和转移灶,及时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18 F-FDG PETCT作为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可先期得出肿瘤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初诊NSCLC患者(337个纵隔淋巴结)术前PET/CT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评价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以患者为观察单位,PET/CT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66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64例,灵敏度79.41%(54/68),特异度80.65%(50/62),准确率80.00%(104/130),阳性预测值81.82%(54/66),阴性预测值78.13%(50/64);以淋巴结数为单位,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25个,非纵隔淋巴结212个,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74.42%(96/129),特异度86.06%(179/208),准确率81.60%(275/337),阳性预测值76.80%(96/125),阴性预测值84.43%(179/212)。PET/CT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探讨PET/CT定性及半定量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0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原发灶SUVmax行单因素分析,并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计算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记录淋巴结SUVmax值(SUVmaxLN)及其与原发灶、肝脏、腹主动脉SUVmax的比值(SUVmaxL/T、SUVmaxL/H、SUVmaxL/A)。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提示淋巴结转移以及原发灶SUVmax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4.90%(28/51),特异度为91.61%(142/155),准确率为82.52%(170/206)。SUVmaxLN=4.19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界值(SUVmax=2.5)。与SUVmaxLN相比,以SUVmaxL/T、SUVmaxL/H、SUVmaxL/A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ET/CT在定性及半定量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广西河池宜州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70例胃癌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对照组、实施病理诊断,将两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胃癌患者诊断符合率94.29%与对照组诊断符合率100.0%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35例患者和对照组35例胃癌患者漏诊率以及误诊率相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十分高的诊断价值,且能够预防诊断结果出现误诊和漏诊,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及北京友谊医院进修期间诊断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将术前增强CT影像学特点与术后淋巴结病理分期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75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2.5%,CT结果显示72例患者淋巴结肿大,占60.0%。CT检查淋巴结肿大结果:48例无淋巴结肿大,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2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同时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结论 CT通过诊断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误差。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18F-FDG PET/CT特征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91例,共96个原发灶,根据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不伴淋巴结转移,即LN(-)组(n=66)及伴淋巴结转移,即LN(+)组(n=30)。比较两组原发灶大小、肿瘤消失率(TDR)、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上述指标中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LN(-)组和LN(+)组原发灶大小、TDR、SUVmax、MT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原发灶、SUVmax及MTV增大和TDR降低,淋巴结转移比例增高。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DR及MTV纳入回归方程。结论 NSCLC原发灶18F-FDG PET/CT表现特征对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其中TDR及MTV是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当前研究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文献的质量并合并分析其准确性。方法:收集当前研究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文献,并根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质量,用MetaDisc软件对敏感性、特异性等进行合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并绘制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宫颈癌患者346例(3979例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为单位合并分析:敏感度为0.58 [95%可信区间(CI) 0.51~0.65],特异度为0.98(95%CI 0.98~0.99),阳性预测值为0.686(0.464~0.852),阴性预测值为0.936(0.833~0.995),阳性似然比为21.5(7.20~64.24),阴性似然比为0.43(0.32~0.58),准确度为0.900(0.75~0.993),AUC值0.7724;以病人为单位合并分析:敏感度为0.54(95% CI 0.45~0.63),特异度为0.86(95%CI 0.98~0.99),阳性预测值为0.725(0.471~0.923),阴性预测值为0.765(0.615~0.886),阳性似然比为4.58(1.86~11.31),阴性似然比为0.52(0.34~0.80),准确度为0.756(0.620~0.0.897),AUC值0.8699。结论:PET/CT对宫颈癌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中度诊断价值,可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较为可靠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CT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其中22例出现高密度条点征;17例呈、不规则强化;6例强化均匀;3例呈周围性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PET/CT代谢参数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治疗前接受~(18)F-FDGPET/CT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2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38)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87)。分析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value,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SUVmax、MTV及TLG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组SUVmax(16.28 vs 10.05)、MTV(32.74 cm3vs22.37cm3)及TLG(241.50 vs 215.30)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SUVmax、MTV及TLG与TNM分期及病灶最大直径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MTV及TLG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40、27.24cm3及230.53,MTV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的AUC(0.874,95%CI:0.808~0.937)明显高于SUVmax(0.776,95%CI:0.719~0.832)及TLG(0.738,95%CI:0.685~0.802),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9.3%和84.2%。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其中MTV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肺癌CT增强扫描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CT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其中22例出现高密度条点征;17例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6例强化均匀;3例呈周围性强化。CT—病理对照显示:条点状高密度影是肿瘤内较大血管充盈对比剂形成;不均匀、不规则强化乃由于癌血管分布不均及组织坏死所致;均匀强化是由于癌血管丰富且分布均匀、无明显组织坏死;周围性强化是由于癌中央坏死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检测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与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比,评估PET/CT检出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效能。结果 18F-FDG PET/CT检出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9%(37/44)、82.02%(73/89)、17.98%(16/89)、15.91%(7/44)、69.81%(37/53)及91.25%(73/80),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分别为41.03%(16/39)、69.15%(65/94)、30.85%(29/94)、58.97%(23/39)、35.56%(16/45)及73.86%(65/88),前者的敏感度高于后者(P<0.001);18F-FDG PET/CT及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出淋巴转移癌原发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62。结论 18F-FDG PET/CT用于检测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